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有這麼一類,當她們出演女二時完勝女主,觀眾交口稱讚;但她們出演女一則反響平平,讓人吃驚:這是我之前追捧過的演員嗎?
今天就來總結這類奇葩「體質」
說到「國產劇女二」的字眼,最先想到的就是楊蓉。大概是對一位有演技又低調的女演員感到意難平。
她出演過電視劇有女二、三,也有女一。留給大眾影響深刻的如《雲中歌》霍成君、《千金女賊》杜小寒、《宮鎖連城》佟毓秀,《笑傲江湖》嶽靈珊、這些劇都頗具討論度,她憑藉好演技在其中突出重圍。
到自己擔綱的劇中,《美人製造》女一,雖然演的不錯但劇本爛無人看,反不如作為女二時的討論度。
最近的一部《沙海》粱彎,戲播的很好,楊蓉演技也是真好,但被批在劇中的感情線多餘。
因此看來看去,倒不如女二的時候討喜。
於曼麗、範若若、溫迪,宋軼在《偽裝者》、《慶餘年》、《創業時代》的戲份算不上多,但卻成為觀眾心中的硃砂痣。
拿過學院獎戲劇最佳配角獎的宋軼,演技沒話說,無論是幹練的現代職場女郎,還是民國的風情諜報人員,又或者大家閨秀都是手到擒來。但這是都是女二。
但《小樓又東風》的呂晗芝、《心靈法醫》的羅筆芯都是女一,反而不夠出彩,撲的無聲無息,甚至引發反感。
關曉彤的演技說好,有《二十不惑》(掛她的名字但戲份少)、《影》、《一僕二主》、《好先生》,還拿過白玉蘭最佳女配;說不好她也有《甜蜜暴擊》、《鳳求凰》、《極光之戀》、這種「耳熟能詳」的吐槽榜上常年榜的女一。
一部好作品的女二穿插三部爛片女一,這似乎已經成為關曉彤的工作規律。
細究其底,原因有二:
其一、資源問題。如楊蓉、宋軼她們可以輕鬆拿到市場上的女二,但如女一的資源對她們卻很難,能拿到的女一,劇本本身的質量就存在問題。
這裡同樣涉及到關曉彤會選擇拿爛劇本的原因。
首先,要知道一件事:電視劇本身是不賺錢的,廣告投放才是賺錢的重心,所以又說招商。廣告的投放講究的傳播範圍和有效性,一個電視劇他本身可以質量差,但一定要差的有層次,具備話題度。
人們可以吐槽,可以開罵,但隨著這些,廣告也隨之傳播。廣告效果≠演員演技,他們自身的屬性是區別開的,演員演技差但話題度高照樣可以達到廣告的投放效果,這個套用黑紅也是同樣的道理。
但注意這只是廣告投放,不是廣告代言,代言會是另一個層面。
綜上,關曉彤一個拿過大導劇本,貢獻忽上忽下演技,兼具國民閨女屬性,她本身具備的話題度絕非一般女藝人可比。而就衝這,也有大把的人拿著高價低質的片單請她拍劇。
而選擇愛惜羽毛,還是拿錢辦事,關曉彤可以選後者,因為好資源對她同樣是不缺的,事實上,她的確也選了後者。
楊蓉,宋軼也會這樣做,她們本身的好資源不太多,如果不趁低質量劇攢錢,那麼在好劇本沒到手前,她們就已經「餓死」了。
其二、市場審美。如今大眾可供娛樂的東西增多,看劇不是唯一選擇,就算有看劇的需求,但觀劇速度普遍已經從1.5部速開始向2倍速發展了。
為了滿足這部分需求,不需要費腦子、可倍速,可量產的甜寵劇是不二選擇。
大多數古偶、時裝就是言情甜寵劇,這些也大多選擇迎合女性觀眾。而女主,眾多周知,是被用來共情的。據此,編劇在炮製劇本時,就算是套著爽文的外殼,裡子大多也會選擇弱化女主強調男主的重要性,讓女主作用僅限於和男主產生cp感,和多個人產生情感關聯。
另一面,觀劇者為了快速理解劇情,也養成了非黑即白的觀劇特性,不允許主要角色身上出現不完美,特別是作為共情的女一號,寧願其角色扁平,也不願意角色身上有顯著的缺點。比如很有心機、比如失去清白、比如太過強勢等等。
但這些所謂的缺點放在女二身上,觀眾就容易接受的多。
再結合第一條,有演技的在飾演女二這種角色,演員通過演技把這種複雜的人設消化的很可愛,那么女一自然就自然炮灰了。
演女一大多數時候真不如女二討喜,但女二也確實不如女一賺的多。大部分女演員就是這樣在爛片女一和好片女二中來回搖擺,尋求平衡的。
目前,楊蓉、宋軼經過多年打磨,終於以良好的業務能力打破了平衡、接洽到了好製作的女一號角色,可喜可賀!
不過後續想要維持下去,就看接下來出的成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