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披薩電影夜,你到底洩露了多少個人數據?

2021-02-14 大數據文摘

大數據文摘作品

編譯:汪小七、王夢澤、荊浩男

最近Facebook在處理和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的危機駭人聽聞,恐懼的同時也讓人們反思,大量的個人數據洩漏到底來自哪裡?

本文我們將假設這樣一個場景,你和你的朋友(Sally和Kristen)準備度過一個披薩電影夜,讓我們用這個常見的場景為例,來評估一下,僅用一個披薩的價格,有多少數據在不知不覺中被共享了。

點擊查看大數據文摘相關報導:

首先,Sally拿出她的iPhone X,和她的好友Kristen互發了一些信息。

Sally和Kristen使用Apple iMessage互傳簡訊,由於信息是加密的,所以Apple並不能看到簡訊的內容。

當信息發送時,蘋果公司可以即時捕獲並分析像時間戳之類的匿名元數據,這樣就可以確保伺服器有足夠的帶寬用於未來的流量。例如當她們兩人互發以下信息時:

提供給蘋果公司的數據:終端對終端的加密文本、iMessage地址信息。

蘋果公司額外收集的數據:匿名時間戳、匿名的消息路由信息。

當Kristen清理她的公寓時,她對她的亞馬遜Echo說道:「Alexa,打開Domino’s並下一個訂單。」

在Echo上安裝的Domino’s應用程式會將Kristen存儲的信用卡信息提取出來,然後Alexa會問「你想用尾號為1234的Visa卡嗎?」

存儲的信用卡信息用來購買批薩。Alexa還記錄了交互信息,Domino程序則根據她所說的內容創建了記錄。

提供給ALEXA的數據:聲音特徵、請求內容。

ALEXA額外收集的數據:交互歷史、Echo設備類型、位置信息、信用卡號的後四位。

提供給DOMINO的數據:支付和帳單信息、購買的披薩種類、訂單數量。

DOMINO額外收集的數據:說話記錄、硬體設置、作業系統、性能統計數據。

Sally上車後並拿出她的iPhone,打開谷歌地圖並設置了去Kristen家的導航。谷歌地圖是使用iPhone的傳感器來確定她的行駛位置,並利用加速度計和陀螺儀來確定速度與方向。

谷歌收集了她的速度和位置的匿名數據,同時也在收集附近司機的數據,以檢測是否堵車。

提供給谷歌的數據:目的地、位置信息。

谷歌額外收集的數據:速度、行駛的主要方向、設備類型(iPhone X)、設備的IP位址、最近的wi-fi路由器、最近的基站。

Sally和Kristen很久沒有見面,於是倆人決定舉起手機自拍一張。

Sally上傳照片到Facebook後,應用程式會根據面部識別系統建議她給Kristen貼標籤,Kristen也同意了這樣做。

Facebook可以根據上傳照片的IP位址來收集Sally的位置信息,這樣可以向她推送她可能感興趣的同城活動,或者向她推送針對附近某地特定人群的廣告。同時系統也會對照片進行分析,以確保沒有不恰當的內容。

提供給Facebook的數據:上傳的照片、照片配文、面部識別。

Facebook額外收集的數據:照片分析、照片的位置(如果元數據中有此信息)、日期、設備類型(iPhone X)、設備ID、設備作業系統、電池電量、信號強度、藍牙信號、連接速度、剩餘可用空間、應用程式及文件名稱和類型、附近的Wi-Fi信號和基站、附近帶有投屏功能的智能電視、時區、移動運營商或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IP位址、運行的時間、頻率和持續時間、硬體版本、軟體版本。

Kristen打開Apple TV,搜索併購買了電影《神奇女俠》。之後,Apple會建議Kristen購買其他同類電影,比如《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在默認情況下,Apple會提供個性化推薦,但用戶可以關閉這項設置。

在這個過程中,Apple核對了Kristen的Apple ID,並對帳戶中預留的信用卡進行扣款,同時它還使用了網際網路帶寬信息,來確保下載電影速度正常。

提供給蘋果公司的數據:選擇的電影、Apple ID、信用卡信息。

蘋果公司額外收集的數據:網際網路帶寬信息、購買歷史。

Sally和Kristen至少貢獻出了53條信息,各場景中列出的數據反映了這些公司根據他們的隱私聲明、服務條款和相關文件所能收集到的信息。

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谷歌、Facebook和達美樂(Domino’s)的隱私條款共計76,069個單詞,上述場景中涉及到的隱私條款,若每分鐘閱讀250個單詞,則需要5個小時以上才能全部讀完。

