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生活,每天的消費成本都有啥?房費、飯票、水費、交通費、流量費……你想像不到的是,可能還有「空氣費」!去年底,兩個加拿大人成立了一家名叫Validity Air的公司,向中國出售加拿大落基山脈的新鮮空氣。
Validity Air的官網
一罐129元,兩罐219元。網曝該公司第一批500罐空氣,在短短4天內就銷售一空。
在北京生活的英國人,也嗅出了商機。然而,他不是新鮮空氣的開發商,他是「北京霧霾」的搬運工!
據環球網報導,近日英國《泰晤士報》發表一篇題為《英國移居國外人士售賣罐裝北京煙霧》的文章,稱在北京生活22年的英國創業人江森海(Dominic Johnson-Hill)在網上銷售北京空氣,3英鎊一罐。
吃鯨的芝麻君在某寶上一搜,發現果然28元一罐(320ml),而且還不包郵……
「你可以帶著你的北京去任何地方」
按網絡數據推算,如果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1.4萬升左右空氣的話,他每天消費的「北京空氣」將近123萬,都能「賺」一套一居室的房子了!
江森海說,「每天在網站上,能銷售100多罐」。
江森海
江森海出售的北京空氣寫著「深圳製造」,但號稱「整個裝罐過程我們都遵循自然法則,並傾注了我們所有的愛」。
有買家感受到了這種愛,表示「我想念北京時,就會打開管子聞一聞。」
這絕對是對帝都最深情的告白。
同樣是歪果仁,來自荷蘭的設計師丹·羅斯加德(Daan Roosegaarde),設計了一款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真空吸霾器」——「無霾之洞」,目前正在798園區的751動力廣場附近進行測試。
霧霾淨化塔
他說,「這個淨化塔可以每小時淨化大概30000立方米以上的空氣,只需要非常少的能源就可以工作。」
除了淨化空氣,該淨化塔收集的顆粒物能夠壓縮成黑色「鑽石」,打造一款酷炫十足的「霧霾戒指」。
其實,在霧霾的困擾下,類似的行為還有很多,芝麻君帶大家感受一下:
英國藝術家麥特·霍普(Matt Hope)曾用一個廢棄的垃圾桶,裝在自行車的後座上,打造了一輛「會呼吸的自行車」。
會呼吸的自行車穿過中央電視臺
這輛自行車通過輪式動力發電機和過濾系統,連接到呼吸面具和摩託車頭盔上。當他踩動自行車時,過濾器發生電荷除去灰塵,帶負電荷的金屬吸收霧霾中的微顆粒。
他聲稱自己的工作室每月會燒半噸或一噸煤來取暖,自行車的靈感來源於「人們正在毒害自己。」他說,「我不知道我還能怎麼做。我實際上發明了一種方法,來解決我製造的問題,這有點悖論,我本身是問題的一部分,同時我也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義大利藝術家Ricci,在佛羅倫斯大學環境生物系採集汙染物樣本時,萌生了把霧霾當做繪畫顏料的念頭。
收集霾灰的Ricci
他用溼棉花在大理石和塑料物品等表面採集霧霾,然後便直接在畫布上作畫。
郊區月夜
這些畫的主題往往是街景,或是他採集霧霾的那些建築物,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對霧霾及其對人體的危害保持警覺。
2014年10月,藝術家孔寧穿著由999副口罩製成的10米婚紗,行走在霧霾中的北京,上演霧霾新娘將生命依附藍天的悽美愛情故事。
穿「婚紗」的孔寧,背後是北京站
繼此之後,2015年1月,她用365個口罩製成兩個大蝴蝶翅膀,在八達嶺長城演繹《化蝶》。
《化蝶》
她說,「我只想用藝術表達一下對霧霾的擔憂,這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環境,藝術家有使命表達。我熱愛生命,渴望藍天。」
2015年底,霾困華北期間,深圳的「堅果兄弟」制定了《塵埃計劃》。
他用工業吸塵器,在北京街頭每天吸4小時,接近於1000立方米空氣,相當於62個人一天的呼吸量。
手持吸塵器的堅果兄弟
100天,他用吸塵器吸了6200人呼吸的空氣量,並用收集的灰塵做一塊板磚,用到建築工地上。
堅果兄弟製作的「霧霾磚」
他完成《塵埃計劃》時說,「我們的城市,成了汽車堵城,成了化工圍城,成了大地工。我們追求得越多,對資源索求得越多,我們製造的塵埃也就越多。等地球所有資源有一天耗盡時,我們也都會成為真正的塵埃。」
霧霾戒指、霧霾磚、吸霾婚紗、呼吸自行車……這些腦洞大開的「作品」,在引人注目的同時,被很多人視為一種「行為藝術」。
甚至,在荷蘭設計師設計的霧霾淨化塔備受關注的時候,有專家稱:「還是去找一塊布蓋一下工地吧!」
誠然,由於形成原因的複雜性和問題的嚴重程度,治理霧霾註定是一場持久的「戰爭」。
倫敦摘掉「霧都」的帽子,用了30年;日本治理空氣汙染,花了30年時間;洛杉磯空氣達到潔淨標準,用了超過60年。
當中國大面積地區一度籠罩在霧霾之中,當氣象臺數次拉響黃色甚至紅色預警,霧霾就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我們每一個人的頭頂。
除了戴上口罩的同時,開玩笑式的自嘲、無盡的埋怨以及絞盡腦汁去逃避,是不是每個人都在思考:生活在霧霾之中,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
霧霾淨化塔的設計者羅斯加德表示,他不想等待,而是立即解決問題,「我想讓人們都為治理霧霾貢獻出一份力量,而不是多製造一些霧霾。」
一些專家稱,治霾的基本原則是前端治理,也就是減排。「治霾水炮」、「高空霧化噴淋系統」、「霧霾淨化塔」……這幾年頻頻出現的一些設計,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行為藝術畸品」。
芝麻君覺得,在對抗霧霾的「戰爭」中,無論是藝術家們精心策劃的「行為藝術」,還是他們腦洞大開的產品設計,都是一種嘗試。
至少,他們在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做對抗霧霾的「戰士」。
來源:芝麻匠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