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恢復
—— 廿漂歲月之三
黃培傳
按語:「廿漂故事多,充滿喜和樂……」,《廿漂歲月》在【上海老底子】網絡平臺發表後,引起熱議,尤其是廿漂廠老同仁、老朋友也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文檔資料,使我的這篇自傳體隨筆內容更豐富、史料更詳實、實例更生動,美好回憶,共同交流、互動對話,仿佛往事就在眼前。
在【上海老底子】網絡平臺已刊登的這篇系列隨筆是:
2020年8月25日《廿漂歲月》
2020年9月27日系列隨筆之二《廿漂歲月& 初試新硎》
今天特別推出以當年共青團工作為基點的「廿漂歲月之三」《初步恢復》,敬請廣大讀者瀏覽指點,並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廿漂歲月》隨筆系列也將在日後逐步推出。
廿漂故事多,充滿喜和樂。
品品茶、喝喝酒,廿漂故事真不錯。
請你老同志一起來,溫馨來回憶。
我進廠的那年,正是1977年,揭批四人幫的鬥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十年內亂劃上句號、百廢待興熱情高漲,人們喜氣洋洋投入到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
在此此前的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粉碎「四人幫」後,恢復秩序、撥亂反正,各項工作迅速走上正軌。上海紡織工業局作為重災區、工團組織作為「四人幫」發家的重點領域,真是千瘡百孔、深受其害。
我進廠時,廿漂廠的揭批「四人幫」運動如火如荼,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當年追隨四人幫餘黨的幾個「老造反」,已經受到處罰、威風掃地。各項工作逐漸走上了正常發展的軌道。工會和共青團工作得到了初步恢復,經過全廠職工,尤其是青年職工的努力拼搏,也已初見成效。
當年,我們76屆進廠報到時,負責接待培訓工作的就是當時的團組織負責人張祥生同志。兩個月後,張祥生調到了我們上級公司,在紡織局印染公司計劃科任職。後來據稱:這一屆團組織的幾個負責人都更上一層樓,個人職業發展前景良好。
1981年3月27日在廿漂廠團日活動中與李厚儒隨拍留念
左圖左起:李厚儒、黃培傳 右圖:左一黃培傳、右一李厚儒
1978年李厚儒同志擔任了團組織負責人,我作為新進廠的青年工人也經常參與團的活動,協助李厚儒同志開展團的工作。
1979年1月12日我正式當選上海第二十漂染廠第九屆團支部委員並連任了第十屆團工作,分別擔任宣傳委員和組織委員。
以陳丹儀為書記、楊逸為副書記、黃培傳、高雁、石雪華組成的一班人,團結奮進、甘於奉獻、勇於創新、敢於擔當,團日活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有聲有色,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廿漂廠共青團工作頗有起色,各項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
1980年3月26日桂林公園團日活動,時任團支部委員隨拍留念
圖片左起:高雁(文體委員)、楊逸副書記(組織委員)、黃培傳(宣傳委員)、陳丹儀書記、石雪華(勞動委員)
這一屆廠團組織領導班子的年齡結構也頗為合理,書記是72屆,年齡最大,依次是73屆、74屆、75屆,我年齡最小,為76屆的;年齡結構合理、性別搭配也非常到位。據後來大家的評價,第九屆、第十屆廿漂團組織是最有生機、最有活力、最有成效的團領導班子之一。
我曾經閱讀過朱自清一篇早期散文《歌聲》。「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也用心唱著。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痺襲取了。於是為歌所有。互後只由歌獨自唱著,聽著;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歌聲傳遞感情、歌聲讚頌成就、歌聲催人奮進、歌聲鼓舞鬥志。
1981年7月1日廿漂青年在靜安體育館參加印染公司團委組織的「頌七一慶祝大會」
左圖:文體委員高雁帶領團員青年高歌猛進 右圖:當年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新的長徵、新的戰鬥》
