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樊登讀書 · 石木靜夏
1972年,25歲的蔣勳,帶著父親為自己準備的60把牙刷,和母親捲在紙板上補了幾件破衣服,便同他們告別,然後輾轉40個小時,來到巴黎。
那時的巴黎,充滿著「自由」的空氣,那時的蔣勳,想在塞納河邊睡一個晚上就去睡,想做怎樣的自己就去做怎樣的自己。
有一次,蔣勳在歌劇院的樓梯上醉倒後,早上醒來意外發現懷裡揣著好多法郎,想必是潦倒形象招來的施捨吧。
他喜歡站在交流道搭便車,別人身上掛的都是明確的目的地,他寫得卻是「哪裡都可以」。
後來,回憶起這段經歷,蔣勳說:
這些事情,35歲之前不做,以後也不會去做了。
趁著年輕,大膽地去做一些夢
一部電影裡,有個小喇嘛夢到一個魔鬼,他尖叫著說:你要幹什麼?
魔鬼愣住了,回答小喇嘛:
這是你的夢,我怎麼知道要幹什麼?
夢,永遠都是自己的,做什麼樣的夢,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做夢,也只有自己說了算。
著名女作家三毛,第一次看到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時,覺得似曾相識,覺得自己的前世屬於這裡,覺得這裡是自己的夢,自己情感的寄託。
於是她向父親提出,想到沙漠裡住一年。父親不僅沒有阻止,還給了她很多很多的錢。
三毛便將這些錢統統塞進大枕頭套裡,出發那天,她一手拎著一個裝滿了錢的枕頭套。
一個女孩兒,就這樣去了她嚮往的地方。
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就這樣隨著她的筆尖從沙漠裡飛出來,飛進不同人的心中。
試想,如果當初三毛沒有走進沙漠,那麼也就不會有《撒哈拉的故事》等文學作品的出現。
這,該是何等的遺憾。
這個遺憾,不僅是三毛的,也是我們的。
許多人都是在讀了三毛的作品之後,才知道了流浪原來是一種生活方式,才知道了沙漠原來是一個做夢的地方。
三毛曾對姐姐說:我的一世,比你十世活得都多。
深以為然。
年輕,就是要將大把的時間留給不切實際的夢想。
一個人衰老的標誌之一,是逐漸喪失做夢的機會。
那麼,趁著年輕,趁著還有夢,請大膽的去追逐,請狠命的去折騰。
無所謂成功,做過,瘋狂過,就是年輕,就是成長。
趁著年輕,勇敢地去走一些彎路
在澳大利亞,有一位負責「臨終關懷」的護士,她聽到過無數臨終者遺憾的心聲,其中排在第一位的遺憾是:
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這裡的「當初」,想必就是年輕的時候吧。
年輕的時候,我們真正想走的路,在旁人眼中,通常都是一些彎路。
就像好友Lily,她在大學畢業後,直接去了父親為自己安排好的事業單位,在20幾歲的年紀,穩穩地過上了喝茶,讀報,講空話,看領導眼色的日子。
Lily一開始是拒絕這種生活的,她的理想是做一名服裝設計師,但父親說設計衣服不能當飯吃,建議她不要走彎路。
如今的Lily,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每次見面,她都會忍不住抱怨現狀。
可是,她已經沒有了改變的勇氣,10多年的機關工作,早已將她變成了一個瞻前顧後的大人。
年輕時該走的路,錯過了年輕這個路口,剩下的便只有荒蕪了。
華晨宇在《趁你還年輕》裡是這樣唱得:
趁你還不需要 / 翻來覆去考慮又考慮 / 趁你還不知道 為什麼嘆氣 / 趁你還沒學會 / 裝模作樣證明你自己 / 你想什麼什麼就是你
是的,趁你還年輕,你想做什麼,想去哪裡,都勇敢地去行動,對於年輕來說,這世上是沒有彎路的,有的,只是你不走會後悔的路。
日本生活大師松浦彌太郎,18歲時在不會半句英文的情況下,只身前往歐美等地,這期間,他賣過二手衣,販過二手書,經歷過難忘的曖昧戀情……
這一圈的彎路,匯集成了松浦彌太郎獨特的人生哲學。
2007年,他接任日本老牌雜誌《生活手帖》,當時這本雜誌正處在發行量急劇下降的階段。
在他擔任總編後,卻要求編輯部每天5:30準時下班,周末是享受生活的時間,不許加班。
「如果你不懂得生活,怎麼能做好工作?」
在松浦彌太郎擔任總編的那一時期,《生活手帖》不僅銷量大增,還從以前的老年生活雜誌變成了時尚生活雜誌。
而這些對生活的感悟,大多來自他年輕時的生活體驗。
如果事事都按部就班,安排妥當,那又如何活出自己的模樣,如何形成自己的觀點,如何成長為自己的人生呢?
年輕時走得那些彎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都變成了人生裡風景最獨特,最令人懷念的路。
趁著年輕,奢侈地去犯一些錯
搖滾老炮,文藝青年的祖師爺鄭鈞,在參加綜藝節目《我是唱作人2》期間,接受採訪,被問到:
年輕時做過最後悔的一件事是什麼?鄭鈞答:
我年輕時做過很多特別「不堪」的事,但是沒有一件讓我後悔。幸虧我年輕的時候冒了很多險,所以今天我知道哪些是不值得再去冒的險。
年輕的時候要多嘗試各種東西,你才知道你想要什麼和不想要什麼,從此就不會再受它的誘惑。
不然你到四五十歲突然想起來,有些事我沒試過,我虧了,要去試試,結果就掉坑裡了,何必呢?
人生裡的一些錯誤,有些是需要我們親自試過後,才能明白的,這些必須要試的錯,如果選擇在年輕時去做,成本往往是最低的,感覺也是最暢快的。
臺灣作家劉墉的兒子劉軒,在中學時代曾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生。
劉軒的夢想是成為舒馬赫那樣的賽車手,而舒馬赫像他那樣大的時候,也不愛學習,甚至還考過0分。
劉墉和劉軒打賭,如果劉軒也能考0分,那麼他以後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之後,劉軒一直努力考0分,但總是考不出,父親劉墉常常在他耳邊催促:
什麼時候考0分,什麼時候自由。
劉軒不服氣,便總結錯題,避開正確答案,終於在一年後,考出了0分的成績。
這個0分,其實也是100分。
這一年,他看似在試錯,其實卻是在進步。
張愛玲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要以年輕的名義,奢侈地幹夠幾樁壞事,在三十歲之前,及時回頭、改正。
從此褪下幼稚的外衣,將智慧帶走。
然後,要做一個合格的人,開始擔負,開始頑強地愛著生活,愛著世界。
年少輕狂的日子,一懂事就結束
年輕的好,常常在年輕的時候不自知。
也許,正是因為不知道,不懂得,所以,才會不害怕失去,才會義無反顧的去追求,去做自己。
做夢也好,走彎路也罷,犯錯誤也沒什麼了不起,因為年輕,因為熱愛,因為喜歡,世界變得純粹而自我。
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年齡,總是能讀出不同的感受。
同一個世界,在不同的年齡,也能發現不同的美好,體驗不同的感受。
年輕的夢,讓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