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成語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成語。從字面上很難看出它的意思。需要深刻理解它背後的故事和淵源。
但也有一些字面意思非常簡單的成語,但是其背後的寓意你卻未必知道。
今天小編就帶你去看兩個非常有意思的成語故事,然後一起來學習了解一下它們背後的寓意吧!
秀才買柴
話說從前有個秀才一天去集市上去買柴禾,他正好看到一個挑著柴禾的人路過,就叫到:「擔柴的人過來!」
賣柴禾的人因為「過來」兩字聽得明白,就把柴禾挑過來放到了秀才面前。
秀才又問:「其價幾何?」
賣柴禾的人聽懂了「價」字,就對秀才說了價錢。
秀才又看了看柴捆再次問到:「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火焰少,請損之!」
賣柴的人不知道秀才在說什麼,挑起柴禾就走了。
最後秀才也沒有買到柴禾。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大家,秀才仗著自己讀過一些書,就裝腔作勢,咬文嚼字,說起話來不接地氣,之乎者也的,來顯示自己的文化,但是老百姓卻不買他的帳,賣柴人最後挑起柴禾轉身就走,就是對這種人最好的答覆。
博士買驢
曾經有個博學的人,一天他買了一頭驢,書寫買賣合同時,為了炫耀自己的學問,這個合同足足寫了三大張。
文中充滿了華麗的辭藻:又是描寫驢子的形態,還敘述了自己需要買驢子的原因,描述了雙方買賣驢子的過程,最後還稱讚賣主的誠實……,而且在合同中,凡是涉及到驢子的詞彙通通用「健步」、「賽衛」等詞來代替,整個合同文書裡沒有一個「驢」字。
這樣的合同當然不合程式,也是無效的。賣方不肯籤字畫押。博士寫了好久,費了好多的筆墨,賣弄了自己的學識,卻被人說「不好」非常生氣,兩人就一起到了衙門,讓縣官去評判。
縣官看了合同,大笑道:"應用文字和文學作品是兩碼事,你連這都不懂,真是書呆子,算什麼博學之士!「
後來這個故事被傳為笑話,並形成了諺語:「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
後人用「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來比喻廢話連篇,不通人情世故的書呆子。
其實今天的社會也有類似的情況,光有知識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和社會生活實踐相通,不然就會出現社會上現在的那些畢業多年還要靠父母養活的研究生、博士生。
同樣這兩個成語故事也告訴我們,知識不是用來賣弄的,當你說著和實際情景脫鉤的話,即便你覺得自己特別有文化,生活也會給你打個大大的「叉」,告訴你此路不通。
真正的大師、大學問者寫出的文字和文章都是非常樸實的。
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經將自己寫的詩作一句一句念給街頭聊天的阿婆聽,如果阿婆們都聽懂了,白居易才覺得這首詩是可以過關的,如果阿婆們覺得晦澀難懂,他就會繼續修改,直到普通的阿婆都能聽懂為止,這也是為什麼白居易的詩流傳得如此廣泛如此久遠的原因吧!
其他精彩內容:
都是和西施有關的成語,同樣是醜女,一個被人恥笑一個被人稱頌
從林黛玉用一個成語嗔怪賈寶玉,到唐太宗的一節廉政現場教學課
戴嵩畫牛—大師也有出錯的時候,實踐才能出真知
諸葛亮一首《出師表》嘔心瀝血,留下一個成語,如今都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