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致敬40年!「逐夢 先行——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文藝晚會」驚豔亮相
四十年,東方風來滿眼春,新時代,逐夢先行再揚帆。在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慶祝大會舉行之際,10月14日晚,「逐夢 先行——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文藝晚會」在深圳大劇院拉開了帷幕。
晚會由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深圳市委、深圳市政府、廣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承辦,深圳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市文聯為統籌單位,深圳廣電集團執行。晚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紀實短片與舞臺表演相結合的創新藝術語彙,充分展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方正大氣、真摯自然、新穎獨到的晚會呈現令人耳目一新,贏得滿堂喝彩。
「這,就是深圳,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之城。」
「這,就是深圳,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光輝傑作,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
伴隨著明快有力的節奏,一部氣勢恢宏、立意高拔的短片,掀開了「逐夢 先行——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文藝晚會」的序幕。
晚會由序、5個篇章和尾聲組成,整體時長約100分鐘,寓意「十全十美」。5個篇章分別為《南方春雷》《開拓之路》《追夢時代》《大美雙區》《壯麗航程》。晚會打破了傳統編年體的敘事模式,站在新時代的高度上,以紀實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藝術的形象、生動的方式呈現特區成長波瀾壯闊的歷程,讓觀眾得以隨著節目的推進,見證深圳經濟特區一路先行先試、開拓前行,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寫下的精彩篇章。
一聲春雷,炸響了一個時代。在《南方春雷》篇章,高舉紅旗的基建工程兵,在《我們來了》的昂揚旋律中豪邁登場,以「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勇氣,做中國改革開放的探路者、先遣隊。《以特區的名義》中熱火朝天的腳手架上,建設者們以自己的汗水和奉獻詮釋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內涵。當建設者們在「腳手架」上以自己的身軀組成的「拓荒牛」造型出現時,引發了人們強烈共鳴,激起了現場的熱烈掌聲。
《開拓之路》篇章中,一系列帶著特區鮮明印記的經典歌曲《梨花又開放》、《南方以南》、《風雨兼程》等在創新編排後登場,帶領觀眾穿越時光隧道,回望特區克服艱難險阻的奮鬥歷程,既是大時代的群像,又帶有個體記憶的溫度。節目《第一第一》將場景搭建在一個普通的夜宵攤上,男女老少輪番上場,用說唱的演繹方式,展示深圳如何用一個個開拓創新之舉,詮釋改革開放重鑄山河的偉力。
《追夢時代》篇章帶來了《我們的好時代》、《來了就是深圳人》等昂揚向上的節目,從不同角度展現了深圳在新時代的陽光大道上如何肩負使命,創造更多「第一」, 闖出了一條新路,幹出了一片新天地。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節目以深圳滄桑巨變做了最生動的詮釋。
