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記者一線行】象州馬坪:返鄉青年真大膽 敢養螞蚱走富路

2020-12-23 澎湃新聞

【千名記者一線行】象州馬坪:返鄉青年真大膽 敢養螞蚱走富路

2020-07-02 04: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黃隆天 吳永才 微觀象州

螞蚱,又叫蝗蟲。在農耕時代,一旦發生蝗災,無數的蝗蟲遮天蔽日,所過之處寸草不留,它們吞食莊稼,造成減產,甚至顆粒無收,以至於人們談蝗色變。然而,在象州縣馬坪鎮回龍村委大翁屯,有返鄉青年不但敢吃螞蚱,而且還敢養螞蚱,把螞蚱變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成為致富帶頭人,帶動了7戶農戶實現了脫貧致富。

大棚裡大量成熟的螞蚱

6月24日,記者前往該村採訪,一探究竟。走進村裡,只見或房前屋後或半嶺中都搭建有養殖大棚。走進大棚,密密麻麻、成千上萬隻螞蚱爬滿了大棚中的每一寸土地,成群成串活蹦亂跳,偶爾還能聽到螞蚱吃草的吱吱聲響。

大棚裡大量成熟的螞蚱

「我是去年開始飼養螞蚱,螞蚱養殖不僅投資成本低,在我們這一年四季都可以養,40天左右就可以上市出售。」原來,飼養螞蚱的是這位精明能幹30出頭的返鄉青年覃景濤,採訪中,他向記者娓娓道出了飼養螞蚱走富路的故事。

覃景濤正在給螞蚱餵食

據覃景濤介紹,以前由於家庭條件較差,為擺脫困難,初中畢業後就在外面務工。走南闖北在外多年,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山東拉了一車螞蚱回廣西,賺到第一桶金後,他但萌發出養殖螞蚱的想法。後來,經過進一步調查,了解到螞蚱養殖是一項低投入、高回報的新興養殖業。

覃景濤在檢查螞蚱的生長情況

於是,2017年他在山東嘗試飼養螞蚱,並且邊飼養邊收購。經過不斷摸索,加上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覃景濤很快地掌握了螞蚱的繁殖、飼養、管理和防病技術。有了成功養殖經驗後,2019年7月,覃景濤帶著技術和原有的銷售渠道,返鄉回來,聯合幾位志同道和的村民一起開始飼養螞蚱。

覃景濤(右)在對螞蚱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

經過近一年的發展,覃景濤的養殖大棚已達到27個,分布在象州縣馬坪鎮、柳州和河池等地,另外,還帶動了本村7戶農戶建起12個養殖大棚。

「非常感謝返鄉青年覃景濤,是他在村裡帶頭開始飼養螞蚱,讓我們的家庭擺脫了困境。目前帶動了7戶農戶養殖,其中有4戶是貧困戶。」談到覃景濤,嘗到致富甜頭的大翁村民小組長、同是貧困戶的覃大研由衷地說。原來,覃大研去年開始養1個棚,現在有2個棚,目前收入20萬元左右。

貧困戶覃大研正在檢查螞蚱的生長情況

貧困戶覃大研(右)在收集成熟的螞蚱

「在覃景濤帶領下,我養的這一棚有差不多200斤螞蚱,養殖螞蚱相對比較簡單,不需要打藥,不需要防疫,它只吃草,其它什麼都不吃,只要有草就行,每天餵3—4次。別看小小的螞蚱不起眼,一個90平米的大棚每天就要消耗掉20—30公斤不等的牧草。我還專門騰出來一塊地種植飼養螞蚱的專用牧草呢。」採訪中,跟著覃景濤學習養螞蚱的貧困戶覃大澤正在自家螞蚱養殖大棚一邊忙著餵養螞蚱,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貧困戶覃大澤正在自家螞蚱養殖大棚忙著餵養螞蚱

據了解,覃大澤飼養有1個棚的螞蚱,才第一批賣出就獲得1500多元的收入,讓他在發展養螞蚱致富路上的信心大增。

覃景濤告訴記者,螞蚱是一項短平快的產業,現在他們村裡大棚裡的螞蚱各個齡期都有,一般銷往廣東和區內的南寧、柳州等地,每個90平方米的棚每年產值4萬元左右。就這樣,覃景濤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展產業,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美好生活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覃景濤向記者展示收集到的成熟螞蚱

