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紅》主持人黃薇,用事實證明:久病床前有孝子

2020-12-03 貓老師的口才課

黃薇,央視《夕陽紅》節目主持人。她主持的節目曾經感動過無數人,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她曾11年如一日地守在父親病床前,侍奉湯藥,風雨無阻。

在觀眾眼裡,她是睿智端莊的主持人;在父母眼裡,她是溫柔體貼的孝順兒。整整11個春秋的守護和陪伴,她讓父親在病榻上微笑著度過了人生的夕陽。

黃薇說:「孝敬父母豈一個親字了得,我把父母看成一對屬於自己的老寶寶。」

她用實際行動推翻了「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

1997年5月,正在錄節目的黃薇突然接到丈夫的電話,得知父親倒地不起,被送進了醫院。她匆匆趕到醫院,得知父親因高血壓導致腦中風,而且醫生告訴她,父親隨時有偏癱的可能,讓她「有心理準備」。

那天開始,黃薇日夜守護在父親病床前。

父親吃飯慢,她笑著說:「爸爸,飯吃得越慢越好,也越有營養」。

後來,父親因病情太嚴重,偏癱在床,黃薇心急如焚,想盡辦法幫助父親恢復健康。為父親的康復,她從零開始學習中醫護理和按摩理療,給父親舒緩經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風雨無阻,從不缺席。

在黃薇看來,無論名人多麼有名,事業多麼有成,在父母面前永遠是個孩子。

後來,黃薇成了扮演一代偉人鄧穎超的特型演員。在一次拍戲過程中,她得知已經偏癱的父親獨立行走了50米,她當即激動得流淚。

僅2008年一年,為了照顧當時已經是高危的父親,她謝絕了6部影視劇的拍攝邀約。在照顧父親的11年裡,她放棄了數百場大型活動組委會的邀約,推掉聚會,拒絕社交,把所有空閒時間用來照顧父親。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最終讓中風的父親能夠和正常人一樣正常行走。這讓不少醫學專家都覺得驚訝,父親的主治醫生甚至告訴她,像她父親這麼嚴重的病例能站起來是醫學奇蹟。

2013年,黃薇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頒發的「孝星」榮譽稱號,同時還獲得第十屆「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那種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人,卻喜歡觸犯上級,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的。有德行的人總是力求抓住這個根本。根本建立了便產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有子是孔子的學生,在有子看來,一個人如果在家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走向社會後,他就會尊重上級,優待朋友同事,能以自己的行為促進人際和諧,從而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有子這句話,深刻的理解了孔子「孝道」的大意。

他認為,真正具有「孝悌」精神的人,在待人處世上多懷有深厚的情感,這樣的人,是不喜歡冒犯上司,也不願禍害同事的。

儒家強調孝悌,不僅僅是一種家庭觀念,而是強調愛自己家人是仁愛之本,「親親愛人憫物」,只有愛自己家人的人,才有可能愛別人,愛國家,愛地球。如果一個人都不愛自己的家人,卻說他愛國家,那必是奸惡之人。

