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可謂是橫跨男女老少各個階層的行為,不管你是誰,什麼年紀,必定有過傾慕某個人的時刻。
那麼,追星一詞從何而來呢?追星一詞起源於小虎隊,1989年小虎隊從臺北巡演到高雄時,粉絲們騎著自行車一路追隨,這種跟在明星背後追著明星跑的行為被當時的媒體稱作「追星」。
由此可見,在90年代,追星的特色就是捕捉明星的影蹤,努力和偶像接近。這一代人追星的利器——收音機,每天放學後守著,聽明星資訊音樂廣播。實在迷戀,便偷偷攢上許久的錢,去校門口的音像店淘一盒磁帶,價錢幾塊錢,對於彼時的年輕人可不是簡單數字。
耳朵的需求滿足了,那眼睛呢?偶像的盛世美顏要是能天天瞧見,想必飯也能多吃上兩碗,學習也能有了動力。於是床頭海報,各式明星貼紙便如此登堂入室了。如果你還會點手工又對偶像愛的深沉,那麼剪貼本無疑是你的最優選擇。從各類報紙書刊上裁剪下來的人物圖片,被膠水牢牢粘在本子上,以備隨時拿出來欣賞,或者向同窗炫耀。
時間來到21世紀,此時網際網路已經將全球緊緊聯繫,收音機隨身聽的早就被時代淘汰。現在的粉絲們早已不滿足於單機追星。他們熟練運用智慧型手機、電腦,通過微博等平臺時時刻刻關註明星的動態,在評論區互動,運氣好的說不定能得到自家偶像「翻牌」——本尊的回覆。
粉絲和明星的關係更加緊密。尤其是自《偶像練習生》大火之後,再續風潮的無數如雨後春筍般浮現的選秀節目。粉絲們光聽聽歌看看劇,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追星曆程。「打投」「集資」「控評」諸如此類詞語對於粉圈可謂耳熟能詳。路人也逃不過風波,在熱搜衝浪時如恰巧碰上粉絲battle,更是可以看見這些詞語。「打投」指的是運用多個平臺號,幫明星投票刷量的行為。「集資」指向粉絲自願捐出的資產收集起來,用於各項應援。「控評」主要是在平臺評論區,粉絲們把正面評論頂上熱評。
固然,追星並不是值得詬病的行為。許多人因為喜歡某個明星或者偶像,努力學習他們的優點,勉勵自己積極向上,這樣的追星不僅改變自己的人生,也促進了社會良好的風氣。然而,凡事需保持一個度,太過則底線崩壞。
早期追星史上有一個瘋狂粉絲,大家可能記不清她的名字,但對於她的事跡肯定有所耳聞。她叫楊麗娟,16歲開始迷戀劉德華,後輟學瘋狂追星,父母勸阻無效後,賣房賣腎出資供女兒追星,後其父自殺。一個花季少女,斷送前程甚至把全家拖下水,只為了滿足自己追星的欲望。這樣的事件令人遺憾也發人深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追星,把對偶像的愛化作前進的動力,在精神上與明星看齊,這樣才是最好的追星姿態,而不是讓追星損害自己的人生,得不償失。
而追星的粉絲裡有一類不僅受到其他粉絲的抵制,還多次遭到明星的警告,他們就是粉絲界人人喊打的私生飯——行為過激、通過各種手段入侵明星私生活。此類粉絲愛到喪失理智,將明星看做自己的私有物,超過了粉絲與偶像的界限,不僅為自己熱愛的明星帶來了困擾和傷害,也為社會和諧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曾經的天王巨星張國榮就有這樣的煩惱,私生飯不僅是尾隨跟車,侵犯他的個人隱私,甚至通過窗戶潛入他的家,躺在他的床上,讓這位巨星嚇出一身冷汗,想來哥哥張國榮喜歡搬家的習慣與私生飯的瘋狂行為也有一定關係。
新時代粉絲通過網絡了解明星,通過鍵盤為明星戰鬥,這樣難道就不會出現不良的粉絲生態嗎?答案顯而易見,時代在發展,新型的錯誤追星行為也隨之而來。2019年被譽為偶像元年,這一年有無數選秀節目,出現了一系列選秀新星。蔡徐坤、孟美岐、無懸疑,選秀新星拼的是什麼?數據和流量,明星上節目,粉絲需要應援給足自家愛豆排面,明星上雜誌代言品牌,粉絲需要購買讓資本爸爸看到愛豆的帶貨能力,此間種種,都逃不開錢,因此,集資成了2019年的熱詞。
而在之前的一場集資battle ,更是把這個追星行為推上風口浪尖。她們都是一檔選秀節目的選手,據說在決賽前至少有4000萬的集資款項下落不明,甚至爆出組織者捲款買海景房的醜聞。4000萬,對於普通人無疑是個天文數字,然而卻被有心人利用,依靠粉絲的追星心理牟取私利,為整個娛樂圈敲響警鐘。事件影響之惡劣,甚至以廣電頒布限秀令作為結尾。喜歡明星,追星,本身不應該被限制,但這必須在合理的維度之內。
從小虎隊到蔡徐坤,折射出的是粉絲年齡變化與追星方式的變化,不變的是那顆傾慕的心,與追星的尺度,愛他卻不傷害他,才是最為得體的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