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演員請就位》開播之後,關於這檔節目的話題,就從來沒斷過。
有話題就有熱度,有熱度就有收視。所以,對一檔綜藝節目來說,熱度高了怎麼都不算是一件壞事。不過,隨著《演員請就位》的熱度越來越高,這檔節目所面臨的的爭議,也越來越多。如今,爭議在輿論中不斷發酵,逐漸變成了質疑。質疑節目背後是不是有黑幕,質疑節目中比賽的公平性,質疑節目是不是提前寫好了劇本。
面對這些質疑,企鵝影視天相工作室總經理、《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的監製邱越,做出了相關回答。邱越表示:「《演員請就位》從頭到尾就不是演技比拼的節目,我們希望反應這個行業真實的演員生態,最大程度還原行業真實面貌才能真正打動人。」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演員請就位》是一檔反應行業真實狀態的綜藝節目。所以,大家不能把《演員請就位》當做比賽來看,因為這檔節目壓根兒就不是一檔比賽類的節目。既然不是比賽,那麼所謂的黑幕和不公,自然也就不存在。
簡而言之,其實《演員請就位》就是把整個行業狀態,濃縮到一檔節目中。現在的行業狀態非常複雜,演技好的演員不一定能接到戲,演技不好的演員不一定接不到戲。當然,除了演技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都會對一個演員的市場價值產生影響。
節目組之所以做《演員請就位》這樣一檔節目,其目的就是為了通過這檔節目,把這個行業的狀態,更直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另外,節目組也想通過這檔綜藝,引發圈裡人對這個行業的討論和反思。
或者,我們可以試著換個角度看《演員請就位》。不把節目中的演員當成參賽選手,不把四位導演當成打分評委,節目中的演員是來試戲的演員,節目中的導演是來選角的導演。整個流程下來就是,演員接到邀約,然後到現場試戲,導演根據演員的表現決定他們的去留。
從這個角度看《演員請就位》,不僅可以讓觀眾更直觀深刻地了解這個行業,更重要的是,這檔節目給圈裡人提供了一個旁觀者角度。這個角度能讓圈裡人抽身出來,以上帝視角觀察自己這個行業的真實狀態。
那麼,這個行業的真實狀態是什麼呢?《演員》分別從3個方面來進行呈現。
第一,市場對演員的定位
《演員你請就位》一共邀請了40位演員參加節目,這40位演員分別被製片人分為S級、A級和B級。節目中說得非常直白,最開始的這個分級,和演技無關。這個分級就是這40個演員的市場定位。
市場定位不是演技定位,所以會出現演技很好的演員在B級,而有些演技一般的卻在S級。按照市場規則來說,製片人給出這樣的定位是沒問題的,因為製片人不是導演,他們選角色,最看重的是這個角色的市場價值。
說白了,製片人選角,考慮的第一個要素不是這個演員合不合適,也不是這個演員演技好不好,而是這個演員能不能物盡其用。什麼是物盡其用呢?流量明星可以為作品帶來熱度,這是物盡其用;老戲骨可以當做宣傳噱頭,這也是物盡其用。
但是,如果一個演員只是演技很好,可是即不老,流量和熱度也不高,製片人一般不會優先考慮。因為演技好不能給作品提供「多名老戲骨加持」這樣的宣傳噱頭,也不能給作品帶來熱度和話題,這樣的演員只能往後放。
另外,製片人在選演員時,也會考慮這個演員的人品和風評。《演員請就位》中,為什麼馬蘇會在B級,就是因為她之前風評不太好的原因。至於為什麼風評不好,想必大家也都知道。
總而言之,製片人考慮一個演員時,會綜合考慮該演員的演技、熱度、年齡、顏值等多方面的因素。然後,把這些因素綜合到一起,給出演員定位。很現實,但誰也不能說這樣做不對,因為製片人需要對自己的投資負責。
第二,演員所面臨的痛點
不是所有演員都能準確的定位自己,因為演員給自己定位,除了要考慮自身的因素,比如顏值和實力,也需要考慮市場因素,比如觀眾緣和人脈。在《演員請就位》中,對這一點表現的其實非常到位。
比如陳宥維演完《三生三世》片段之後,導演點評說他是偶像,觀眾也說他是偶像,但他自己卻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偶像。這就是演員的痛點,這個痛點就是演員想成為什麼,有時候自己說了不算。
再有一點,就是演員並不是總能找到合適自己的角色。一方面是演員可能不知道自己更適合什麼角色,比如孫千演甄嬛,陳宥維演果郡王。另一方面,演員可能沒有機會出演自己合適的機會。
這一點在《演員請就位》中的表達得很清楚,就是更受市場歡迎的演員,總是可以挑到更好的劇本。但是,也不是沒有逆襲的機會,演技好自然會逆襲。現實中也一樣,跑龍套跑成大明星靠的是什麼,就是實力。
第三,導演選演員的方式
大多數觀眾覺得,導演選演員,就應該選演技好的。所以,才有觀眾覺得,導演選個演技不好的進組,這對演技好的不公平。但這其實只是觀眾想當然的想法,通過《演員請就位》,大家可以發現,每個導演選演員,其實都是有自己的標準和方式的。
演技當然是導演選演員的標準,但絕不是唯一標準,甚至於不是最主要的標準。比如有些導演選演員,只要演員夠聽話就行,周星馳就是這樣的導演。周星馳給演員講戲,會講得很細,甚至會親自示範這場戲應該怎麼演,演員只要跟著他來就行,其他的不用想太多。當然,他也不允許演員想太多。
也有些導演喜歡悟性高的的演員,這樣的演員只要了解人物關係,就知道這場戲怎麼演。比如張譯、黃渤,他們就是這樣的演員。對這樣的演員,導演不需要說太多,只告訴他們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感覺,他們就能把這種感覺演出來。
還有些導演喜歡顏值高的,比如郭敬明。從《小時代》四部曲到《爵跡》,他選演員只看顏值和熱度。在《演員請就位》中,郭敬明依舊如此。大家可以發現,在節目中,郭敬明劇組裡的6位演員,完全可以去拍《小時代5》。
但是,這就可以說郭敬明是錯誤的嗎?如果《演員請就位》是一檔以演技為標準的比賽,郭敬明這麼做肯定不對。但是如果這是在現實生活中,那郭敬明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因為作為一個有話語權的人,這是他的個人審美。
這就是行業現狀。
可這樣的行業現狀,是不是健康的?有沒有什麼問題?以後該怎麼解決?未來該往什麼樣的方向發展?這些是業內人士需要討論和反思的地方,也是《演員請就位》節目組做這檔綜藝的初衷。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才說,看懂《演員請就位》的觀眾,不會質疑這檔節目是不是公平,也不會懷疑這檔節目有沒有黑幕。非但不會質疑,反而會為這檔節目點讚,因為就目前的行業現狀而言,的確需要一檔節目,讓觀眾和圈內人都看到這個行業的弊病。
因為,《演員請就位》根本就不是一檔比拼演技的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