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歷了經濟的高速、蓬勃發展,突如其來的疫情為全球經濟按下暫緩鍵,縱觀商業,擺在企業家、管理者面前的是諸多全新的挑戰。中國的商業文明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新時代的企業家精神?
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朋友圈及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發起人秦朔在長江商學院12月3日舉辦的「儒商論域」論壇上分享了他關於新商業文明與企業家精神的思考,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分享 | 秦朔
來源 | 筆記俠授權整理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新時代、新商業、新文明——商業文明視角下的企業家精神」。
認知一個世界,你需要有自己的清晰的知識論,也就是說,你認識世界的基本立場和方法是什麼。
道格拉斯·諾斯說:「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我們誤解現實的概率遠比正確理解現實的概率大得多,因而認識現實的本質就很重要。」
過去5年,我在做秦朔朋友圈,同時為做中長期的商業文明歷史和理論研究做一些準備,我越接觸現實越覺得自己創作的動力跟點擊量毫無關係,而是為了解決自己的思想問題,覺得自己見證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但對於背後真正的原因、邏輯還並不是非常清楚。
所以,我經常有一種感覺,我們所在的時代就像一個列車,在非常快速地往前奔湧,我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車尾,不讓自己被列車所甩開。越是接觸不同現實裡面的利益主體,我覺得對很多問題的認識有一定的深化。
卡爾·波普爾曾說過一句話,我所追求的全部知識,只是為了更充分地證明自己的無知是無限的。這在古希臘的知識論裡也有類似觀點,就像圓圈,圓圈越向外延伸,你的周長就越大,也越是映射了你外圍的無知的空間更大。
所以,我對自己有深刻的限定性。比如,有人覺得自由就是什麼都可以做,但我相信弗格森說的:
「自由不是像其字面似乎意味著的,是從一切束縛中解脫。正相反,自由意味著每一種正當的束縛對自由社會全體成員的最有效運用,不論他們是司法官還是老百姓。」
你有什麼樣的立場和認識論,就會怎樣認識世界。
因此,世界更好還是更糟,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框架。我們作為商業文明的研究者,承認商業化、市場化、產業化、不斷深化的分工,以及企業家對於財產權的保護,所有這些都促進了經濟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肯定商業的理念和市場經濟的價值。
從瑞·達裡奧(橋水基金總裁)關於1500年以後帝國權力的興衰的圖來看,也能看到我們中國像一個平底鍋的鍋底,從最下面慢慢上去,特別是改革開放這幾十年,由於跟市場經濟擁抱,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也在不斷地恢復。
一、新時代的挑戰
1. 財富分配不平等
我們這個時代,在經濟發展的另一面,對於商業、經濟、企業家也提出了很多的挑戰。《21世紀資本論》揭示了資本收益遠遠超過勞動收益,加劇了財富分配的不公平,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挑戰,其實也是現在全球化遭到很大質疑的原因。
2. 環境異常
有很多研究表明,過去氣侯的異常跟各種各樣的疫情是有正相關關係,無論是海平面上升還是有記錄以來的氣侯升溫,都給人類帶來了很大問題。
3. 社會的失序
有一部叫《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的電影,反映了那個時代非常畸形的人倫、社會、官商的關係。我在廣州,片中的很多場景我都很熟悉,推薦大家去看看。
右圖是一個雨衣雕塑,是查爾斯·漢迪在《覺醒的年代》中舉出的例子,中空雨衣雕塑的意味是:人成為了一些外表化的符號,可能代表了你的工資、職位,但是人的靈魂已經消失了。
4. 全球化認同感的搖擺
比如,《經濟學人》今年封面一期的報導就是跟全球化說再見。
5. 大國博弈朝向負面
大國之間的博弈慢慢地在負面化,我們也很有感受。
現在,國際上說3T(Trade、Tech、Titan「貿易、技術、巨頭」)都在遭遇挑戰。大家最近可以看得非常明顯,中國對於網際網路科技巨頭也在加強監管。這種氛圍有著全球性的背景,就是社會對於大的資本的質疑和擔心。
如果說過去,對於市場經濟更多是鼓勵財富創造的一面,現在更多強調了普惠、合規和風險。
我感到歷史出現了一些軌道和方向的調整。但我自己也有一個隱隱的擔心,很擔心因此抑制了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企業家精神。
二、我們如何看待今天的時代?
