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 我們的出行變得十分便捷,除了乘坐公交、地鐵等各種公共運輸工具外,還可以使用自行車、汽車出行……問題來了,古代沒汽車、沒地鐵、沒公交車,古人是怎麼出行呢?難道就靠雙腿一步一步走到目的地?其實,在古代,類似的公共運輸工具一樣不缺,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小招給大家捋一捋。
古代的公交車——「油壁車」
在唐朝,興起一種類似「公交車」功能的「油壁車」,因車壁用油塗飾而得名。這種車子用6到8匹馬做動力,設有車廂讓人乘坐,以多人僱傭形式服務於客戶。一些車行將其改造成能夠乘坐6—10人的大車,並在四周掛上綢幔,供喜愛遊玩的男女僱傭出行。與現代公交車相似,只不過「油壁車」比較舒適,如果乘客出行時感覺勞累,還可以在車廂內休息片刻,車行很細心的在車廂內放置了被褥,以供乘客取用。
集「私家車」、「計程車」、「專車」功能為一身的轎子
轎子,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都在電視劇裡看到。然而轎子在古代根據用途不同,肩負起了「私家車」、「計程車」、「專車」的責任。
轎子分「暖轎」和「涼轎」,還可以根據抬轎人數,有二人、四人、八人抬之分。普通老百姓養不起轎子,因為轎子的「動力」來自轎夫,常年養一群轎夫需要很大實力。因此,「私家轎」僅存於有錢人家與官府內。如果普通人有急事要乘轎子出行怎麼辦?可以上「轎行」或「轎鋪」租轎子,這時候的轎子就成了古代出行的「計程車」,而且還是「專車」!
最親民的出行工具——騎驢、馬
比起車和轎,騎驢、馬出行的費用低了不少,是當時比較親民的出行工具。古人想要騎馬或者騎驢出行,也不需要自己養驢、養馬,直接上街頭租一匹就行。此外,還產生了一些專門養驢出租的專業戶,時人稱之「賃驢小兒」。
可有人問,要是我租了驢或馬,跑走了不還怎麼辦?不好意思,在租這些驢馬之前,您得交一份押金,還驢馬的時候,驢馬主人再把押金退給你。
這招看著怎麼這麼熟悉?對,裡面透露了一股濃濃的「共享經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