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裁員、港劇已死,近年來的港劇的確越發走了下坡路,每每提及港劇,耳熟能詳的都還是當年那些老片。
然而,今天推薦的卻是今年3月底推出的一部港劇:《嘆息橋》。
豆瓣穩穩地保持在8.9分,不得不說,這部劇著著實實讓青黃不接的港劇市場打了一個翻身戰。
林保怡監製並主演,伍詠薇、秦沛、劉兆銘、郭峰、艾威這些老戲骨加盟捧場,很有經典港劇的味道。然而卡司,並不是這部劇的最大特色。
《嘆息橋》的劇情並不複雜,5位主角,20年的情感糾葛,聽上去有些狗血。但兩位導演用了極其別樣的拍攝手法,給這部戲帶來了絕對不一樣的觀劇感受。
01 別具一格的敘事手法
傳統的劇情拍攝,大多是按時間順序來推進展開,期間偶爾會有些閃回片段來代表回憶。但《嘆息橋》卻用了獨特的多人視角平行敘事的手法,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視角和回憶裡講述劇情。
這樣的敘事手法導演黑澤明在1950年的代表作《羅生門》中大量運用。由於視角不同,對於同一段故事,會有不一樣的情節。
由於人的利己本性以及其他的情感因素,在記憶中會選擇性地過濾掉對自己不利的情節,強化對自己有利的安排,甚至會對自己的記憶進行篡改。
在這樣的手法下,故事線呈網狀交織,每個人物都在自己的記憶裡傳達給觀眾自己想要傳達的信息,讓觀眾通過不同角色的回憶中梳理出自己的故事線。
這對導演是有極大的考驗,重疊的成分需要恰如其分,捨去不必要的贅述而不讓觀眾覺得囉嗦。《羅生門》對於同一個案件,三個當事人用各自的描述分別做了重新演繹,但三個人對案件的過程大相逕庭,在90分鐘不到的一部電影,像是讀了三個相似的故事罷了。
但要把這樣的敘事放在一部劇集裡,情節經過又大致一樣,所不同的只是一些細微的差異。剪輯就成為了十分重要的工作。成功的剪輯,讓《嘆息橋》在觀看感受上,帶來了極大的戲劇性。
比如,Ken和Joyce對於兩人的初次見面就有著截然不同的回憶。
在Ken 的回憶中,在兩人初遇的Party上,Joyce十分主動地找他搭訕並交換了手機號。而在Joyce的回憶中,僅僅是因為自己和女友的一次打賭,女友在Ken 的手機上強行記下了自己的手機號。
Ken 一直覺得自身優秀,Joyce是貼上來的;而Joyce 則並不喜歡這個看上去和自己格格不入的男朋友,要不是只是覺得自己需要一個「靠譜」的男朋友。兩人在感情上的自以為是,塑造了不同的記憶。
孰真孰假,似乎並不十分重要,也不值得爭執。但觀眾自會在自己的判斷下,去接受自己的故事線,又或者,兩者皆可接受。
除了這顯然的情節,在一些細節的記憶差異中,導演也是埋了暗號。比如,Joyce 家沙發上的白色靠枕,在Ken的記憶視角下卻偷偷換成了自家沙發上的圖案。這些細節自然無可厚非,但卻隱隱暗示的Ken嚴苛的母親和那所代表著母親威嚴的屋子,對兒子的深遠影響。
02 教科書般的畫面視角
畫面視角是《嘆息橋》留給觀眾最深的印象。
三分構圖、上帝視角、對稱構圖,加上反效果構圖的應用和前景道具對畫面的切割,給觀眾帶來了一部美妙的視覺饕餮大餐。
我們都知道,畫面的三分構圖將主角置於三分之一的位置,能夠帶來最好的觀感,特別是主角面向另外三分之二方向時,無形中讓觀眾有種畫面被延展的錯覺。
而這部劇中的三分之一構圖卻常常反其道而行之,畫面三分之二的大量留白,把人物擠壓在另外三分之一的畫面裡,傳遞出的逼仄的觀感會讓觀眾覺得特別不舒服。不僅如此,劇中還常常讓主角面朝框外,即便是甜蜜的畫面也會在這樣的構圖下大打折扣。卻隱喻著悲劇的結局。
除了縱向切割的三分之一,劇中還大膽地用了三分之一的橫向切割,上下各用的前景物件遮擋,僅從中間三分之一看畫面主角,用這樣的偷窺視角,營造了畫面主角對話的不可告人。
不僅三分之一的橫向切割,二分之一的橫向畫面切割,同樣能營造一種與眾不同的壓抑感。這在Ken的家裡大量應用,許多鏡頭像是趴在地上仰拍的,地板佔據了二分之一的畫面,把畫面主角都趕到了畫面上方,逼到畫面的邊緣。
在對稱構圖上,藉助前景的切割,畫面上在兩人間形成天然隔閡。無論是從窗外看Ken母子倆所處的這座牢籠,還是通過透視角度看背靠同一堵牆但各懷心事的Thomas和Sammy。
同樣,Ken和Joyce在對稱構圖中,與中心點的距離變化,卻傳遞出兩人關係的由近及遠。
03 最好的結局是沒有結局
關於劇情的結局,爭議頗多,究竟Ken和Sammy的結局如何,大家各執一詞。
雖然從Sammy與阿南最後的對話以及劇情最後一幕的構圖中,我並不認為所謂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我倒覺得也倒不必過於爭執。
這樣的懸念,或者這樣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局,便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