「今後,我們將不斷拓寬銷售渠道,擴大養殖規模,帶動周邊更多村民共同致富。」談到今後的打算,覃景濤信心滿滿。

大家都在看

象州「12345」防溺水熱線開通 預防溺水,人人有責

排版:韋鍅元

編輯:覃嗣貴

原標題:《【千名記者一線行】象州馬坪:返鄉青年真大膽 敢養螞蚱走富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千名記者一線行】運江鎮:村辦企業的友慶模式
    【千名記者一線行】運江鎮:村辦企業的友慶模式 2020-07-09 1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千名記者一線行」春風助力千帆競
    「以前我不懂養也不會種,在村裡沒什麼收入,家裡窮啊!後來,梁書記就叫我加入合作社養雞,他教我養雞的方法,幫我做雞舍的防疫,還解決了雞的銷售問題,現在我家的日子越來越好了!」河兒村脫貧戶梁勝賢高興地說。「2015年起,我們按照市裡的統一部署,接續實施『百村示範、百村攻堅』工程、『百鎮千村』整體提升工程、自然村黨組織建設『基石行動』,大力推進村級組織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博白縣委組織部分管副部長李忠權介紹道。
  • 千名記者一線行|93歲柳州阿奶剪紙有一手!三江侗繡了解下……
    6月22日,「千名記者一線行」採訪團第二組記者來到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村三江侗繡博物館採訪,館長楊甜是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鄉同樂村平溪屯侗族刺繡區級非遺傳承人。她向媒體記者介紹了侗繡文化和製作工藝,以及當地大力發展侗族刺繡產業,打開侗族刺繡產品市場,助力脫貧攻堅情況。
  • 夫妻養螞蚱 刷爆朋友圈
    夏季,張樹春在養殖大棚內給螞蚱們餵草。(張樹春供圖)近日,一則題為《牛鬼!全州這對夫婦在家鄉養這種東西!》的文章在不少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該文章主要講述了全州縣蕉江瑤族鄉的張樹春、支小妹夫婦從北方引進螞蚱養殖的事。
  • 養螞蚱也能賺錢,看看這個村官是怎麼做的?
    生彩雲從網上得知,在有些地方,螞蚱是餐桌上受人們青睞的綠色食品,一公斤能賣幾十元。 生彩雲又查詢了螞蚱的養殖過程,發現「只需要青草、幾畝閒地,弄幾個網棚就行了」。生彩雲說:「弓莊村附近就是黃河灘地,到處都是荒草,場地和原料都不缺。黃河灘區有幾十家農家特色飯店,銷路也不愁。」在生彩雲的不懈努力下,最終,村裡一名叫韓建軍的年輕人決定和生彩雲一起養螞蚱。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興和縣鄂爾棟鎮螞蚱養殖有「錢」途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興和縣鄂爾棟鎮螞蚱養殖有「錢」途 2020-07-18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卡「高原塞外」放馬坪
    放馬坪「步步驚心」吊橋極限滑草「七彩滑道」就像彩虹落在草原上,在景區內形成一道絢麗的風景線,也是景區必玩項目。步步驚心網紅橋在放馬坪景區有20多種娛樂項目,如果你想選取一個最佳角度觀賞放馬坪,那麼「步步驚心網紅橋」是你不二之選。長168米,高88米的網紅橋,一道是實木吊橋,一道是玻璃吊橋,雙橋並排,青山綠水間,網紅橋宛如一條巨龍,懸空盤踞於兩山之間,在雙橋間停下腳步,只要你不發抖,秀麗風景盡收眼底。
  • 濟南最大螞蚱養殖戶:最貴曾賣到16一斤!濟南一村民承包60畝地養螞蚱
    「全山東不敢說,我起碼是整個濟南最大的螞蚱養殖戶,養螞蚱的利潤還可以,今年上半年的市場有點萎靡,好在螞蚱沒有被列入『禁食令』。」講起這些,陳善亮很是自豪。
  •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啟動「百名記者進百村」
    本報訊 (見習記者吳明娟)5月19日,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百名記者進百村」大型採訪活動正式啟動。在接下來的5個月時間裡,集團旗下五大媒體的116名記者將走鄉村、入農戶,探訪脫貧攻堅一線,講述中原大地上的動人故事。
