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集
「海街diary」
攝影師:瀧本幹也
回復 海街日記 獲得完整高清寫真
是枝裕和憑藉《海街日記》在坎城獲得成功,而本片的攝影——瀧本幹也,也出了《海街日記》的寫真集。
在過往的採訪中,瀧本先生詳述了與拍照,與膠片相機的緣起,如何通過拍照改變自己人生軌跡。更為寶貴的是,他還分享了如何在商業情境下依舊創作出富有情感作品的經驗和感悟。
『瀧本先生自述』
▶單反小學生的覺悟
自小就喜歡拍照。父親原本就很喜歡電子產品,屬於8mm攝像機什麼的一推出就馬上入手的人。單眼相機之類對於當時還只是小學生的我來說,早已耳濡目染。可是對於那個時代來說,喜歡拍照就相當於惹人嫌的死宅,這種印象當時來說算是異常強烈。因此,即使在朋友面前,也會很不好意思表露自己的興趣。拍的照片也不會給別人看,一直都低調地默默地幹著(笑)。
當時一般人看來,攝影基本是源於「喜歡火車」之類的其他興趣,被作為拍下自己喜歡的被拍物,以作留念之用。而我當時的想法,則是更傾向於將其作為畫畫的代替品。也就是說將拍攝本身作為興趣,因此不論拍什麼都會覺得有樂趣。
高中時期進入了學校的攝影部,不過大家比起拍照這件事兒本身,更像是只注重相機本身的性能而已,總覺得有點不對勁(笑)。正好那個時候在雜誌CAPA舉辦的一個攝影比賽裡,拿了唯一的金獎。對於那個時候還不知道能不能走上攝影師之道的自己來說,恰似一記強心針。比起學業,我還是喜歡做自己愛做的事。就是這股勢頭,促成了當時退學的義無反顧。
然而,退學就退唄,只是退學之後呢?於是就決定先就近去自家附近的照相館工作。在那個照相館裡,除了拍七五三或者成人式的照片之外,還有料理類的照片什麼的,反正就是什麼類型的照片都拍了個遍。那個時期的經驗對後期來說,真的有很大影響。(七五三是日本獨特的一個節祭日。在男孩5歲、女孩3歲和7歲時,都要舉行祝賀儀式,這就是所謂的「七五三」節。摘自百度百科)
師傅的詛咒
藤井老師的探索日本原風景等等一連串的作品十分扣人心弦。在招搖成性的廣告界裡,老師的作品風格實屬劍走偏鋒。當時就覺得,要想學習通過廣告攝影來敲開人心,常留人心底,非得拜藤井保為師不可。
拍攝之前需要的考慮。站在自己立場去理解,同時還要考慮自己最想傳達出怎樣的想法,將想法理清楚然後再拍成作品。當下世界缺少一些什麼?自己通過作品想表達什麼?師從藤井老師當攝影助手的時代,學到的當然少補了技術上的東西,除此之外還讓我學習到如何與內心的動機緊密相連。
四年來一直形影不離的結果,與其說對事物看待的眼光變得一樣,倒不如說師傅現在在想什麼都能馬上心領神會。自己在拍些什麼的時候,總能夠不經意地想像「師傅的話是會這樣拍的」。不過,那個時候確實是喜歡那種拍照風格。所以拍自己的作品的時候,很大程度上並不是以我的觀點去拍攝,而是自己的內心某處潛伏著藤井老師,然後按著他的風格去拍出作品。那種照片,乍眼一看會覺得真的是很好的作品,但是完全不是我自己的作品。雖說模仿不是壞事,然而在此基礎上完全沒有自己的意志和意見的話,作為拍攝者這是很要不得的事。
▶站在甲方的立場
接到委託後首先考慮的就是,「這件委託要怎樣做才能變成有趣的工作呢?」。站在這樣的角度去思考的話,從某個瞬間開始,「為客戶拍攝作品」的目標就會慢慢變成「拍自己想拍的作品」的過程。
在我看來,比起那種「不依我的做法我就不幹」的態度,我自己可能會更傾向於靠近客戶的想法、靠近客戶所想傳達的想法。以自己的立場去考慮表達手法,以更富彈性的態度那接納客戶的想法,不但會在工作時找到新的創作構思,從結果看來也更容易拍出大家都滿意的作品。
一直認為,自己都無法提起興趣的話,看的人也會覺得很無趣。所以我覺得,不論是廣告業務用的作品還是自己的作品,在按下快門那一瞬間,看重的不是成像的準確與否,而是對拍攝時的樂趣進行導向和表達。對於那種充滿喜悅的拍攝過程,所帶來的感動是無分巨細的。
作者 slackermok
乾貨丨從攝影新手入門到進階資料整理大全
回復 資料 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