數字公民自由組織電子前沿基金會的研究員Gennie Gebhart說:「用戶看不見他們丟失了什麼,這並不是他們自己的過錯。」

這些公司處理數據方式迥異,用途也往往不同。例如,蘋果公司經常將用戶的信息與用戶進行分離,並將其用於改進設備;而Facebook和谷歌則主要使用數據來改善服務並支持他們的廣告業務。

根據他們的隱私政策,Sally和Kristen提供的信息僅是科技巨頭公司所收集的一小部分。下面是一些數據收集列表,但遠遠不止這些。(以下內容可上下滑動)

在網站輸入的信息:名字、電話號碼、郵寄地址、信用卡信息、收貨人姓名、地址、電話,朋友的電子郵件地址、評論內容、與Amazon的郵件往來內容、個人資料中的個人簡介、社會保障帳戶、駕照號、登錄帳號及密碼、購買歷史、瀏覽歷史、IP位址、時區、瀏覽器類型、瀏覽器版本、瀏覽器插件、作業系統、點擊流數據、給Amazon致電的電話號碼、查看Amazon發來的郵件、頁面響應時間、下載錯誤、訪問時長、頁面交互(滾動、點擊、滑鼠懸停)、瀏覽頁面的方法;

APP的使用:位置,設備標識碼;

Alexa的使用:姓名、電話號碼、聯繫方式、待辦事項,購物清單、音樂播放列表、默認的支付信息、收貨信息、語音特徵、手機通訊錄(如果已導入)、請求內容、交互歷史、購買類型、郵編(若你用「Skill」查詢過天氣)、「Skill」定製音樂電臺、輔助產品信息、智能家居設備(類型及名稱、功能、狀態、網絡連接、位置)、語音信息、常用聯繫人。


亞馬遜的說法


「我們的隱私條款描述了我們將要收集的信息以及使用方式。我們從未出售客戶的個人信息,我們會在傳輸和存儲時對數據進行加密,並為客戶提供多因素身份認證的功能。」

創建蘋果ID、購買等行為:姓名郵寄地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地址、聯繫人偏好、信用卡信息、生日;

使用服務或設備:位置信息、職位、在APP Store的操作、搜索查詢服務、手機運營商、語言、國家、郵編、作業系統、瀏覽器類型、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引用的URL、設備唯一標識符、時區、IP位址、打開的蘋果電子郵件、朋友或家人信息(姓名、郵寄地址、電子郵箱、電話號碼);

蘋果媒體服務:所在國家、支付方式、蘋果ID、設備活動、位置、內存。


蘋果的說法


蘋果公司認為企業不應該建立客戶的詳細資料檔案。蘋果公司通常會將用戶的信息與用戶本身進行分離,分離出的信息用於改進公司銷售的設備,同樣也不會將用戶的個人信息出售給廣告商。

用戶註冊信息:姓名、郵寄地址、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帳單信息、感興趣的領域、產品消費情況、信用卡信息、密碼;

交易信息:位置、購買特性、購買數量、購買價格、語音指令記錄、交易時的溝通實體;

使用服務時獲取的數據:二級通訊、背景噪音、設備標識符、設備類型、作業系統、瀏覽器類型、硬體設置、性能統計數據、伺服器名稱、IP位址、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通用地理信息、訪問日期和時間、使用網頁或應用軟體訪問的頁面、引用的URL、退出URL、交易歷史記錄、安裝字體、Javascript對象、社交媒體的內容(若使用Domino's的標籤時)。

