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光線影業這四年到底做了些什麼?又做對了些什麼?
一周前,《港囧》開畫後連續3天超過2億,毫無懸念的在國慶檔開局前即超過9億,《港囧》與「囧」系列前兩部相比,影片本身少了驚喜,多了乏味,但在市場表現方面卻高潮迭起,連戰連捷,《港囧》一役或許集中體現了光線在過去的四年時間裡所積累的能力和能量。
是時候盤點下光線影業在過去的四年裡,到底做了些什麼,又做對了些什麼——儘管這難免有些事後諸葛亮,但即便當這一切只是偶然也寄望於洞察到藏匿在背後的那些必然。
一、《港囧》的爆棚:四年磨了三柄劍
1、新鮮、連續的檔期戰鬥經驗積累
賀歲檔、五一檔、國慶檔——全年除了暑期檔之外最重要的三個檔期,光線近年來均表現不錯——五一檔和國慶檔甚至是連續有佳績,相比起這一點來,另兩家著名的民營電影公司多少在出鏡率和存在感上有所遜色。
賀歲檔,2012年的《泰囧》或許有運氣成分,但到了2014年的《匆匆那年》,就不得不承認光線的發行隊伍是有勇有謀了。後者去年將原定檔期(12月12日)提前到了12月5日(《太平輪》2日上映,《一步之遙》18日上映),迫使另一部《我的早更女友》退至12月12日上映,從事後的結果看,這一調檔堪稱點石成金。《太平輪》(上)和《一步之遙》的口碑雪崩幾乎是災難性的,但對於《匆匆那年》而言則幾乎相當於給出了三周「無敵手」的豐裕市場空間——直到23日的《智取威虎山》,這在寸土寸金的賀歲檔,且對於一部中等成本製作又無大明星的青春片而言,如此寬鬆的檔期壓力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五一檔,2013年的《致青春》(4月26日),2014年的《同桌的妳》(4月25日)——為什麼2015年蘇有朋導演處女作《左耳》(4月24日)可以僅以一眾小咖擊敗同期黃曉明、楊冪領銜的《何以笙簫默》已無須贅言,戰鬥技能都是打出來的。
國慶檔,2014年的《親愛的》9月26日上映,該片由光線發行,同期還有《心花路放》(9月30日上映)、《痞子英雄2》(10月1日)。偏文藝氣質的《親愛的》最終收穫超過3.3億,與其相對照的是《黃金時代》則幾乎是斷崖式隕落在了國慶檔。2015年的國慶檔,光線帶來的是《港囧》,9月25日上映,儘管此番上陣的「參賽隊伍」氣質上與去年不同,但無論是復盤《親愛的》,還是觀摩借鑑《心花路放》,都應是為今年的《港囧》做足了沙盤演練。
唯一有些黯然的可能就是暑期檔了,2014年的《分手大師》(6月27日)對壘《變形金剛4》竟在夾縫中分得一大塊蛋糕,但到了2015年的陣容堪稱豪華的《橫衝直撞好萊塢》卻還不及《分手大師》的一半。2014年暑期檔光線還發行了《我就是我》(7月25日)以及《四大名捕大結局》(8月22日),結果都不甚理想。
2、點映「搶跑」,預售護盤
近年來各大發行公司聯手在線選座商,將原本小規模的點映發行策略逐漸升級成為了大規模的提前「公映」——有些影片的點映規模已經引起了業界的廣泛質疑,不僅影院數、場次數難以匹配「點映」,黃金場次和高票房影院的覆蓋也令很多同業競爭者吐槽不已。《匆匆那年》即在賀歲檔點映砍下2500萬票房。
點映原來是用作口碑的「搶跑」,但現在更多的則表現為通過點映預售來搶跑首日票房和首周末票房。此外,更關鍵的是——業內人士和媒體朋友相信都是心知肚明,不僅僅是點映場,在上映首周的幾天裡,仍有不少電影票都是發行方送出的贈票,當然這些贈票是算在票房裡的,也構成了包括排片率、上座率這些鮮豔的數字——不僅僅是《港囧》,《九層妖塔》、《夏洛特煩惱》的發行策略裡都包括了預售點映以及贈票包場來衝高首日票房和首周末票房,目的毫無疑問是護盤。
從幾家在線選座的票房統計來看,《港囧》此役並沒有大規模做點映預售——這點或許與片方對影片品質的自知之明有關,若按照《心花路放》的3500萬票房的點映規模進行操作,極有可能引發不可控的口碑崩塌進而引發票房悲劇。
單日票房超過2億,而且還連續3天刷出這樣的天量成績單——沒有證據表明這是發行方大規模護盤所致,但如果假設這種可能性存在呢?
