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吶喊》自序裡寫道,「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約定的夢幻島》就講述了這樣一個「鐵屋子」的故事。
一所被溫暖和快樂環繞的孤兒院。溫柔美麗的媽媽。無憂無慮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寧靜歡樂的生活。
他們每天一起學習、玩耍,偶爾也暢想一下離開孤兒院的生活,畢竟一滿12歲,就可以離開孤兒院。
這時孩子們有了初次的疑問——
真的有外面的世界嗎?
小夥伴柯尼因為被領養要離開孤兒院,艾瑪發現了柯尼落下的玩偶,艾瑪和諾曼帶著玩偶去車站找柯尼,卻意外發現,原來離開這裡的孩子是作為食物被吃掉。
而所謂的孤兒院,其實是一個農場!孩子們只是被豢養的食物!
怎麼辦?帶上其他孩子一起離開嗎?
然而孩子們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或者外面已經沒有人類的生存空間了也未可知。讓其他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幸福地活到12歲,然後在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中瞬間死去,不是更好嗎?
而其他孩子在得知真相後,也自然地產生了這樣的疑問——
甚至還出現了間諜小孩雷,幫助媽媽監視孩子們的一舉一動。
即便這樣,艾瑪和諾曼仍然決定帶著所有孩子一起逃離這個夢幻的孤兒院!如果外面的世界已經沒有人類的生存空間了,就自己創造一個世界。
哪怕步履蹣跚,哪怕前途未知,也要自由自在地活一次。
其他孩子也終於明白,與其接受身為食物的命運、混吃等死,何不與被決定的命運抗爭那麼一次?而間諜小孩雷,原來最早知道真相併一直為逃亡做著準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開始有條不紊地行動,解決了體內被植入定位器的問題,探索了周邊的地形,得知四圍都是聳立的高牆,而高牆外是深不見底的懸崖,沒有人能夠逃離,因而也沒有守衛。
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很快就被媽媽察覺了。
「就這樣不知不覺地等待死亡,豈不是最好的歸宿嗎?」
雖然意志足夠堅定,胳膊究竟擰不過大腿,媽媽們也是經過各項訓練選拔出來的,身體素質也是一流,輕易就打敗了孩子們中最擅長運動的艾瑪。
諾曼也被「出貨」。
逃亡計劃危機重重。
媽媽適時對艾瑪進行勸慰。留下來成為媽媽吧。曾經她自己也是如此選擇。
艾瑪陷入了表面的「絕望」。事實上,利用媽媽對她的關注,其他孩子正在執行諾曼被出貨前制定的逃亡計劃。
最終,他們以火災做掩護,製造了高級商品雷在火場的假象,媽媽不得不救火,而沒有第一時間追蹤獵物,孩子們獲得了寶貴的時間,用平日「遊戲」中練習的高空滑索技術,穿越了懸崖,到達了彼岸。
而外面的世界究竟如何,他們能否生存下去,兩年後他們能否如期趕回救走年幼的孩子們,也許他們甚至無法活過自由的第一天。一切都是未知。未知中就有恐懼。
也有希望。
畢竟他們已經看到了。
我們每個人,都置身於這樣那樣的夢幻島,雖然有「結局會悲劇的覺悟」,卻還是想就這樣算了吧:現實世界的禁錮遠比童話故事中更具體,因此也更讓人絕望。
隨著新年的開始,庚子的陰影終於快要散去了,相信疫情也是行將就木,一切終究會回歸正軌。過去的這一年,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世界觀都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也有了或多或少的改變。我們有了更多的思考,也開始願意嘗試其他的生活。
生命是如此短暫而脆弱,我們並不是總有機會等到「孩子獨立時」、「退休後」、甚至「財務自由時」,再去過夢想的生活。我們每一個重複而又寶貴的日子,匯總而成我們那無法回頭、無法重來的人生。
或許,我們終將鼓起勇氣逃離夢幻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