Domino's的說法


「我們從數位化訂單中收集到的任何客戶信息僅用於完成訂單或改善客戶體驗。」

使用服務時獲取的數據:名字、電子郵件地址、共享的內容、瀏覽的內容、參與的內容類型、評論內容、與他人的信息和交流、與朋友及其帳戶和生活事件標籤的聯繫、宗教觀點、政治觀點、感興趣的人、健康、種族或民族起源、哲學信仰、工會會員、地址簿(「如果你選擇上傳、同步或導入」)、調用日誌(「如果您選擇上傳、同步或導入」)、SMS日誌歷史、聯繫方式、支付信息、配送信息、手機號碼、精確的設備位置、上傳的照片和視頻、面部識別、設備的設置、信使交流、在Facebook上的行為、與朋友及其帳戶標籤的互動、使用的功能、使用Facebook產品的時間、照片的位置(如元數據)、日期、活動的頻率和持續時間、作業系統、硬體版本、軟體版本、電池電量、信號強度、可用的存儲空間、瀏覽器類型、應用程式、文件名和類型、插件、設備行為(滑鼠移動、前臺或後臺的窗口)、設備ID、使用的設備、藍牙信號、附近的無線網絡信標和基站、移動運營商、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語言、時區、IP位址、連接速度、附近的設備(帶有投屏功能的智能電視)、購買、使用的服務、Facebook上的活動(訪問的網站、購買的內容、瀏覽的廣告和使用的服務)、來自第三方數據提供商的在線和離線操作、Instagram活動、朋友對你的評論、朋友與你的聯繫信息、有你出現的朋友的照片、Facebook搜索查詢記錄。

Facebook的說法


「我們清楚地知道用戶很難找到隱私設置和其他重要的工具,因此我們必須做更多的工作來讓人們了解。」

註冊帳戶獲取的數據:名字、密碼、登錄帳戶、電子郵件地址、電話號碼、資料中的照片、性別、出生日期、國家;

使用服務時獲取的數據:語言首選項、與谷歌服務的交互分析、信用卡信息、聯繫人、寫過的評論、回復的帖子、歷史位置信息、地圖搜索、行駛速度、行駛方向、語音搜索內容、照片和視頻的信息(拍攝的日期、時間、位置信息)、年齡(通過信用卡交易確認)、瀏覽歷史記錄、查詢日期和時間、搜索歷史記錄、訪問頻率、查看和點擊的廣告、感興趣的類別、Gmail消息、Gchat即時聊天消息、面部識別、谷歌驅動內容(即文檔),YouTube觀看歷史、主叫用戶的電話號碼、轉發數據、通話歷史及內容、通話日期和時間、語音留言、郵件問候語音、通話時長及類型、簡訊路由信息、IP位址、行動網路信息、作業系統、硬體模式、設備標識符、硬體設置、崩潰報告、瀏覽器類型、書籤、擴展安裝、打開的瀏覽器標籤、引用的URL、日程、登錄地點、請求的日期和時間、最常聯繫人、訪問連結的IP位址url、網站下載記錄、Wi-Fi或手機信號強度。


谷歌的說法


「為了讓使用者做出正確的隱私選擇,人們能夠了解和控制他們自己的谷歌數據是必不可少的。過去的幾年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專門開發出了像My Account這樣的工具,而且我們鼓勵每個人對它進行定期的監督檢查。」

在Domino’s的「獨立隱私策略」部分中規定,其數據適用於Domino’s的比薩網站、移動端網站、應用程式和通過Domino’s的任何軟體平臺訪問的第三方設備。

原文連結:

