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演員趙立新發布的幾條微博在網際網路上引發了巨大的爭議。這幾條微博的內容,讓身處9102年的眾多中國網友,有了異常錯愕的感受。
這種錯愕的感覺,首先來自一種基於強烈反差的對比:
因為趙立新的微博直接嘗試挑戰具有明確共識的認知以及整個民族的集體記憶,無論是對侵華日軍行為某種抖機靈式的提問,亦或者是對火燒圓明園的英法聯軍的故作戲謔式的發問,出現在趙立新這個人設還相對比較不錯的「學者型演員」身上,藉助社交媒體平臺的放大,迅速形成了巨大的衝擊,但造成的結果,不是反差萌,而是巨大的憤怒。
但單純的憤怒本身並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我們還是需要冷靜且深入地探究其背後的原因。
一方面,當很多網友質問「作為中國人,怎麼能如此對待自己國家的慘痛歷史,美化侵略者?」,多少無意中忽略了一個微妙的細節:從法律意義上來說,趙立新是「瑞典籍華裔」,90年代初就被公派出國留學的趙立新早就已經放棄了中國國籍,成為了一個瑞典人。
站在一個瑞典人的角度,趙立新微博所表現出的價值取向,並不真的那麼奇怪,因為這種妥協曖昧的姿態是他們歷史上的「生存之道」,難道在瑞典浸淫多年的趙立新已經在文化上入鄉隨俗了?
另一方面,趙立新近來頻頻出現在各種國內綜藝節目,打造自己的「精英藝術工作者」形象,還用中文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針對中國的被侵略歷史發表這樣的言論,為什麼這種「投降主義」的觀點在中國的精英階層中依然頗有市場?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和人們通常情況下對瑞典的認知不同,在20世紀30-40年代的歷史中,籠罩在「中立」光環下的瑞典其實扮演的不是什麼太過光彩的角色。簡而言之,就是瑞典在「中立國」身份的掩護下發展著與納粹的特殊曖昧關係,並且在二戰過程中用某種方式實質性地為德國侵略歐洲其他國家提供著種種便利甚至支持。
不怎麼被報導的歷史證據顯示,1940年瑞典與德國籤訂秘密協議,允許德軍攜帶武器過境運輸;1941年又同意德國戰機自由過境,事實上就是瑞典人承接了德軍在瑞典境內的運輸任務。
有數據顯示,到1943年底,瑞典共計幫助德國運輸了214萬部隊和10萬多列火車的物資到前線。在1943年納粹德國戰事吃緊的狀況下,瑞典又頂住盟軍壓力,源源不斷地向德國運送戰爭必需的資源,其中包括鐵礦石、木材、滾軸、機械等物資。
除此之外,瑞典還幫助納粹搜刮住在瑞典的猶太人的財富,同時向德軍提供了大量的情報。為了不讓狂傲的法西斯找到侵略自己的藉口,瑞典也免不了要在盡力配合之餘忍氣吞聲:在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中,瑞典的許多商船也被德國的潛艇擊毀,但瑞典始終隱忍,「打碎了牙齒往肚裡咽」,最終成為了二戰歐洲唯二沒有被戰火波及的國家。不過,戰後英國人曾經這樣評價二戰中的瑞典人:「如果沒有瑞典對德國的幫助,二戰至少能提前五個月結束。」
二戰中的瑞典士兵(資料圖)
由此可見,趙立新作為一個擁有瑞典國籍、在瑞典的話劇節做了二十年演員的瑞典公民,他在微博上的這番言論顯然已經非常的「瑞典化」了——這種「侵略者也不是特別壞嘛,你看他們雖然殺了那麼多人,掠奪了那麼多資源,毀壞了那麼多文化,但畢竟沒有搶走所有的國寶,也沒有燒掉紫禁城啊」的想法,應該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式」邏輯而非「北京式」邏輯吧。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為什麼當下中國還會有這麼多像趙立新一樣有著錯亂歷史認知的人?
