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健康報記者 王嘉譯 吳文可
中風,即腦卒中,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主要殺手之一,指腦部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導致相應部位的腦組織損傷,主要表現為突然昏僕、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蹇不語,口眼歪斜,偏身麻木等,並具有起病急、變化快的特點。
中風先兆就是中風病發生前的先兆症狀,這些症狀往往容易被大眾忽略。
重視中風前各種徵兆
能有效避免中風發作
臨床常見的反覆發作性或一過性眩暈是中風先兆的常見症狀之一。
除此之外,患者常常伴有噁心嘔吐,或突然出現暫時的吐字不清或講話不靈,肢體麻木、原因不明的跌跤或暈倒,短暫的意識喪失,突然出現一時性視物不清或自覺眼前一片黑蒙,甚至一時性突然失明,一側或某一肢體不由自主地抽動及頻繁性鼻出血等,這些症狀都是中風的先兆表現,醫學上稱之為中風先兆,又稱「小中風」。
「如果人人都懂得了中風發作前的各種先兆,出現先兆後立即警覺起來,就能有效的避免發生中風。」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醫院名譽院長、全國名老中醫馬雲枝教授說。
馬雲枝認為,臨床上大多數中老年患者所描述的頭暈是以頭腦昏重、不清亮、頭重腳輕、走路不穩等症狀為主,持續時間較長,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這種頭暈多與後循環缺血有關。
後循環腦卒中多以眩暈起病,由於眩暈與某些耳鼻喉科疾病症狀相似,導致很多反覆發作性眩暈患者往往以為自己得了美尼爾症候群或耳石症,未將眩暈同腦血管病聯繫到一起。
但事實上,腦幹和小腦病變在眩暈疾病中佔7%-12%,病因以腦梗死最多,其次為腦出血、脫髓鞘疾病、腫瘤、感染和變性病等。小腦梗死一般表現為眩暈、行走不穩,構音障礙、飲食嗆咳、吞咽困難等。而腦幹延髓部位梗塞一般表現為眩暈、噁心、嘔吐、眼震、吞咽困難、構音障礙、行走不穩等。
花甲老人發作性頭暈
竟是中風先兆
在馬雲枝教授的門診上,記者發現不少中老年人以反覆發作性頭暈為主訴來診,62歲的李大媽就是其中一員。
李大媽是一名退休的教師,她的頭暈距今已有5年多了。這5年多以來, 李大媽的頭暈「如影隨形」,有時轉個頭就可能發作,發作時,如暈車、暈船一般,痛苦異常。她1年前曾到當地醫院進行治療,頭顱CT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醫生曾懷疑是前庭相關障礙性疾病,並且按照「前庭功能障礙」進行了相關治療,但症狀並未得到明顯改善。
近1個月來,李大媽明顯感覺到頭暈症狀較前加重,走路時晃晃悠悠想摔倒,還總覺得身邊東西飄忽不定,雖然這些症狀數秒後就能得到緩解,但發作次數卻逐漸增加。為了擺脫頭暈的困擾,她慕名來到了馬雲枝教授的門診。
馬雲枝教授進行詳細查體後發現,患者精神萎靡、神疲倦怠、兩目乾澀、舌質暗紅,苔薄黃微膩、脈弦細,深入問診後得知,患者平常除了有行走欲傾感的發作性頭暈外,還伴有健忘乏力、咽幹口苦、入睡困難、食慾減退、大便黏膩不爽等現象,因而診斷為中風先兆,辨證為陰虛陽亢,風痰阻絡證。
眩暈為中風之漸
治療應以整體論治
馬雲枝教授認為,風者,善行易動,風過則病消,則見一過性頭暈。故根據此病例患者相關症狀診斷為中風先兆。
「眩暈為中風之漸」是指反覆發作性頭暈是中風的常見先兆症狀之一,發生「小中風」後,若能及時診斷和治療,可以有效預防中風的發生,若治療不及時,將導致腦梗塞或腦出血,嚴重危害患者健康。
由於該病的病位在於頭竅,其病變臟腑與肝脾腎三髒相關。因此,治療應整體論治,以平肝熄風,化痰通絡為主。李大媽經過對症治療後,不到一個療程,頭暈症狀大為減輕,發作次數也明顯減少。
馬雲枝教授特別提醒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症等基礎病的中老年人,若常出現反覆發作性眩暈,伴有噁心嘔吐、構音障礙、行走不穩,甚至偶有眼前一過性黑蒙等症狀時,要及時前往正規醫院就診,查清病因,警惕中風先兆證,預防中風的發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