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演員郭曉冬和郭曉峰兄弟倆想必對這句話深有體會。
郭曉冬和郭曉峰都是十分優秀的演員,當年身為哥哥的郭曉峰力勸弟弟考大學,更是做群演資助弟弟上北電,是一個十足的好哥哥。
而郭曉冬感念於哥哥對他的恩情,成名後替哥哥完成夢想,換他資助哥哥上大學,還為哥哥買房做出貢獻,反哺的方式令人感動。
如今,郭曉峰雖然不如弟弟有名氣,但生活順遂家庭幸福,人生也很美滿。
1974年,郭曉冬出生於山東省一個農村家庭,父母都是農民,上面還有一個大他3歲的哥哥郭曉峰,一家四口的生活並不富裕。
在農村,弟弟妹妹多半是跟隨哥哥姐姐長大,郭家也不例外,郭曉冬從小就跟在哥哥的屁股後面,而郭曉峰對這個幼弟也十分疼愛,並不覺得他是個「累贅」。
小時候的郭曉峰和郭曉冬都十分喜歡看電影,但鄉下條件簡陋,看一場電影十分難得,所以只要方圓一二十裡哪個村子放電影,郭曉峰兄弟倆準會到場。
兄弟倆對電影的熱愛還發展到了現實生活,他們熱愛唱歌、跳舞、表演,心中對藝術充滿了嚮往。
但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高二那年因為交不起34元的學費,郭曉冬成了印刷廠的一名臨時工。
每天重複著同樣的動作,讓郭曉冬不甘於一輩子如此平凡,1992年,再也按耐不住對藝術的嚮往的他,參加了北影廠的夏令營。
1993年,郭曉冬決心辭職去北京碰運氣,但他僅有120元的積蓄,在北京可謂是寸步難行。由於沒有錢他只能住在潮溼的地下室,屋子裡的東西和衣服隔幾天就會發黴,為了養活自己,他成了一名群演。
做一個群演每天有15到20元的收入,還不是每天都有,郭曉冬的日子過得很苦,但他的內心卻很飽滿。
郭曉冬還給哥哥寫信,信中他希望哥哥也能來北京闖蕩。郭曉峰內心對演員之路也充滿了嚮往,他辭去2000元的工作就和弟弟一起北漂。
由於不是科班出身,郭曉峰兄弟倆很難有出頭之日,上學成了他們的當務之急,郭曉峰就勸說弟弟去考北電。
經過3次考試,郭曉冬被北電錄取,可每年一萬多的學費成了一個難題,關鍵時刻還是郭曉峰站了出來,他把跑龍套、做兼職掙來的錢全部存起來,資助弟弟去上學。
在哥哥的資助下,郭曉冬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大學,他每天拼命的汲取知識,還省吃儉用,成了那批學生中最刻苦、最節儉的人。
四年大學結束,郭曉冬成了八一製片廠的專業演員,有了單位,也不用再租住地下室,他的前途瞬間光明,開始反哺哥哥。
起初,郭曉冬的能力有限,他就拼命的拍戲,慢慢的有了名氣,手裡的資金也多了起來,雖然給哥哥買車買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他說服哥哥去考北電的導演系,還表示自己會承擔所有的學費和生活費。
在弟弟的勸說下,郭曉峰因此進入更高的學府深造,在藝術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遠。兄弟倆還一起合作了《紅色電波》、《我是真的》等影視劇。
而郭曉冬對哥哥的反哺遠不止如此,無論是哥哥結婚還是買房,他都出了不少力。
不得不說,郭曉冬是個知恩圖報的好兄弟,而他反哺的方式也令人感動。
如今,郭曉峰雖然事業遠不如弟弟,但有親人的陪伴和愛,還能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他覺得很滿足,並沒有什麼怨言,兄弟倆的感情還是一如既往的好。
知足者常樂,郭曉峰和郭曉冬的兄弟情真的很讓人感動,也值得大家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