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在外的旅行者,都期冀下榻五星級酒店。
環境舒適、服務優質、便利安全。
基於這樣的考慮,知名大酒店成為了首選。
然而,當突發狀況來臨時,天堂也能秒變地獄。
不信你看最近的新片——
《孟買酒店》
從海報上就能看出些許端倪。
乍一看,金碧輝煌的大酒店傲然屹立。
再細看,酒店下的土地居然是槍枝的形狀。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影片圍繞震驚世界的「孟買恐怖襲擊」展開,把時間線拉回了2008年,講述了恐怖分子侵入泰姬陵酒店進行肆意屠殺的慘案。
2008年11月26日,恐怖分子進入孟買。在長達60小時的屠殺中,他們血洗了火車站、市政府、大酒店。他們是極端宗教徒,為了發動聖戰而屠殺無辜群眾。傷亡人員多為西方遊客和印度本土居民。
影片《孟買酒店》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把鏡頭對準受襲的泰姬陵酒店,再現了生死一線的三天三夜。
在《秘密特工》《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有驚豔表現的艾米·漢莫,扮演酒店中的美國客人。他和自己的印度妻子於此地度假,還帶著尚未斷奶的嬰孩。
《哈利波特》中的「盧修斯·馬爾福」詹森·艾薩克,在本片中化身為俄羅斯商人。發家之前,他曾是硬核特種兵。
主演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戴夫·帕特爾,則在本片中演繹服務員。他忠心耿耿地為酒店服務多年,家中卻一貧如洗。
這四名主角,躍然於所有群像角色之上,銜接了現實與藝術的邊界。
第一次拍長片的澳大利亞導演安東尼·馬拉斯面臨著難題:如何取捨真實案例?
新聞追求真實、理性、客觀;電影則是虛構、感性、主觀的產物。
於是,幾位功能性人物便誕生了。
美國丈夫和印度妻子,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他們尊重彼此的差異與信仰,並孕育了新的生命。西方的上流階層,是恐怖分子的主要目標之一,因此丈夫首先成為了人質。信仰伊斯蘭教的本地人,則成為了妻子僥倖生存的理由。
俄羅斯商人的前後差異,體現了極端環境下的人性轉變。剛出場時,他是養尊處優的嫖客,脾氣暴躁地挑選應召女郎。恐怖分子在酒店大肆屠殺時,他的血性被激活,成為了婦女的保護者。
貧窮的服務員同樣信奉宗教,還包裹著神聖的頭巾。片中,他曾被誤認為是恐怖分子。導演設置這一人物,是為了和真正的恐怖分子形成對比。前者真正擁有信仰,在危難之時幫助客人渡劫;後者的信仰不堪一擊,成為了行兇殺人的藉口。其批判意味,由此可見一斑。
導演深入了解了孟買恐怖襲擊案,走訪了酒店倖存者,調查了他們的劫後餘生。劇中主角由多位倖存者的故事雜糅而成,從而保證了戲眼的集中突出。
《孟買酒店》在豆瓣上的分類是驚悚/劇情/歷史。其實,最適合的分類應該是反恐電影。
顧名思義,反恐電影指的是反對恐怖極端組織行為的電影。
藝術來源於生活,和平年代的最大危險之一就是恐怖襲擊,因此反恐電影應運而生。美國911事件以後,反恐電影呈井噴狀發展。
《黑鷹墜落》《反恐王國》等好萊塢經典反恐電影,藉由捨生取義的群體塑造,來弘揚美式價值觀下的英雄主義。同時,追求視覺奇觀的好萊塢反恐電影很容易變得程式化:目不暇接的大場面、觀賞性和娛樂性兼備的劇情,整體式更像包裝精巧的動作片。
《孟買酒店》顯然不屬此類。
澳大利亞導演在印度拍攝影片,演員們來自美國、印度、英國等不同地區。作為一部合拍片,《孟買酒店》並未受到好萊塢價值體系的影響,處處做到了反套路。
不存在個人英雄與主角光環。
主角也好,配角也罷,都無法倖免於難。
從頭到尾也沒有出現空手接白刃的個人英雄,面對恐怖分子的屠殺,大家只能四處逃竄。
不存在刻板印象。
好人就是平淡乏味的好?壞人就是罪惡滔天的壞?
《孟買酒店》中的施暴者與受害者的形象都要立體得多。
受害者也有心中的小九九,面對危難時的自保心理。
施暴者被洗腦前是從未進過城的淳樸少年,在片中也有令人唏噓的一面。
《孟買酒店》作為一部非典型反恐片,更多的是呈現對恐怖主義根源的思考。
巨大的貧富差距引發的社會問題、宗教變成了控制思想的工具、恐怖分子的心理異化……都是導演想探討的內容。
於是,我們得以看到主線之外的細枝末節:泰姬陵酒店的繁華和普通街道的窮困、恐怖分子背後從未現身的大Boss、以錢換命的不法交易。
影片最後,姍姍來遲的特警部隊終於抓獲了恐怖分子,解救了酒店中僅存的客人。
泰姬陵酒店經過整頓後,又重新開張營業,世界各地的倖存者返回祈福慶祝。
電影從打破平靜開始,又以回歸平靜結束。
而戲外的反恐事業,依然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