https://www.wsj.com/graphics/how-pizza-night-can-cost-more-in-data-than-dollars/

相關焦點

  • 揭秘:你的個人數據在暗網賣多少錢?
    在暗網中,有一種交易最為大家熟悉,那就是買賣個人數據。最近幾年,各大企業頻繁發生數據洩露事件,這些遭洩露的數據包括企業員工信息、企業客戶 / 用戶信息。一旦攻擊者得手,接下來可能將數據掛在暗網交易。事實上,我們看到多起企業數據洩露事件,均是由安全研究者或技術人員在暗網發現,然後由媒體曝光。
  • 到底是誰洩露了我們的隱私?
    新增確診患者成都女孩,在活動軌跡被通報後,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照片等個人信息陸續被洩漏,遭到了一些網民關於其私生活和長相的言論攻擊。這給當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和損失。此類隱私洩露和人肉事件已發生多起,因為輿論有的丟了工作,有的無法面對親戚朋友,更有甚者精神異常。
  • 你的手機號碼註冊了多少App?隱私又被洩露多少?
    你又註冊過多少個App?你知道誰又在販賣你的手機號碼信息嗎?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談談。為何要用手機號碼註冊App?註冊App時需要我們提供手機號碼,這是有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這也說明了,你的視頻會員是綁定在App本身帳號,而手機號碼只是輔助的驗證作用。你的手機號碼到底註冊了多少個App?據《極光大數據》2019年Q2移動網際網路行業數據研究報告顯示,在2019年第二季度,移動網民人均安裝App總量增加到56款。另外也表明,平均每個人在56款使用了手機號碼進行帳號註冊(可能有通過第三方登陸)。
  • 2元打包70位當紅明星素顏照,人臉數據洩露遠超你想像
    人臉識別數據安全嗎?之所以大眾討論從「人臉識別技術是否安全」,變為討論「人臉識別數據的保存和使用是否安全」,是因為人臉數據洩露事件不止發生了一次。前幾天,只要你花2元,就可以買到70個當紅明星的自拍人臉照,事情從發生到相應公司回應暫告一段落,幾乎沒有人關心絕大多數普通人的照片是否已洩露。
  • 明星個人數據洩露事件頻發,作為老百姓,該如何保護自己?
    作為明星,他們的個人數據被洩露,還有人去關注,在網絡上面掀起一定程度的大討論,和關注。這種超高曝光率的新聞一定會引起警方的關注。但是,大家忘記了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普通老百姓如何保護自己的信息呢? 身份證信息不要隨便對外公開。尤其是,非正規的招聘網站,金融類網站。
  • 中信銀行洩露個人隱私,UENC築牢數據隱私安全屏障
    後續,銀保監會對中信銀行立案調查,表明中信銀行在未經過客戶本人授權的情況下,向第三方提供個人銀行帳戶交易明細,違背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啟動立案調查程序,嚴格依法依歸進行查處。面對個人信息洩露問題,池子作為公眾人物,能夠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發聲維護自己的權益。但對於成千上萬的普通人來說,遇到這種情況恐怕只有忍氣吞聲的份。
  • 個人信息洩露 防「內鬼」也要管「鍾馗」
    □本報記者李鳳虎前不久,圓通速遞「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引發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不管是網購、叫網約車、點外賣,還是使用APP,都需要提供個人信息。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12月8日,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個人信息是怎樣洩露的?
  • 2019年數據洩露事件激增,怎樣防止數據洩露?
    【IT168 編譯】根據Risk Based Security公布的數據,2019年的數據洩露事件達到了一個高峰,已經發現超過3800多起數據洩露事件攻擊了企業或者機構,在過去四年中增加了50%甚至更多。
  • 池子在線吐槽,中信銀行洩露個人隱私?銀行到底還有多少違規
    昨日,國內著名脫口秀演員池子,線上爆料中信銀行配合笑果文化,洩露其個人隱私的銀行流水單?又是銀行,又是醜聞,怎麼前浪後浪,一浪接一浪呢?啥時候是個停?話不多說!然而真正讓人意外的是:笑果文化告池子的證據中,居然有他個人帳戶的交易明細?而且這些流水單,還列印了出來,還交給了第三方,而第三方就這麼坦蕩的送到了當事人手上!沒有辦過類似業務的小夥伴或許不知道,流水這玩意屬於個人隱私,別說第三方,就是親屬也不能代為查詢,更別說列印了!
  • 披薩到底惹你們什麼了?
    也許你拒絕過前天的甜點,上周的火鍋,可是今晚,一個下著雨的周二,距離美妙的周末還有漫長的三天,傍晚七點,結束了一天工作的你,躺倒在沙發上,打個電話,送貨上門,邊看電視邊吃披薩。 因為愛,他們把披薩玩壞了③ 要不今晚一起吃個披薩看個電影吧-1-當我們談論披薩時,我們說的可不是必勝客
