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年元旦,一位天文學家在義大利觀測到穀神星。一年後,第二顆小行星智神星被發現。
作為第二顆被發現的小行星,智神星以希臘神話中的帕拉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別稱)命名。中文名意譯而來,大致通佛教中的文殊菩薩。
智神星的直徑大約是544千米,估計質量是小行星帶的7%,是主小行星帶中第二重的小行星(如計算矮行星則後移一位)。它可能是太陽系行星形成時殘餘的原行星。
智神星在發現時曾被認為是行星,後被排除。目前還不清楚智神星的具體形態,只能推測它的表面似乎是由矽酸鹽組成。
智神星可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不規則天體(非球體或非橢球體),如果更多的觀測數據判定它是一個表面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天體,智神星將會被劃入矮行星行列。
再一年,婚神星被發現。婚神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小行星之一,是由較重的石質組成的小行星。質量約佔整個小行星帶的1%。
婚神星模糊照片
婚神星的表面含有球粒隕石的成分,以及普通的石隕石中都有的含鐵矽酸鹽,比如橄欖石和輝石等,可能是球粒隕石的來源之一。
婚神星被命名為羅馬神話中位階較高的婚姻之神——朱諾。中文名意譯而來,大致通道教體系中的月老。
1807年,灶神星被發現。它被用羅馬神話中家和壁爐的女神薇斯塔命名。中文名意譯而來,大致通道教體系中的灶王奶奶。
灶神星平均直徑約525千米,是除矮行星穀神星以外,質量最大的主小行星帶天體,佔有主小行星帶總質量的9%。也是從地球可以看見的最亮的小行星。
1807年發現灶神星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裡再未發現其他的小行星。在這段期間,太陽系被認為有11顆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谷智婚灶)。
灶神星的形狀接近橢球體,但是在南極有巨大的凹陷和突起。灶神星尚未達到流體靜力平衡,因此不是矮行星。
灶神星被認為有個直徑214-226千米的鐵鎳核心,外面覆蓋著橄欖石的地幔,表面是厚度大約10千米的地殼。
灶神星表面最突出的地形是兩個巨大的撞擊坑穴,靠近南極的中心,直徑500千米寬(灶神星直徑的95%)的雷亞希爾維亞坑;和直徑400千米寬的維納尼亞坑。
其中雷亞希爾維亞坑深約19千米,中央峰從坑底部最低處隆起23公裡,坑穴邊緣最高處則比底部高31公裡。
再38年,義神星被發現。它的平均直徑大約119千米,組成成分可能是鎳-鐵與矽酸鎂及矽酸鐵的混合物。
義神星使用希臘神話中的正義女神阿斯特莉亞命名,是主神宙斯和忒彌斯的女兒。忒彌斯是天父烏拉的女兒,宙斯的姑媽,也是宙斯的第二任妻子,阿斯特莉亞管她叫媽,也可以叫姑奶(真亂……)。中文名意譯而來,大致通道教體系中的關二哥。
再7年,司琴星被發現。司琴星的西文名翻譯成中文應該是巴黎的古稱,但是被錯譯為掌管詩琴的女神。所以,司琴星是中西名稱文不對意的典型代表。
司琴星的直徑大約是100千米,在黎明號接近灶神星之前,曾是太空船近距離觀察過的最大的小行星。司琴星大部分是由金屬組成,但表面呈現的金屬成分並不是很多。司琴星的自轉軸和天王星類似,是「躺」在公轉軌道上自轉的。
艾女星在1884年被發現,名字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一位低級別女神。中文名取西文名第一個發音「艾」音譯而來。
艾女星的平均直徑為31.4千米,呈不規則、橢長形的形狀,明顯由兩個大物體連接而成,形如牛角麵包。它是太陽系中表面隕石坑最多的星體之一,也是第一顆人們發現擁有衛星的小行星。
伽利略號於1993年拍攝到的艾女星與其衛星
艾女星的表面布滿了灰色的撞擊坑,一層厚厚的表巖屑,覆蓋著下面的巖石層。表巖屑由碎石組成,厚度約為50米至100米。這些碎石是在與其它天體撞擊時產生的,並由地質過程重新分布至表面各處。
艾女星全景照
艾女星的引力場非常之弱,太空人可以從艾女星的一端起跳,在另一端落地。
好了,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就介紹這麼多。這篇的字數少了些,不是我不努力,是因為人類對小行星的探索還處在初級階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