相關焦點

  • 主持人黃薇:一把屎一把尿伺候癱瘓父親10年,揭露上億中年人辛酸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這是千百年來對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的總結,意思是說再孝順再好的子女在病重的老人面前都有厭煩抱怨的時候。其實從古至今這都是一個客觀現實的問題,但這並不能代表每一個人。
  • 「夕陽紅」黃薇:伺候癱瘓父親10年,揭上億中年人的辛酸
    最美不過夕陽紅 溫馨又從容夕陽是晚開的花 夕陽是陳年的酒夕陽是遲到的愛 夕陽是未了的情有多少情愛 化作一片夕陽紅看到這首歌的歌詞想必很多人都能唱出來吧。這首歌當年也是《夕陽紅》欄目的同名主題曲,自從1993年《夕陽紅》欄目開播以來,走過了18個春秋,給老年觀眾們的慰藉何止一星半點。
  • 黃薇:為舞臺而生
    黃薇,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先後主持過《天地之間》、《社會經緯》、《夕陽紅》等備受觀眾喜愛的節目。
  • 流水的「周總理」,鐵打的黃薇
    而三位優秀特型演員都與演員黃薇有過合作,黃薇也是目前電視螢屏上最廣為人知的鄧穎超特型演員,所以有句話說得好「流水的周總理,鐵打的黃薇」。黃薇1998年,主持人黃薇走上了表演之路。當時,「造型大師」王希鍾無意間看到央視主持人黃薇主持的節目《夕陽紅》,馬上給電影《李知凡太太》導演打電話:「鄧穎超,我找到了。」之後,他又親自給黃薇化妝,化完妝,大家都說:「太像了」。後來黃薇得到了央視的特批,參演了首部電影《李知凡太太》,在劇中飾演女一號鄧穎超。作品一經推出便受到廣泛好評,從此黃薇成為中國唯一一位女性特型演員。
  • 緬懷沈力,還有《夕陽紅》另一位意外身亡的女主播,觀眾想她18年
    事實證明,「中國螢屏第一人」,央視資深前輩沈力是真的名不虛傳,她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將《夕陽紅》做成了央視的王牌節目,是央視螢屏上白天欄目中的佼佼者。除沈力之外,《夕陽紅》節目的主持人還曾有過王筱磊、元元等人,以及現任主持人黃薇。當然,還有一位已故的主持人——沈旭華。
  • 黃薇追憶沈力「引路」二三事:懷念恩師,傳承美德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主持人黃薇追憶恩師沈力「引路」二三事,影視前哨(ID:yingshiqianshao)受權刊載全文。文 | 黃薇沈老師是我在廣播電視事業的引路人,今天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和沈老師告別,雖然她已離開了我們,但她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
  • 流水的「周總理」,鐵打的黃薇……
    而三位優秀特型演員都與演員黃薇有過合作,黃薇也是目前電視螢屏上最廣為人知的鄧穎超特型演員,所以有句話說得好「流水的周總理,鐵打的黃薇」。黃薇1998年,主持人黃薇走上了表演之路。當時,「造型大師」王希鍾無意間看到央視主持人黃薇主持的節目《夕陽紅》,馬上給電影《李知凡太太》導演打電話:「鄧穎超,我找到了。」之後,他又親自給黃薇化妝,化完妝,大家都說:「太像了」。後來黃薇得到了央視的特批,參演了首部電影《李知凡太太》,在劇中飾演女一號鄧穎超。作品一經推出便受到廣泛好評,從此黃薇成為中國唯一一位女性特型演員。
  • 黃薇追憶沈力「引路」二三事:懷念恩師,傳承美德
    在與沈老師共同主持《夕陽紅》的歲月裡,她對主持人身份的準確定位,對業務的一絲不苟,對細節的精益求精,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她的臺本上總是批改注釋得密密麻麻,她的主持風格既謙虛又平和。讀懂老年人,體會老年人,對年輕人來說,其實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是什麼意思?其實下半句更揭露人心!
    其中反映社會現實的俗語數不勝數,像今天要提到的這句「久病床前無孝子」就是一句揭露人性的深刻俗語。為什麼久病就會無孝子呢?首先,是「久病」,就是指那種需要長時間細心照顧的病,而且沒辦法根治。父母生病,孩子可以出錢送醫院治療、也可以細心照顧直到康復。但是,如果父母的病是那種需要長時間照顧,離不開人的病,那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個負擔。
  • 多次合作孫維民,黃薇領銜鄧穎超特型演員,外形相近氣質稍有不足
    黃薇演員黃薇並不是科班出身,更確切地說是一名央視主持人,黃薇從1996年開始主持了一檔老年人節目《夕陽紅》,深受中老年觀眾喜愛。其實,歷史中的鄧穎超有很多可以深度發掘的內容可供影視作品使用,如果編劇導演願意嘗試一下,這個角色會更立體飽滿。
  • 久病床前無孝子!1977年生肖蛇「短命蛇」的後半輩子,可怕!