《大美雙區》是個富有嶺南文化風情和新時代特色的篇章,通過《灣區風飛揚》等活潑生動的節目,展現粵港澳大灣區龍騰虎躍、共謀發展,深圳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功能,揚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風帆全速前行,讓「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在深圳落地生根。
《愛在遠山》中的深情所系,《不忘初心》裡的赤子心懷,《領航新時代》中的豪邁氣概,讓晚會的壓軸篇章《壯麗航程》呈現出開闊的格局和明亮的色澤。演員們盡情地唱響心中的歌,把兩個一百年的宏願,寫在每一張幸福的臉上,讓新時代的陽光鋪就民族復興的航線。在尾聲《早安·深圳》眾人向這座城市的「表白」中,演員們與觀眾揮手告別,全場隨即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我們主創團隊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要在晚會中融入、傳遞我們對深圳這座傳奇之城共同的情懷塑造和情感表達。」 曾經執導過五六百臺大型晚會的我國綜合舞臺藝術領舞人物之一、總導演甲丁表示:「深圳經濟特區的40年融入了千千萬萬勞動者的心血,他們理當成為時代的主角,我們也有理由反映他們的精彩奮鬥和多彩生活,表達他們的壯志和心聲。」
這是一臺深圳人自己的晚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逐夢 先行」晚會的內容底色。晚會始終把特區的開拓者、建設者放在主體位置,以濃墨重彩的筆法進行歌詠。
晚會上,楊洪基、譚維維、李雲迪、石倚潔、王莉、汪正正、黑鴨子組合等觀眾熟悉的知名藝術家紛紛以角色化身份登場演唱演奏,融入到整場表演中。而此次參加晚會創作、表演和製作的深圳演職人員,很多都是深圳來自一線的建設者和奮鬥者,他們中有教師、公務員、藝術家,也有國企職工、公司職員、自由職業者和在校學生。他們從深圳人的切身體驗出發,和節目的內容產生共鳴和情感碰撞,每個人都能在節目中投射自己對特區40年的解讀,表達各自心中對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
導演組的創意也從他們身上得到了啟發和鼓舞。甲丁介紹,正是一位深圳大劇院工作人員對舞臺背後「副空間」的提示,他與美術燈光總設計孫天衛決定創造一個更具縱深感的舞臺空間,才成就了這臺晚會極具特色的呈現樣式。
而在晚會的整體節目編排中,全新創作的原創歌曲佔了一半以上。主創團隊發動深圳原創音樂力量,創作出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徵、歌唱新時代的全新原創歌曲。其中既有《這就是深圳》《我們的好時代》《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樣帶著青春節拍、歡快旋律的新都市歌謠,也有《圖畫裡的家》《早安,深圳》等帶著透明色彩的少兒歌曲或民謠,更少不了《以特區的名義》《向未來先行》等呈現深圳主旋律特色的優秀作品。
《這就是深圳》正是專為這場晚會而作的原創曲目。在討論其中那句「這就是深圳,我深愛的人;這就是深圳,深愛我的城」時,有人說,「這就是深圳,我深愛的人」不通,應該改成「我深愛的城」,但主創們表示,深圳最大的特點就是這裡的人,提到深圳,每個人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深圳人。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人,都是追夢人。
