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缺愛和被愛的人,過得有多不一樣?
世上有三件事無法隱藏,貧窮、咳嗽和愛。
「缺愛」,也是一件無法隱藏、欲蓋彌彰的事。
上學的時候,你記不記得總有某一個人很沒有自信。
明明他學習很好、表現優秀,老師同學都覺得他是個好孩子,可是他總是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
尤其是在公共場合,你很輕易就能看出,他內心缺乏底氣。
而還有一種人,無論他是否是人群裡最優秀的,他都散發著光芒,在公眾場合總是充滿自信,讓和他相處的人都能受到感染。
越是缺愛的人,越渴望得到愛,越害怕自己做的不夠好,害怕被否定;被愛滋養的人,不畏懼失去愛,總是散發光芒。
其實,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面對這個世界的底氣。
這種底氣和態度,取決於我們曾經被如何對待。
02你所接受的教育,塑造了你的現在
一檔綜藝裡,很多網友心疼陪著父親楊爍參加的楊雨辰。
那個總是在父親面前畏縮躲避的孩子,就像他們曾經的自己。
年紀稍長的楊雨辰,是節目裡是最聽話安靜的一個,他像一個大哥哥,會講故事安慰弟弟妹妹,會在他們吵架時勸他們和好。
他明明在外人面前聰明懂事又能幹,可他在楊爍面前卻總是唯唯諾諾。
節目一開始,小雨辰興致不是很高,他拖著步子斂著腳走得很慢。
楊爍回頭看了他兩次,他還是一臉不高興的慢慢走著。
楊爍看不順眼,臉色難看地吼他:「走路都不會走嗎?腳尖衝前!」
糾正過幾次後,他又指著走過來的小山坡命令兒子:「走路不會走?你跑上去,重走一遍!」
看到這一幕,你是不是也想起了什麼?
「打擊式教育」在很多家庭都存在。
雖然這樣的方式只有打擊,沒有教育,但是,家長們往往說「恨鐵不成鋼」、「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
他們知道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通常會缺乏自信和膽量,卻仍然相信,只要孩子長大了,就懂得自己的良苦用心。
卻不知道,這樣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即使被誇獎肯定,內心也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卑、做事沒信心。
為了從父母那裡得到更多的愛,有的孩子會選擇討好、順從,有的孩子會選擇逆反,企圖從父母那得到關注。
但是大部分的時候,他們長大後,保持著敏感、討好的慣性,在工作和感情中都委屈自己。
03小時候缺的愛,長大後還能補回來嗎?
除了自卑、敏感,其實很多性格都和我們童年生活有關。
童年時候的生活影響都存在我們的日常,他們細微、隱秘地破壞著我們的幸福。
比如:
述情困難——你其實很生氣、很難受,但不知道怎麼和人說,只會躲起來自己消化和承受,無人寬慰,還會被誤解冷漠和不在乎;
自我厭惡——當有人對你很好,或是有好機會降臨時,你心底的不安全感讓你覺得那都很虛假,甚至會迴避對自己很好的人,覺得自己不配,擔心失去;
空虛感——你經常感覺工作生活沒有意義,有時會控制不住對某件事物上癮,比如熬夜、玩遊戲、酗酒……
這些,並不是因為你能力不足、人緣不好、或是心理有疾病,而是因為童年期,重要的情感信任沒有建立,導致對應的人格和關係發展停滯。
不過沒關係,小時候缺愛的大有人在,但仍然有人能活得滋潤、豐盛!因為我們都有二次教育、重塑自我的機會,關鍵就在於你是否知道自己的缺口在哪裡?
一個圓滿的輪子,可以在生命路途上前進的更高更遠,但一個有缺口的輪子,費勁全力也很難前進。
想要修補自己自信、能力上的欠缺,根源要找到我們所缺的關愛和心理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