對於《港囧》這樣的續集電影而言,最危險的時間點即是首周末,一旦高預期下的口碑崩塌,第二周票房機會迅速跌落。在無法保證口碑可控的情況下,首周末票房不倒就是關鍵中的關鍵了——坦白說,影評和打分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都沒有「粗暴」的票房數字有說服力——3天連續2億足夠轟出影院經理和影迷觀眾們的集體無意識。與目標20億相比,如果真是傾力護盤,所付出的成本與收益相比,毫無疑問是值得的。
管他可能洪水滔天的惡評,每天2億票房、其後天天1億票房、再加上時不時破紀錄的消息在觀眾的各種媒體窗口裡撲面而來,國慶檔必看的影片對於觀眾而言,自是《港囧》無疑。
3、社會化營銷
社會化營銷在2011年前後,曾一度被簡單地認為是依賴社交網絡,強調的是媒介工具的迭代。到了2015年,就連H5都已開始被打入冷宮——再不是工具新鮮就能引發傳播狂潮了。
社交網絡稀缺的是話題——碎片化時代的受眾,最稀罕的是新鮮話題,而身經百戰的媒體就更是如此了。
《港囧》早前仿蘋果發布會的發布會、差評包貝爾的發布會,與其說是給影迷以最新消息,不如說是給媒體以新聞和話題——事實上,筆者認為,光線的這兩場發布會真是相當到位地伺候到了媒體,不僅僅是形式新穎、奇特,足夠博頭條版面,而且特別是差評包貝爾正好回應了媒體醞釀已久的關於選角的質疑,而同時該發布會又通過媒體之口給了公眾以足夠的信息量去降低對影片的預期——「囧系列」演化到了第三部,狗尾續貂的風險陡增,但發布會又必須連續高調以維持市場期待,這之間的平衡如果描述為走鋼絲並不為過。
二、把青春片做透,宣發隊伍百鍊成鋼
不管是票房大賣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同桌的妳》、《匆匆那年》、《左耳》,還是折戟沉沙的《我就是我》(紀錄片)、《怒放之青春再見》,過去的四年裡,光線影業稱得上是青春片專業戶了——有意思的是,除了電影之外,光線的主持人劉同2012年出版的《誰的青春不迷茫》還榮膺了當年暢銷書,真是全公司上下都在打「青春」牌。
青春片在近年的「泛濫」肇事於2011年的《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但在內地形成燎原之勢與光線影業在青春類型上的孜孜不倦則是緊密關聯,儘管產量多到令人擔憂會不會過度透支該類型,但在無限逼近做爛的過程中,光線自己於此受益良多,特別是宣發隊伍在一次又一次高密度的實戰裡不斷的迭代升級。
青春片不是奇觀類大片的類型,但一樣可以做出盛事電影(event film)的氣勢。原著小說、主題曲歌手都是在粉絲規模上遠大於電影的強IP,王菲、趙薇獻唱《致青春》、《匆匆那年》、《左耳》,光線影業的手段看起來沒有太多變化,但極致地練、持續地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卻也成就了自己獨門的技法。用遠大於製作成本的宣發費用去營造市場盛事,從大眾媒體到分眾媒介,無孔不入地用各種物料滲透,在檔期到來前即提前引爆,把高能引至檔期——先下手為強,為市場營造先入為主的輿論聲勢和市場熱度。
此外,《中國合伙人》、《分手大師》等作品亦可歸為泛青春類型的影片,對一種類型如此執著不懈倒是與好萊塢的獨立片廠在策略上十分相似——主攻單一類型成就細分市場的領導者,吸引優秀創作力量,也就練就了製片和發行上的專門技能。光線影業近期專門成立了一家叫做青春光線的公司,也算是水到渠成。
三、系列片:像個大製片廠一樣做戰略、謀大局
《人在囧途》並不起於光線,但《泰囧》、《港囧》均緊緊綁定光線,大放異彩;
因《畫壁》結緣陳嘉上,隨後開發出了《四大名捕》系列三部,雖票房成績一般,但為光線的系列片戰略做了有益的嘗試;
錯過《大聖歸來》,但事後「及時」追投2000萬與IP擁有方共同開發續集,仍然表現出了對系列片的堅定戰略決心。
四年兩套系列片再加一套剛到手的系列片,光線影業的打法顯然又不止是一家年輕的獨立片廠,其內心火熱的大製片廠野心「昭然若揭」。放眼國內友商,在近年來能夠與之在系列片的成績上相媲美的,恐怕也就是博納影業的《澳門風雲》系列了。
四、大咖導演處女作:先做好人,再結好人緣
2012年,徐崢處女作《泰囧》,隨後有了2015年的《港囧》;
2013年,趙薇處女作《致青春》,隨後有了2015年趙薇連續主演的《橫衝直撞好萊塢》、《港囧》,以及演唱《左耳》主題曲,這三部片還都是光線影業出品;
2013年,鄧超處女作《分手大師》,隨後將有今年年底的鄧超孫儷聯袂主演的《惡棍天使》;
2015年,蘇有朋處女作《左耳》,近日蘇有朋確認將翻拍《白夜行》,是否仍是光線出品尚未可知……
為大咖演員的導演處女作埋單並不是百分百會成功的押注,但如果幫助他們成功了,所獲得的回報則會是連續的、綿延的——影視圈這個江湖還是頗為重情重義的,趙薇對光線今年的貢獻完全稱得上是勞模級的——兩部影片主演,一部影片主題曲主唱,對票房的支撐甚至是股價的支撐堪稱頂梁柱。
還有包括黃渤、黃曉明、佟大為、楊冪也都多次主演了光線影業出品或發行的電影——這四年的光線成績單裡,足夠稱得上是星光熠熠了。
五、總結
毋庸置疑,光線影業幾乎是近年來表現最搶眼、進步最突出、策略最「激進」的民營電影公司——2011年光線上市以來的四年時間,光線影業作為民營影視企業方陣裡的後來者,在發行的實戰經驗上卻可謂是身經百戰,在類型片和系列片兩條戰線上狂飆突進,在「廣結善緣」方面引來「百鳥朝鳳」,從而「彎道超車」了不少曾依靠大片策略領先多年的友商們。但在業內,對於光線在發行策略和手段上的爭議也此起彼伏,特別是有些劍走偏鋒的「極致」做法也已引發多個競爭對手的不滿。
光線影業在未來的四年,除了應繼續保持戰績之外,或許還應逐漸改變自己尚不高大偉岸的企業形象——與其他大製片廠良性競爭,才能共同做大中國電影產業的大版圖。
作者微信公號察影(cha-ying),與你一起洞察和透視電影產業的謎題和秘密——我不是你的窗戶,而是你的另一雙眼睛。轉載請註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