    久病床前無孝子!1977年生肖蛇「短命蛇」的後半輩子,可怕!
  • 黃薇 願作彩霞照護夕陽
    黃薇    主持《夕陽紅》節目近二十年,《長徵》、《海棠依舊》等電視劇中鄧穎超的扮演者。她溫婉、親和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很多老年人的偶像。她不僅自己關愛老人,而且還帶動周邊越來越多的人來關注養老事業的發展。2016年12月1日,在由中華慈善總會主辦的「第十二屆全國老人院院長論壇暨首屆長期照護學術年會」上,黃薇被授予「中國長照形象大使」稱號。
  • 知來時路,更知父母恩,《樂齡唱響》講述有溫度的傳承 | 專訪節目製作人黃薇
    面對主持人黃薇的提問,來自非常組合百人男聲合唱團的團員歐陽新華振奮地說出老人們的心聲。在老年人的歌聲中,有昔日開拓創新的中國故事;有高齡老年人互幫互助的情誼;也有對美好金色時光的追求。近日,影視前哨(ID:yingshiqianshao)專訪了《樂齡唱響》節目製作人、主持人黃薇,聽她講述這個專屬於老年人舞臺的幕後動人故事。「一切只為你」:為老年人打造專屬舞臺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國人口平均每6個人當中就有1位老年人,並且這個比例還在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而不斷攀升。
  • 農村老話講家寒出孝子,又說到久病無孝子,這話在理嗎
    農村流傳著一些老話,有些是很有道理的,也有些是沒有任何的道理。像是這句家寒出孝子,這種確實是存在的,但也不是意味富裕人家就不出孝子了。並且久病無孝子,這句一點道理都沒有,只是某些人的推托之詞罷了。具體原因,我下面給大家分析下。
  • 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是什麼?為何說它更現實?
    這和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中講究的是自由,並不想被孝道所束縛,所以並不刻意強調孝順。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推己及人,大家也都希望以後能得到子孫的孝順,所以在孝道這一方面中華文化還是要強於西方文化的。不過雖然中國人非常講究孝道,但卻也有「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樣的俗語流傳,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第一主持人,《為您服務》《夕陽紅》的主持人走了
    學過播音主要課程的人肯定都知道,沈力老師在主持界的份量有多重。7月28號晚上,中國播音主持網的官方帳號發文,稱中國第一位主持人沈力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87歲。央視有一年的6月收到了7248封信,其中有3300多封是寫給主持人沈力的。
  •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更現實
    有折枝楊柳歌三百的依依惜別,有盛唐氣象溫養出來的錦口繡心,還有天淨沙下蘇幕遮的婉約宋詞。除卻這些陽春白雪的詩詞文化,民間流傳的許多俗語也深具智慧,在勞動人民的口口相傳中積累了為人處世的箴言。這些俗語包羅萬象,從自然氣候到生活習俗,從詼諧故事到扎心金句,朗朗上口中蘊含著樸素的經驗。
  • 贛州經開區一村民演繹「久病床前有孝子」的佳話
    人們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而家住贛州經開區三江鄉伍村村的伍明明,在父親早逝、母親癱瘓、哥哥病死的情況下,他獨自默默承擔起照顧癱瘓母親的重任,用實際行動踐行
  • 87歲老人獨自拄拐到醫院掛號看病,向旁人哀嘆:病床前面沒孝子
    老人倚靠著排隊用的鐵柱子,說自己已經87歲了,老頭傻,自己來也沒人管。他們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大兒子兩口子都是老師。男人聽聞後,覺得該給老人的兒子打個電話,讓他們其中一個人來照理一下老人,於是想掏出手機,準備問電話號碼。
  • 賭王何鴻燊去世前一周,倆女兒撕破臉,網友:久病床前無孝子
    據悉,早在賭王何鴻燊去世前一周,他與已逝原配黎婉華所生的倆女兒何超雄和何超賢便為了遺產撕破倆,不顧及親情!「久病床前無孝子」,意思是說如果家中的老人長時間患病乃至臥床不起,那麼他的孩子很難做到孝順。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不過是人性使然。一個孝順的人會對他的父母好,會為他們的養老和醫療付出,父母急病時也能辛苦奔波,可是如果父母並沒有大的危險,但又無法自理,那就會成為家庭中的隱形累贅。這句話說出來令人寒心,但事實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