新的長徵、新的戰鬥,九億神州、昂首闊步,精神抖擻、精神抖擻。我們有火熱的心、我們有勤勞的手、我們有無窮無盡的智慧、我們有鋼鐵般的硬骨頭。
這首《新的長徵,新的戰鬥》是第九屆團組織領導班子成立後,陳丹儀書記帶領我們學唱的第一首歌曲,許多團員青年被嘹亮的歌聲所陶醉,群情激昂、激勵前行,集聚了強大的凝聚力、號召力、向心力、創造力。
健全的「三會一課」制度;豐富多彩的團日活動;緊扣生產的勞動競賽;切合實際的團員考評。在當時的幾年間,廿漂廠團的工作確實是富有起色、成績斐然。
我在廿漂廠團組織的團隊中並非是主角,陳丹儀書記作為專職團幹部,是上常日班的,其餘四位委員都是「大三班倒」的兼職人員,1981年以後我們有三位委員也相繼調入了常日班工作,我作為勞動工資統計員又兼職厂部政工組,日常工作相對忙碌,溫馨、默契、互助、友愛,我們都非常樂意作為陳丹儀書記的副手、助手、幫手,為團組織工作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做好副手、助手、幫手,自己分管的條線工作儘可能獨當一面、自己獨立完成。當時,在廠區主幹道旁有一塊全廠唯一的黑板報園地,我以厂部中心工作為主線,結合工會、共青團工作,堅持每兩周負責主持出好黑板報,從選題到集稿、從排版到編輯、從抄寫到校對,不論是早班中班;還是夜班,我總是自己到廠,親自參與,編者按、編後語以及一些主題鮮明、內容實在、緊跟時事、記敘實情的許多重頭稿件都出自於我的筆墨。1981年11月,我又被當選為第十屆廠工會宣傳委員。因此,面上的宣傳工作更是兩合為一,一切糾結和重心重點的確定自然迎刃而解。當每次出黑板報時,總是圍觀著一批老師傅,他們竊竊議論、指手畫腳、評頭論足、褒獎有加,有時還有老師傅輕輕地走到我身邊,在我耳邊弱弱地徵詢道「我幫你介紹女朋友,好嗎!」人生往事令人流連忘返;當年情景確實難以忘卻。也許,這段經歷也為我能夠在二十年本市主流媒體工作始終做到長盛不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1年3月27日在古漪園團日活動中與乙班青年特別留念,其中陳丹儀、黃培傳、羅健耀三位同志是1977年前進入廿漂的「老同志」,其他青年都是1978年後進入廿漂廠的「新同志」
前排左起:葛春琍、陳丹儀書記、金惠林、徐君傑 後排左起:沈悅禎、劉金花、石雪華、戴平、黃培傳、張金榮、胡定忠、羅健耀(若有「誤差」、敬請諒解)
做好副手、助手、幫手,當年的團日活動也正是名目繁多、豐富多彩。從參觀本市各類紀念館、展覽會、遊園會到走出上海的江浙地區微旅行。各項活動、精彩繽紛、開拓視野、陶冶情操。這些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交通並不發達的年代裡,確實算是比較大膽的舉措;還是比較前衛和新潮的。
我在廿漂廠團組織的團隊中並非是主角,而廿漂廠卻給了我很高的榮譽,1981年5月被共青團上海市紡織工業局委員會評為「新長徵突擊手」,真是滿懷喜悅、深受鼓舞。
團組織確實是培養青年的大學校,上海第二十漂染廠首任團支部書記(1952年至1960年)嚴森萬同志,後來擔任了上海紡織工業局印染公司黨委辦公室主任。本屆團組織的五位團幹部,其中有四位同志在改革開放的社會產業調整和整合的洪流中,走出廿漂、走向社會,正副書記也成為了著名保險公司和著名股份制銀行的高官;本屆機動車間團小組長成為了後來廿漂廠的一把手,在業內幾次企業整合兼併過程中,廿漂廠作為主導的主體企業,這位老團幹部也成為新企業的一把手。
這是我日常即時記錄中的《我在群眾組織任職》筆記本,與近日在廿漂朋友圈裡流傳的《歷屆團支部(正職)名錄》在屆別和年份上略有差異
特別鳴謝:李厚儒、譚偉興提供的有關資料和信息,在此深表謝意!
上海第二十漂染廠首任團支部書記(1952年至1960年)嚴森萬同志,後來擔任了上海紡織工業局印染公司黨委辦公室主任,1993年2至2000年2月我在「新紡織」公司工作期間,也有幸與嚴主任的孩子嚴維琴成為同事
1997年11月8日在紡織局金港公司南京遊微旅行團隊活動中隨拍留念,後排左二為黃培傳、前排左一為嚴維琴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花甲之年、無限感慨,這句名言今天讀來,倍感親切。也許我們都會感嘆道: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孫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