  • 中央媒體採訪團「打卡」象州這兩個幸福村‧‧‧...
    中央媒體採訪團「打卡」象州這兩個幸福村‧‧‧‧‧‧ 2020-07-22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螞蚱都知道是啥,農村的「山螞蚱」你未必了解,叫螞蚱又不是螞蚱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螞蚱都知道是啥,農村的「山螞蚱」你未必了解,叫螞蚱又不是螞蚱。說到螞蚱想必大家都應該知道是啥,它另外的一個稱呼叫做蝗蟲,是農業種植中的一大害蟲,是莊稼的天敵,也是農民朋友比較痛恨的昆蟲之一。但是近些年來,螞蚱還成為了人們飯桌上的美食,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常能吃到螞蚱製作的食品。因此來說,螞蚱是人們都再熟悉不過的一種昆蟲類。
  • 46秒|螞蚱未在山東禁養禁食名單中 養殖戶感覺像是去了一塊心病
    今年2月24日出臺「禁食令」後,三月份閃電新聞記者曾經探訪過濰坊市臨朐縣沂山風景區伏峪村一個螞蚱養殖基地,當時螞蚱是否列入禁食名單上尚明朗,伏峪村黨支部書記王俊利告訴記者,他們整個村是以螞蚱為產業,僅僅是屬於合作社的養殖棚,就有160多個,螞蚱產值能達到360萬左右。要是禁養了,會影響到很多家庭,下一步的發展就會非常困難。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王傑:自主創業養肉鴿,返鄉圓了致富夢!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王傑:自主創業養肉鴿,返鄉圓了致富夢!王傑與廣大農村青年一樣,樸實無華卻熱情奔放,時刻充滿著青年的活力與創業的激情。「下一步我將繼續擴大規模,年底發展到10000隻,明年年底爭取再擴大一倍,打造集養殖,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將養鴿之路越走越廣,屆時將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以帶動村民增收,我有信心為家鄉經濟發展和改變面貌做出最大的努力,將企業紮根家鄉
  • 《演員請就位》臺上最大膽的倆女孩,一個真敢說,一個真敢做
    這40位演員,不管是曾經的老戲骨,還是流量一時的年輕演員,還是備受大家喜歡的愛豆,都希望在這個舞臺上,能繼續走下去。曹駿的淘汰,讓人唏噓不已。在這個舞臺上,這兩個女孩子是最大膽的,她們年少輕狂,無所顧忌,依著自己的本性,說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
  • 千名記者一線行|浩坤湖畔紅旗飄
    「浩坤村黨員群眾戰天鬥地,從爬山洞、走羊腸山路到如今硬化道路進村入戶,群眾擺脫貧困,湖區群眾吃上了『旅遊飯』,這個變化很大,故事很多。」李麗萍整理好村裡群眾的每一個感人故事,並向遊客學員講述。
  • 吉克雋逸真大膽,穿「兒童背心」配20CM熱褲走機場,也就她敢穿
    不知是否是大山養人,少數民族的人好像都會唱歌,彝族姑娘吉克雋逸天生一副好嗓音,再加上那與常人不同的黑色皮膚,更是吸引眼球,熱度不減,事實證明,吉克雋逸「美黑」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大家都以冷白皮為美的時代,黑色皮膚的她渾身散發的野性之美讓更多人開始審視自己的審美觀,而她也在時尚界越來越吃香
  • 長影新片《青春作伴好還鄉》主演葉祖新演繹熱血青年
    青年演員葉祖新在該片中飾演男主角管松江,在脫貧攻堅的大時代中毅然返鄉、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有哭有笑、有熱血有柔情、有創業雄心更有拼搏鬥志的新時代有為青年形象。但在電影《青春作伴好還鄉》中,葉祖新則選擇大膽嘗試新的人物形象。在該片中,葉祖新飾演的管松江是一名清華大學畢業的研究生,他從農村走了出來,但在人生道路的轉折點上,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到家鄉,帶領人民群眾走向脫貧的道路。
  • 自治區社科聯調研組到象州開展調研
    自治區社科聯調研組到象州開展調研 2020-10-22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