1. 既要看到問題,也要看到希望
史蒂芬·平克(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提出,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文明和啟蒙這些力量使得暴力在減少。
橫向來看,很多人認為2020年是中國的車諾比,但事實上更像是西方的滑鐵盧。
當我們看到市場經濟、資本、科技巨頭面對的挑戰時,「當我們對於大局感到失望的時候,要關注一個更大的大局」。
這個大局就是人類的創新和探索仍在生生不息地展開。
比如馬斯克,他的目標是在2050年以前運100萬人到火星去,這是對於太空的探索。再比如,腦機接口的技術也越來越成熟,這是對於人在微觀意義的探索。
中國經濟遭遇了很多挑戰,但2020年中國也是全球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唯一的一個。最近的RCEP的籤署也表明開放合作的潮流依然在進行。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初佔全球經濟不到2%,現在已經超過全球GDP佔比的16%,這個西水東流的趨勢也沒有改變。
我舉這些例子是想說明,思考問題時,永遠要看到兩面,永遠都要有對衝的框架。
所以,你會看到從2010年中國人口紅利開始下降,2012年起勞動年齡人口下降,但幾乎每一年都誕生了新的網際網路公司,如小米、美團、字節跳動、滴滴、拼多多。
我們也看到,Z世代(1990~2009年出生的群體)會慢慢成為消費的主力軍,他們的個性化越來越明顯。
我去B站交流,有兩個很明顯的體會:
第一,Z世代的的確確有自己獨特的一些偏好、話語系統。
第二,Z世代總體上非常自信和愛國。但當這種自信造成對其他觀點越來越強烈的排他性,對社會究竟意味著什麼?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2. 新消費正在興起
從新消費興起的角度,我們能夠看到跟人口結構、個性化以及品牌民族主義相關聯的東西。
尼爾森的報告指出了如下趨勢:
第一,下線市場紅利期。三四線及以下地區人口規模巨大,消費需求不斷提升。
第二,消費升級與降級。消費降級的觀點不絕於耳,但中國整體仍處在消費升級周期內。
第三,人口結構變化顯著。出生率下降,社會逐漸進入老齡化周期,人口代際缺口增大,家庭規模小型化。
第四,需求多元與消費個性化。生活節奏快,收入逐漸提升,使得消費者嘗試購買中小/自有品牌意願增加,非計劃性購物需求提升。
第五,品牌民族主義。消費者在更多品類上日益選擇國產品牌,背後來自於經濟發展驅動的文化自信。
3. 技術是把雙刃劍
中國大部分消費者,主要是消費金字塔腰和腰部以下的人,他們的時間相對富餘,所以不斷刷抖音、看直播。
其實直播從購物角度看,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可能你花了幾個小時就買了一個很簡單的產品,而且還可能是衝動消費,甚至發現大部分產品都不合適,要退貨。
但從kill time作為一種消遣娛樂的角度以及殺價獲得快感的角度,直播的空間又是巨大的,社會的注意力的的確確被集中在這裡了。
從積極的方面看,這些技術代表了趨勢,有助於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平權化和普惠化,有很大的作用,能讓四五六線市場的人與一二線市場的人享受同樣的風尚。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它真正提升了經濟效益嗎?真正解決了中國製造、中國產品的痛點嗎?還是讓我們停留在這樣一個「假性繁榮」?
