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2 04: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黃隆天 吳永才 微觀象州
螞蚱,又叫蝗蟲。在農耕時代,一旦發生蝗災,無數的蝗蟲遮天蔽日,所過之處寸草不留,它們吞食莊稼,造成減產,甚至顆粒無收,以至於人們談蝗色變。然而,在象州縣馬坪鎮回龍村委大翁屯,有返鄉青年不但敢吃螞蚱,而且還敢養螞蚱,把螞蚱變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成為致富帶頭人,帶動了7戶農戶實現了脫貧致富。
大棚裡大量成熟的螞蚱
6月24日,記者前往該村採訪,一探究竟。走進村裡,只見或房前屋後或半嶺中都搭建有養殖大棚。走進大棚,密密麻麻、成千上萬隻螞蚱爬滿了大棚中的每一寸土地,成群成串活蹦亂跳,偶爾還能聽到螞蚱吃草的吱吱聲響。
大棚裡大量成熟的螞蚱
「我是去年開始飼養螞蚱,螞蚱養殖不僅投資成本低,在我們這一年四季都可以養,40天左右就可以上市出售。」原來,飼養螞蚱的是這位精明能幹30出頭的返鄉青年覃景濤,採訪中,他向記者娓娓道出了飼養螞蚱走富路的故事。
覃景濤正在給螞蚱餵食
據覃景濤介紹,以前由於家庭條件較差,為擺脫困難,初中畢業後就在外面務工。走南闖北在外多年,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山東拉了一車螞蚱回廣西,賺到第一桶金後,他但萌發出養殖螞蚱的想法。後來,經過進一步調查,了解到螞蚱養殖是一項低投入、高回報的新興養殖業。
覃景濤在檢查螞蚱的生長情況
於是,2017年他在山東嘗試飼養螞蚱,並且邊飼養邊收購。經過不斷摸索,加上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覃景濤很快地掌握了螞蚱的繁殖、飼養、管理和防病技術。有了成功養殖經驗後,2019年7月,覃景濤帶著技術和原有的銷售渠道,返鄉回來,聯合幾位志同道和的村民一起開始飼養螞蚱。
覃景濤(右)在對螞蚱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
經過近一年的發展,覃景濤的養殖大棚已達到27個,分布在象州縣馬坪鎮、柳州和河池等地,另外,還帶動了本村7戶農戶建起12個養殖大棚。
「非常感謝返鄉青年覃景濤,是他在村裡帶頭開始飼養螞蚱,讓我們的家庭擺脫了困境。目前帶動了7戶農戶養殖,其中有4戶是貧困戶。」談到覃景濤,嘗到致富甜頭的大翁村民小組長、同是貧困戶的覃大研由衷地說。原來,覃大研去年開始養1個棚,現在有2個棚,目前收入20萬元左右。
貧困戶覃大研正在檢查螞蚱的生長情況
貧困戶覃大研(右)在收集成熟的螞蚱
「在覃景濤帶領下,我養的這一棚有差不多200斤螞蚱,養殖螞蚱相對比較簡單,不需要打藥,不需要防疫,它只吃草,其它什麼都不吃,只要有草就行,每天餵3—4次。別看小小的螞蚱不起眼,一個90平米的大棚每天就要消耗掉20—30公斤不等的牧草。我還專門騰出來一塊地種植飼養螞蚱的專用牧草呢。」採訪中,跟著覃景濤學習養螞蚱的貧困戶覃大澤正在自家螞蚱養殖大棚一邊忙著餵養螞蚱,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貧困戶覃大澤正在自家螞蚱養殖大棚忙著餵養螞蚱
據了解,覃大澤飼養有1個棚的螞蚱,才第一批賣出就獲得1500多元的收入,讓他在發展養螞蚱致富路上的信心大增。
覃景濤告訴記者,螞蚱是一項短平快的產業,現在他們村裡大棚裡的螞蚱各個齡期都有,一般銷往廣東和區內的南寧、柳州等地,每個90平方米的棚每年產值4萬元左右。就這樣,覃景濤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展產業,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美好生活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覃景濤向記者展示收集到的成熟螞蚱
「今後,我們將不斷拓寬銷售渠道,擴大養殖規模,帶動周邊更多村民共同致富。」談到今後的打算,覃景濤信心滿滿。
大家都在看
象州「12345」防溺水熱線開通 預防溺水,人人有責
排版:韋鍅元
編輯:覃嗣貴
原標題:《【千名記者一線行】象州馬坪:返鄉青年真大膽 敢養螞蚱走富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