在中國的部分「精英階層」或是「讀書人」中間,類似的邏輯也曾經頗為流行,甚至直接導致了汪精衛帶領一大批國府官員、文人學者、士紳名流向日本人投降,成立漢奸政府。而且汪精衛和他最堅定的追隨者們至死相信,他們的投降是在拯救中國。
在抗戰之初,一群由各界名流組成的「低調俱樂部」成員就開始散布對於抵抗侵略的各種消極悲觀的情緒。後來成為大漢奸的周佛海更是直接宣稱:「中國現如今人的要素、物的要素、組織的要素,沒有一種能和日本比擬,戰必敗。」他們想到的不是如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與侵略者對抗,而是只想著求和之時如何對日寇婉轉承歡,以謀得最大的「生存空間」,「保存實力」。
汪精衛就曾經對周圍的人說:「和呢?是會吃虧的,就老實承認吃虧,並且求於吃虧之後,有所抵償。」言下之意,只要有所抵償,那情況也就不會太糟糕。只要情況不至於太糟,我們就應該接受,再去抵抗,恐怕連這一點抵償都得不到呢。
汪精衛最忠實的追隨者陳璧君為了能夠在日本手下坐穩亡國奴,還曾對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戰略進行「阿Q」式的自我安慰:「奉天本來是滿清帶來的嫁妝,他們現在不過是把自己的嫁妝帶回去就是了」。抗戰結束後,汪精衛已死,對陳璧君以漢奸罪審判時,她依然大言不慚地說:「汪先生創導和平運動,赤手收回淪陷區,如今完壁歸還國家,不但無罪而且有功」。
汪精衛與陳璧君(資料圖)
如果說當年這些漢奸的言論是因為在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看不到中國戰勝的希望,看不到蘊藏在中國人民之間的偉大力量,看不到日本法西斯失敗的歷史必然,在如今中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持續提升的時候,這樣一種為侵略者粉飾太平,從而否認中國人民抵抗的必要性和正義性的言論在一些人中間仍然頗有市場,這就顯得非常的諷刺與可悲了。
前幾年,網絡上諸如「是日本人建設和開發了東北」、「偽滿洲國治下的長春是當時人人羨慕的亞洲現代化大都市」、「東三省的老一輩其實不恨日本人」被廣泛散播,和臺灣的「皇民」懷念「日治時代」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除此之外,網絡上還有類似「八路軍組織遊擊戰全民皆兵,所以日本人才會有『三光政策』,八路把平民拉進戰爭的行為嚴重違反國際法」的言論,直接否定了人民戰爭的正義性,言下之意「老百姓只有在侵略者鐵蹄之下做『順民』才能指望保命,如果反抗,無論侵略者多麼獸性都不能被指責」。
還有某些很有影響力的媒體發表大篇幅文章,認為「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根本原因是兩次世界大戰都『站隊成功』」……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趙立新這樣的人,他的思想仍然有市場,而且堂而皇之地以一種優雅的上層精英範兒出現。
輿論發酵之後,趙立新很快刪掉了微博,並且在微博上發布了「道歉聲明」,聲明自己「骨子裡流的是中國人的血」,「對給所有人造成的不愉快再次表示最真誠的歉意」。
至此,我們沒有必要給趙立新本人進一步「定性」,但是這次由公眾人物引發的風波也應該讓大眾對這樣一種面對國家被侵略的屈辱歷史,堅持幫侵略者「找亮點」甚至用所謂的「閃光點」洗白整個侵略行為,甚至抱有「受害者完美論」而千方百計為侵略者暴行找藉口的行為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警惕。因為由此折射出的是中國的部分自詡為「精英」的人士,內心抱有的深深的逆向民族主義屬性,但這種文化自卑,歷史觀自賤的心態正與當今中國的大趨勢日趨顯著的格格不入。
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沒有任何一次民族的自由和解放是靠忍辱偷生和對侵略者吹捧獻媚可以換來的。民族要走向自立和自強,首先需要國民對於歷史的心態是健康和自信的,「趙立新們」這樣的「精英」為了維持「優雅的和平」所發明出的這些「歷史真相」,是時候被掃進垃圾桶了。
- 完 -
觀察者網戴蘇越對本文亦有貢獻
在看的你正在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