  • 大數據時代,你被網際網路平臺監控著嗎?
    一方面我們享受著大數據給我們帶來的便捷,另一方面我們的個人信息被大數據監控,數據的洩露也在持續高頻發生,企業面臨資產與聲譽的重大損失,公眾深受隱私曝光與騷擾詐騙的困擾,在網際網路面前屬於「裸奔」狀態。我們也因此喪失了個人信息的主動權,並且擔憂平臺會將我們的數據運用到什麼地方。個人信息洩露近年來監管部門對於APP過多獲取用戶信息也進行多次打擊,但還是無法完全遏制此類行為的發生。這也就是為什麼上面提到的你的淘寶推薦了你在瀏覽器查找的商品,你的信息到底暴露了多少,後臺又了解到了多少,這其中的程度我們是無法知道的。
  • 北美外賣軟體80萬用戶數據洩露,歐陽娜娜王源也躲不過?
    圖源:推特郵件截圖圖源:RedditReddit上發布的截圖顯示,屬於該公司的一個電子郵件地址發送了一個連結,其中包含約4300家餐廳的詳細信息,以及數十萬名顧客的信息。用戶個人信息圖源:Reddit通過整理,可以發現,這些涉及到的用戶分布在芝加哥、紐約、波士頓、費城和西雅圖等地,可以說是覆蓋了幾乎整個美國。同時,被洩露個人信息的還有不少目前居住在美國的藝人,比如說歐陽娜娜、王源。
  • 大數據搜個人隱私嗎_大數據個人隱私保護 - CSDN
    我有一個粉絲作為網際網路從業人員告訴我,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讓我去百度一下「阿里媽媽」就知道了,於是我真的去百度了。你們能想像嗎,「人群捕撈」這種用詞居然能被當成公開的營銷策略來叫賣。我特麼不是牲口,誰也別想「捕撈」我。02到底是誰出賣了你?
  • 圓通「內鬼」洩露信息不可怕,出賣個人信息的「溫床」才可怕!
    本月,上海市網信辦網安處會同青浦區網信辦、青浦公安分局、區商務委、區郵政管理局約談了圓通公司,責令要求圓通公司認真處理員工違法違紀事件,做到信息對稱、及時公開、正面應對,加快建立快遞運單數據的管理制度。每當發生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後,網絡上就會出現大量的議論,主要的焦點在於公司多麼的不負責任,個人信息洩露後有多麼多麼的危險,曾經遇到過什麼樣的事件等等。
  • 新浪微博被工信部約談 數據洩露幾時休?
    數據洩露是匹配通訊錄導致就此次事件,微博承認數據洩露屬實。但關於起因,微博解釋稱,此次數據洩露應追溯到2018年底,當時,有用戶通過微博相關接口批量上傳通訊錄,匹配出幾百萬個帳號暱稱,再加上通過其他渠道獲取的信息一起對外出售。按照這個解釋,這次數據洩漏主要原因是通訊錄好友匹配攻擊導致的。
  • 數據抓取公司洩露2.35億Instagram和YouTube用戶記錄
    洩露數據的屏幕截圖(來源:Comparitech) 數據洩露起源於一家名為Deep Social的非規運作公司請注意,個人隱私數據被黑客入侵意味著信息被秘密非法渠道獲得。
  • Foodpanda發生數據洩露 72萬用戶數據遭曝光
    近年來,很多企業出現了數據安全問題。其中有些企業無意中將客戶個人數據被洩露。知名餐飲外送平臺Foodpand,其母公司最近就發生了數據洩露事件,多達72萬用戶數據慘遭洩露,其中包括來自香港的客戶。Foodpanda 母公司Delivery Hero 近日洩露了多達72 萬條用戶資料,當中包括香港顧客用戶帳號遭外洩的資料包括:姓名、電郵、電話、地址座標等數據該公司正積極展開內部調查事件起因
  • 成都女孩遭「網暴」,個人信息被公開,是誰洩露了你的隱私?
    對於此事,央視評論道:個人生活不該是公眾話題,防疫才是。央視還表示,若是一個人感染後,因為去過某些地方便受到網絡暴力,那此後有類似事件,還有多少人會第一時間如實坦白?這都令人警醒。目前,趙某已經發聲:我也是受害者。並且她已經報案,錦江公安局分局正在對此事進行調查。
  • 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如何將個人數據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當前大數據的整個產業鏈來看,涉及到個人數據安全的環節包括數據的採集、傳輸、存儲、分析和應用,其中數據採集是第一步,所以要想保護個人的隱私數據安全,首先應該從源頭抓起,儘量避免自身的隱私數據被隨意採集。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個人隱私數據的採集變得越來越方便,所以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儘量避免在網絡上洩露自身的隱私數據。
  • 央視315曝個人隱私洩露,其實你早被人看了個精光!
    某公司利用探針盒子,悄悄收集著人們的個人隱私,不禁令人毛骨悚然。如今,人的生活是越來越離不開網絡了。微信、支付寶、抖音…通訊、支付與娛樂,每一個領域都經受著網絡大數據的支配。你的飲食喜好、娛樂取向、消費偏好,大數據知道得比你自己還清楚。享受著便利的同時,面對的是個人信息的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