每一個心懷夢想、勇敢逐夢的深圳人,就是這座城市的主角。在《來了就是深圳人》中,展現的是一個人才招聘會場景,任正非、馬化騰等從深圳起飛的企業家與初來特區熱土的年輕人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字字句句,都浸透了創業精神和開拓者的熱血,體現了新時代特區銳意革新的精神和特區人的理想追求。《以人民為中心》以社區服務中心為場景,通過人民群眾的視角,直抒胸臆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宗旨,從黨的建設到營商環境改善,踐行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這是深圳特區40年來創作的一臺最具國家高度、國家標準、國家水平的晚會。」執行總導演夏楓感慨道。據了解,自晚會籌備工作啟動以來,中央和省委一直悉心指導、給予支持。為高標準、高規格、高水平辦好這臺晚會,打造主題文藝晚會的新標杆,根據中央和省委要求,深圳特別邀請了國內優秀導演團隊作為主創團隊,確定了由甲丁為晚會總導演,朱海、王曉嶺為總撰稿,孫天衛為視覺藝術總設計的強大陣容,此前,他們已多次在國家舉辦的大型晚會中擔綱總導演、執行總導演、總撰稿、總舞美等,是當之無愧的「國家隊」選手。
如何將40年的奮鬥歷程濃縮在100分鐘的節目裡,給深圳真正留下一臺有紀念意義的晚會,晚會主創團隊反覆打磨、精益求精。「『新』是我們這臺晚會在創作上最重要的原則。」 甲丁告訴記者:「只有『新』才能體現深圳的特點,才能體現節目的價值,『新』主導了我們的創作、我們的表演,我們的每一個細節。」
晚會以一臺散文式的報告劇的形式呈現,這也是中國晚會史上罕見的樣式。整臺晚會不設主持人,而是以6條高度凝練、主題鮮明的紀實短片進行有機聯結,以原汁原味的新聞原聲播報凸顯時代背景,創造了一種紀實短片與舞臺表演緊密關聯、渾然一體的大型晚會藝術樣式,帶領人們在時空的隧道中穿梭、體驗、感悟。
從音樂、舞蹈到舞臺美術、串場短片,晚會始終圍繞一個「新」字,用創新的藝術手段,去表達深圳的創新精神。在舞臺設計上,晚會以「網格、縱深、矩陣」的呈現手段為舞美語彙,充分利用了深圳大劇院舞臺的縱深空間,首創打造出一個縱深近50米的立體舞臺,舞臺空間由主功能屏、移動側屏和視窗圍合的立體表演區組成,輔以手持流動屏幕、矩陣屏、單體投影等呈現手段,形成方正大氣、天地一體的全方位、多層次、多景別呈現形態,營造出裸眼3D立體視覺環境。無論是「蛇口開山第一炮」的震撼視聽效果,還是「放飛白鴿」的溫情場面,以及一艘承載「中國夢」的大船乘風破浪的浩蕩場景,都令人印象深刻。
高科技是深圳的特色,源自深圳的科技元素也在晚會上展現得淋漓盡致。由深圳企業優必選設計製造的Walker智慧機器人首次以角色化身份登場,和很多「新深圳人」一起「應聘工作」,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這喻示著深圳更具想像力的未來憧憬。
屏幕的靈活運用為晚會現場增添不少光彩,而其背後卻是一項難度極高的技術難關。總面積為1600平方米的無數塊異形屏幕,對視頻信號的技術形成了空前的挑戰。晚會導演組請來北京理工大學的虛擬仿真和信號分配團隊,通過無線信號激發的獨門「黑科技」,經過長達數月的無數次磨合調整,終於與深圳製造的屏幕硬體相得益彰,並通過一流的光控技術解決了色溫色差難題,形成了國內首創的一體化立體視頻造型,猶如一個巨大的「萬花筒」,呈現出令人震撼的視覺奇觀。
主要由地屏、冰屏構築而成的晚會舞臺,自樂池前沿至後牆縱深達45米,成為世界劇院演出史上獨創的全功能縱深式舞臺。「可能只有在深圳,才能允許我們能有這種大膽的創作。這能夠體現深圳對於創新的追求和渴望。」甲丁說。
整個舞臺,如同一條悠遠而開闊的「大道」,所有的演員在這條「大道」上完成整體的表演。這一舞臺設計也是一個巧妙的隱喻——這不僅是一道穿越滄桑40年的「時光隧道」,這更是深圳的開拓之路、改革之路、創新之路。臺上奔跑的每個演員,代表著每一個追夢的深圳人,在改革開放的大道上,他們逐夢、奔跑,奔向先行示範區的美好明天。
呈現特區成長波瀾壯闊歷程的畫面,是如何以紀實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藝術的形象、生動的方式被塑造出來的?對此,總導演甲丁這樣形容晚會背後的人們:「可貴的是,導演組有想法,舞美和技術團隊有辦法。」從3月啟動創作,歷經7個月的打磨,這臺晚會讓「新」與「心」,融入了晚會的每一個細節。
