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的老師張克靖先生就答應帶我去拍攝新莊塬的後溝,今天終於實現了。
張克靖先生八十年代我上高中時,是我的語文老師。後來調到會寧縣縣誌辦。前幾年,他走遍了會寧的各個村社,翻遍了會寧的新老家譜,記錄了大量的人文資料,掌握了很多民俗民風,可謂會寧史料大全。雖是本職工作,也吃盡了苦頭,看慣了白眼···他翻山梁,越澗溝,行雨中,踏雪地,宿古廟,住炕頭···
後溝,是一村莊名。隸屬甘肅省會寧縣新莊鄉。地處新莊鄉與頭寨鎮界河---沙河中段,沙河因河床是沙底而得名。沙河發源於榆中的塏坪鄉,自西向東綿延而下,在共豐注入關川河,全長估計50公裡。沙河原來也有小溪流,近幾十年來天旱,也就自然變成了季節河。沙河亦稱武家溝,因武姓人居多故稱之。
5月31日,我和張老師一大早從會寧縣城驅車出發,一路說說笑笑談古論今,到沙河和關川河交匯的共豐村不到八點。從這裡去後溝必須先到泉坪村,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沿山梁繞來繞去的土路,一條是沿沙河而上。沙河河灘裡的沙子裡摻和著泥土很是硬朗,非雨季也是這武家溝裡人們的一條通往外界的高速公路。
我們為了拍照,就選擇了走沙河。途徑的村莊有雙圈兒、碌碡(chu)寨坪、黑糜灣、中灣、吊峪子、羊胡屲、中堡、小瓜坪、大瓜坪、泉坪。我們一路逆流而上,所有的村莊都位於我們的右側,也就是在沙河北邊的坪上、山坡上或山灣裡。
我們在沙河裡行進了大約18公裡到泉坪村,時間是8時30分,去後溝也沒有車路可走。通後溝的車路是在另一條溝裡,經塬邊等村、從老鴉溝翻山而入。所以我們只好把車停在泉坪村頭,帶上兩部相機、三腳架和拍攝附件以及必需物品,徒步前進。
泉坪,因沙河裡有一泉而得名,泉眼的正上方是坪,村莊就坐落在這坪上,故名泉坪。泉眼處當地人用混凝土砌成一寬90公分長十多米的水泥池,前面插一旗杆,旗杆上飄著一紅旗,紅旗上寫著「清泉寺」三個黑字。也是當地牲畜飲水之地,大旱年間人也飲用此泉水。整個武家溝主溝和支溝有很多鹹水泉眼,此泉就是其中之一.
從泉坪以上河床不再是沙底,而是巨石底河床,一些大小卵石散布在河床上。河床兩側全是石頭,高約數米,石頭以上部分是黃土大山,典型的黃土蓋帽。今年雨水神奇的來得早、下的多,使這些黃土大山披上了淡綠裝。這裡的大山圓潤富態,似一座座大佛盤坐,縱覽群山氣勢磅礴逶迤雄壯。野鴿子、火石鳥、麻雀還有我叫不上名字的小鳥在河澗飛翔。拒馬樁、茵茵草、駱駝蓬等等雜草生長在山坡河幫。河風在河間穿梭。給人的感覺是比較原始和諧。只是生活在這大山裡的人很是閉塞落後啊!!!沙河曲曲折折,在這些巨石的映襯下,似一巨龍潛伏在這蒼茫大山裡。
河床上巨石盤臥,一段一段在N年的雨水衝涮下形成落差,落差處流水啄石,形成一個個大水池(ci詞,當地人就這麼讀)。這些大水池的形成沒有人能說出時間,問及地方上人,說他爺爺的爺爺時代就這樣。水池把大山藍天映在水面,演繹出一個個形象動人的名字,表達了當地人的憎愛以及崇文。從下到上依次是:死狗池、清泉寺、石門檻(kang)、羊圈池、鴛鴦池、三寶池、大黑池、雙池(會寧文化館藏猛獁象頭化石出土地)、小黑池、臭池、叭(bia)噠池、琅琅池、墩古池、湫池、吊池、噹噹池、大池等十多個池。因前幾天下過雨,池水清澈清心,似大山的血液,養眼潤骨。
順著沙河徒步而上,似乎行走在天然石頭的畫廊。邊走邊拍邊領略這自然的神奇。河床上的巨石奇形怪狀,像猛虎下山、像雄獅盤臥、像千層夾餅、像龜蛇攀爬······形態各異氣勢雄偉。
在後溝社的河灘,碰到一羊倌,名叫常有軍,領著孫子在河灘放羊。很有緣,十年前張老師第二次去這裡時,正是此人領著張老師去看湫池。常有軍一眼就認出張老師,敘舊詳談許久,合影留念。我倆各掏5元錢給小孩子,以表心意。
一路天氣時陰時晴,拍攝的圖片不是很理想,但不影響一路瘋狂拍攝和聆聽老師講人文的好心情。
張老師一路給我講述了他前兩趟來這裡的經歷,以及在民間搜集的一個個關於這些水池的傳說故事。傳說鴛鴦池內有勾魂鬼,為找替身,淹死過很多人。還有一說,古代有兩個赴京趕考的舉子,於鴛鴦池內浮水時淹死,因鴛鴦一般成雙成對,溺死者又為二人,所以叫鴛鴦池。又雲,池內至今有鴛鴦出沒,故名。等等傳說故事,說明了這裡人憎愛的思想核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從泉坪到後溝大約5公裡,途徑瓦瓷溝、蔡家瓜坪兩個村莊。我們走走拍拍,到後溝的秋池已經十二點了。湫池是我們的目的地,拍攝完返回到後溝社,已是中午1點。我們經過後溝村頭,一戶人從門口出來答話,攀談得知主人叫常有庫,年齡48歲,兒子都在外面打工,家裡只有老兩口子留守。我們說明來意,討要飯吃,很是熱情樂意。韭菜炒臊子,文蓋酸菜,雪裡紅鹹菜,酸長面,總之都是綠色食品,都是我最愛吃的飯菜。三碗下肚,飯後小憩,原路返回。
結束了一天的拍攝,回到縣城已是深夜。幾天來一直回味那大山的深處,回味老師講的一個個人文故事,那山、那溝、那池、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