2020廣西「雙美」候選人事跡展播:方林寶 張小燕 趙必鋒 許玉榮

2021-02-12 八桂警事

無愧警徽是對你最好的紀念

——北海市公安局海城分局東街派出所輔警張小燕

  曾經,她是一名警嫂。後來,她是一名輔警。

  她繼承丈夫未盡的遺志,毅然決然穿上警服,奮戰在公安戰線上,至今已四年有餘。

  她叫張小燕,是北海市公安局東街派出所一名普通輔警。她的故事,平凡而可敬。

  繼承丈夫遺志穿上警服

  張小燕和丈夫黃家銀是初中同學。

  2015年7月10日深夜,時任北海市刑偵支隊城西責任區大隊民警的黃家銀身著便衣,乘坐計程車外出辦案,途中因過度勞累不幸猝死在車上。

  黃家銀生前正偵辦著5件案件,其中兩個是上級公安機關督辦的命案。他經常「以隊為家」,為破案幾天幾夜不休息是常事,是有名的「拼命三郎」。從警15年,他多次立功受獎,曾獲得「全區優秀人民警察」等光榮稱號。

  為了照顧愛人和女兒,張小燕之前一直是一名家庭婦女。她性情溫婉、賢良淑德,張羅著家裡大大小小的家務,把一心撲在工作上和丈夫和活潑可愛的女兒照顧得無微不至。一家三口平時就住在一間幾十平米的宿舍裡,家雖清貧,卻夫妻恩愛、女兒乖巧,幸福滿滿。可是黃家銀就這樣突然離去,只留下了7歲的女兒和一個不再完整的家。

  張小燕的世界崩塌了。生活卻還是要繼續。悲痛之後,她強忍著淚水,獨自撫養女兒,照顧年邁的公婆。她決定繼承丈夫的遺志,穿上警服,走進警營,把自己的餘生奉獻給丈夫摯愛的公安事業。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一貫柔弱的張小燕,眼中卻透露出了堅定的光芒。

  從溫婉警嫂到優秀輔警

  一個派出所,一片責任田。派出所民警和輔警沒有大案要案要破,他們的工作更多的是巡邏防控、走訪群眾、辦理各種證件、調解小糾紛、化解小矛盾。他們孜孜不倦地做著平凡小事,默默耕耘著自己的「責任田」,守護著轄區的平安,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誓言。

  成為輔警以後,張小燕的具體工作包括養犬登記、居住證辦理、檔案整理、身份證辦理拍照、輔助社區民警巡訪群眾、巡邏安保等。為了精確掌握法律法規,她刻苦鑽研業務,一有空便鑽研業務書籍、法律條文,很快便掌握了戶籍辦理、檔案管理等各項業務技能,自學了計算機辦公自動化應用技術。

  對前來辦證辦事的轄區居民,張小燕始終是笑臉相迎、熱情接待、耐心解答、周到服務,讓每個前來辦事的群眾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因為工作調整,她最新還負責了身份證照的拍攝工作。她經常在空閒時研究如何才能把照片拍得更好,還自費為準備來拍照的人準備了帶領子的襯衣、梳子、啫喱水等照片拍攝道具。每一張照片的拍攝她都要精益求精,力求拍出辦證人最精神煥發的樣子。因為她說:「每辦一次身份證要用20年,照片好看了心情也會變好,所以照片很重要。」

  在自身堅定不屈的努力下,在同事們的友愛和幫助下,張小燕逐漸適應了忙碌、繁瑣的輔警工作,慢慢地走出悲痛,變得開朗、積極、堅強、上進,直至在工作上獨當一面。在群眾眼裡,她是笑容熱情、細心周到、善良可親的輔警;在同事眼裡,她認真負責、勤奮好學、值得信賴的工作夥伴。她從一名普通的警嫂,成長為一名合格、優秀的輔警!

  抗「疫」戰線上默默堅守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而來,中華大地湧現出一個個不懼風險、抗疫逆行的最美身影。張小燕默默堅守在社區疫情防控戰鬥一線,用忠誠與責任守護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用實際行動詮釋人民警察的使命與擔當。

  疫情防控戰鬥打響後,張小燕當即就寫下請戰書,堅定要求上陣。她和一個社區工作人員按照「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的工作原則,開展了一輪輪「敲門行動」,對所有居民進行「地毯式」排查。爬樓入戶、摸排走訪、滅毒殺菌,反覆叮嚀囑咐,耐心宣傳講解,她把社區當成家,把社區的每一戶居民都當成親人。疫情期間,她共計排查了1800多戶3000餘人次,電話核實人員信息300餘名,全面完成了對轄區內居民小區開展疫情防控網格化排查工作。

  疫情發生後,張小燕和社區民警範麗萍對轄區在住湖北籍人員,以小區為單位建立了微信群,為防止有些群眾遇到突發事件需要幫助,每次入戶走訪時她們就會給有困難的群眾帶點防疫用品以及菜、油等生活必需品,把溫暖送群眾的家門上。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防範境外輸入成為當前一線疫情防控的關鍵環節。面對新一輪嚴防境外疫情輸入的工作要求,張小燕原本繃著的「弦」再次繃緊。連日來,她和社區民警一起奔走在社區的大街小巷,衝鋒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疫情期間,她共協助社區民警勸說不配合隔離人員10餘人。

  真情為民做群眾的貼心人

  「她非常善良,對困難群眾的處境特別能感同身受,並且真心實意、千方百計地幫助他們。」東街派出所社區中隊長範麗萍這樣形容張小燕。

  張小燕協助範麗萍開展社區工作,在社區的各個角落裡穿梭不停,奔忙不輟。幫扶困難群眾讓她感觸最深,也讓她更加明白社區輔警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家住海堤街的小徐一家因病致貧,一家人僅靠父母微薄的退休金治病生活,生活困難。張小燕和範隊經常一起去小徐家裡幫忙幹活。針對小徐身體患病不能幹重活卻有繪畫特長的情況,她們一方面盡力推進將小徐納入政府部門組織的繪畫類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多渠道聯繫發動社會志願者和轄區幼兒園幫助推銷小徐的繪畫作品。經過真情幫扶,小徐實現自力更生,找到了生活的動力。小徐一家是張小燕真情為民的一個縮影,「能幫到群眾我就很開心」是張小燕最樸素的工作榮譽感。

  對於未來,她的願望很樸素,希望女兒能健康長大,公婆能身體健康。每逢周末及節假日,只要有時間,她總是帶著女兒回農村老家,幫公公婆婆幹各種各樣的農活,替離去的丈夫盡孝道。

  對於工作,她說群眾的滿意和轄區的歲月靜好,就是對她辛勤工作的最好回報,是對離去的愛人最好紀念。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