舞美總設計孫天衛告訴記者,常見的舞臺前區一般在20米左右,而此次的舞臺縱深長達70米,可在多種燈光和科技手段加持下變化,提供多變的表演空間,為的是讓觀眾不易產生視覺疲勞。然而,這樣的舞美定位在以往的晚會中並不常見,「舞臺縱深離觀眾越遠,視覺呈現的難度越大」,即便是與甲丁搭檔多次,擁有豐富大型晚會經驗的孫天衛仍不敢掉以輕心,他在工作室裡搭起了等比例模型,多次演練分析舞臺位置方案。「導演告訴我,以往用過的方案千萬別用,所以一上來我們就把舞臺從形式上打破了。」
另一方面,以「藝術加技術」的舞美手段也被運用進了此次的晚會舞臺。據晚會技術總監李風介紹,此次多項科技元素融入舞臺,為技術呈現帶來了很多難點,但同時也稱得上亮點。據了解,本場晚會首創在劇場中使用1600平方米的屏幕,「一個平方米需要4臺電腦控制,在1600平方米屏幕上呈現的視頻,需要由6400臺電腦共同完成。」通過通訊手段控制的數千臺電腦不僅需要在平面完成協同呈現,還需要完成多變舞臺的水平、上下、推拉的調度,這使得屏幕背後連接的電路和控制線路相應變得更加複雜,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不僅如此,大量屏幕的使用,對燈光的要求是必須精準布防,李風說:「燈光不能和大屏幕相互幹擾,還要保證對人物的塑造性」。因此,晚會通過電腦編程精準控制使用了300臺切割燈,以保證舞臺上的上萬個動作的精準照射而不產生光斑。而8臺經過了柔化處理的追光燈,也使得舞臺上的人物形象更富有光感,達到對角色塑造的要求。
李風
對此,總導演甲丁表示,大量高科技元素被合理有機地融入晚會的舞臺,意在服務內容而並非「炫技」。無論是異形屏幕共同組合而成的「時空隧道」,還是在《快樂時光》中營造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三來一補」電子廠女工宿舍的場景,一流的技術令逝去的時光「復活」,帶來了富有衝擊力的人文體驗。
整臺晚會不設主持人,而是以6條百秒左右的高度凝練、主題鮮明的紀實短片進行有機聯結。據文學統籌王俊介紹,每條視頻中,均選取了原汁原味的新聞原聲播報凸顯時代背景,創造了一種紀實短片與舞臺表演緊密關聯。「視頻中,不僅有充實的數據內容,也十分重視詩意地呈現」。細心的觀眾會留意到,短片中的人物也會悄悄出現在舞臺上,令視頻內容與舞臺主線內容達成有機融合,帶領人們在時空的隧道中穿梭、體驗。
而對於音樂總監何琪來說,這是晚會的音樂創作「首先感動了自己」。他向記者介紹,作為一場報告劇式的晚會,何琪與音樂團隊從晚會內含的戲劇邏輯結構入手,創作出了「環環相扣,卻又各自成章」的晚會音樂。「我相信這會是一臺可以一直演下去的晚會!」何琪信心滿滿。
何琪
深圳是一座時尚之都,甲丁表示,晚會的服裝創意也來自深圳的街頭,源自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符合社會角色的服裝經由設計師的再創作變成適合舞臺表演的樣子,甲丁形容這種帶有等距褶皺的舞臺服裝風格為「更富有肌理感、年代感」,「遵循它的基礎,找到人們自然狀態的樣子。不需華麗,找到深圳人獨特的氣質。」
執行總導演夏楓對記者表示,晚會籌備從3月啟動以來,經歷了7個月的打磨,匯集了來自北京與深圳的晚會製作力量,他深情地說:「這是對深圳本土的綜合藝術製作能力的一次檢驗,也是對深圳各大藝術院團的一次檢驗,是一次機會,也是提升。」甲丁表示,晚會初創階段,正值全民抗疫的關鍵階段,身處各地的主創人員,以深圳團隊為「主腦」,通過網絡完成了晚會創意的頭腦風暴。
排練開始後,藝術團隊成員需要以「急行軍」式的進度完成狀態的訓練恢復,對全體主創來說是不小的挑戰。執行副總導演曹瑜對記者表示,在排練廳裡,她看到了太多令人感動的故事。比如,在就餐區休息的熬夜搭臺的電工場工,看見找不到地方寫作業的孩子,會默默收起自己還沒吃完的飯碗,招呼孩子過去寫作業。曹瑜還記得,一個北京來的舞蹈團的孩子,在首場演出的舞蹈節目中不小心將手臂甩脫臼,下場後,眼看還有兩分鐘要再次上場,「這孩子當時默默對著牆,把自己手的硬是懟了回去」。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曹瑜立刻讓孩子入院治療,「但他卻說,不論醫生讓不讓我打封閉針,我都要上舞臺!愛上深圳,愛這個舞臺,並且願意為之付出,這可能就是深圳的力量。」曹瑜眼泛淚光。(記者 韓文嘉 張銳 焦子宇 齊潔爽)
(責編:李語、陳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