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市舊稱黃縣,如今在當地也有一條大路以此命名,就是連接東西城區的「黃縣大道」。
從黃城出發,沿著黃縣大道向西行駛,過了與南山大道的交叉口之後,在道路的南側就會經過兩個以「雙」字開頭的村莊,分別叫做「雙於村」和「雙徐村」。
(雙於村的位置示意)
說起來,「雙於」和「雙徐」其實都是後來簡化的稱呼,這兩個村莊原來的名字叫做「雙廟於家」和「雙廟徐家」。「雙廟」指的是古代在兩村之間的兩座廟,一座是關帝廟,一座是土地廟。
這兩個村莊都是「雙廟」加「姓氏」的命名方式。根據村志記載,其中的雙廟於家,是在明初建村。相傳于姓始祖由文登縣的大水泊逃荒至此,一開始取名為埠前於家村,後來改為雙廟於家村,現在一般簡稱為「雙於」。村裡姓氏種類如今比較多,不過于姓仍是主要姓氏。
值得一提的是,在雙廟於家村的于姓人當中,走出了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就是老一輩著名演員于洋。
于洋出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當時的雙廟於家村,生活普遍不太富裕。村志記載了一段順口溜,形容那時雙於村人的窘迫。順口溜是這麼說的:「雙於村有五多,抬轎、短工、孝帽客,討飯棍子三十六,關東逃荒沒法過。」
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于洋的長輩也成為「闖關東」中的一員,他跟隨家裡來到了東北打拼。機緣巧合之下,于洋進入了演藝行業,建國後參演了一系列的經典影片。1961年,新中國評選出二十二位優秀電影演員(正式稱呼是「新中國人民演員」,民間也稱之為「二十二大電影明星」),于洋就名列其中。
于洋主演的電影很多,有《英雄虎膽》、《大浪淘沙》和《戴手銬的旅客》等。其中,1958年上映的《英雄虎膽》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于洋在《英雄虎膽》中的造型,第一張是偵察科長期間的形象,居左,第二三張是打入敵人內部之後的形象)
影片拍攝時,于洋接近而立之年,既有年輕人的英氣,又多了幾分成熟和沉穩,這與《英雄虎膽》主人公——打入敵人內部的偵察科長曾泰的形象十分貼切。
當時的拍攝條件有限,雖然是黑白電影,並且沒有什麼特效,但靠著紮實的劇本(電影反映的是1950年的故事,當時的人們大多經歷或聽說過剿匪的事情,因此總體給人一種很真實的感覺)和演員精彩的演出,這部影片也大獲成功,電影中那段倫巴舞表演,也是很多影迷長年津津樂道的橋段。
以往一些介紹于洋的資料,通常只提到他的籍貫在黃縣,而沒有精確到村。或許外地的朋友對此不太了解,但在雙於村,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雙於村的村志中,也列舉了這位本村名人。能走出這樣一位知名演員,雙於村也稱得上是人傑地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