4. 數字經濟加速了整個經濟的發展
數字年代的很多變化,對商業文明有著巨大推動。
比如,北大荒的無人農場,播種、耕種、翻土、收割都已經通過數位化和無人設備實現了效率提升。
再比如,很多做生產製造的企業慢慢轉向了平臺。
比如最近我也看了一些企業,寧波有一個企業叫生意幫,他們在做一個平臺,目標是把寧波本地的企業以及它們在全國各地投資的企業連接起來。這些企業中,有的企業具備模具能力,有的企業具備原材料,有的企業具備生產、製造加工能力。
通過這種連接,生意幫參與了很多訂單的採購,比如政府要採購10萬個智能化電熱水壺,生意幫並沒有生產過,但能拿到訂單,因為報價非常有競爭力。拿到訂單後,按照工序把它分成十幾道,然後分配給平臺上的利益相關方,把它們協同起來。
這其實是平臺整合資源的過程,然後無縫對接起來。
這種商業的數位化的發展,將來會重構很多產業的形態、流程,以及分工合作關係。
所以,我覺得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要跳出固定的思維。
對於商業文明、企業家精神,其實就是兩個要點:企業家精神更多是講創新;商業文明更多是講正當的規範,以及跟社會價值高度連接的價值驅動。
三、商業文明,
就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創造
1. 商業文明視野下的企業家精神
我認為商業文明就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創造,是用商業方式對人的權利、價值、力量和福祉的實現。
商業文明內部的支柱是創新,行為準則,合作秩序,文化傳承。外部的影響因素包括制度與治理、社會與文化、自然稟賦、基礎設施。
我為什麼不是簡單地弘揚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在我自己使用的語境裡面,跟生產性創新更加關聯。
鮑莫爾(威廉·傑克·鮑莫爾,美國經濟學家)認為企業家有時是社會的寄生蟲,實際上會對經濟產生破壞作用。
他認為企業家有時是非生產性的,甚至是破壞性的,企業家到底選擇生產性的創新,還是非生產性的創新,還是破壞性的創新,主要取決於經濟中的報酬結構——遊戲規則。
做實業、生產型的創新很辛苦,因為是無休無止、不能停的,就像有些生產線24小時都停不了。工業企業的資產專用性很強,生產線想轉成別的非常難,而且折舊率也是非常高。
所以,做工業、實業的人必須要不斷地投入。在這樣大的背景下,社會的回報結構到底是支持什麼,對實業能不能形成激勵,就非常重要。
2. 企業家認知中常見的誤區
我個人認為,基於我們商業文明立場,企業家有很多常見的誤區。
誤區一:企業家就是富豪,但是我認為富豪跟企業家是不同的概念,富豪是有錢,是一個人格化的結果,但是企業家強調的是創新等等。
誤區二:企業家就是董事長、總經理,但是你也看到很多董事長、總經理天天打高爾夫,無心戀戰或小富即安。
誤區三:企業家就是私企老闆。最近幾十年出現了很多的老闆,社會影響力很大,但是他們讀書讀得並不多,而且很多專家的問題並沒有經過思考。
誤區四:企業家不是職業經理人。美國財富雜誌在《20世紀美國企業家》這篇文章中挑選了20世紀四個企業家,亨利·福特和比爾·蓋茨,以及職業經理人斯隆和傑克·韋爾奇。所有者經理人和職業經理人都是企業家。
誤區五:只有企業裡才有企業家精神。其實你去讀一讀德魯克的《創新企業家精神》就會知道,企業家是一種精神的特徵和特質。
企業家就是創業者中的創新者。熊彼特講過一句話:
企業家有征服的意志,戰鬥的衝動,創造的歡樂,他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只要他們實際上在從事『新的綜合』,他們就是企業家,而一旦他們功成名就,他們就不再是企業家了。」
對於企業家的定義,我的理解是:企業家是以企業為家和經營管理企業的專家,是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家。
3. 企業家跟創業者有什麼不同?
德魯克的觀點是,你開一個快餐店就是創業者,但是只有像雷·克洛克(麥當勞創始人)通過管理的概念和技術,使產品標準化、規格化,設計出流程與操作工具,以及分析工作流程與結果並設定標準,並依據該標準培訓員工,不但大幅提高了資源的產出,而且開創了一個新市場和新顧客階層。
德魯克認為這才是企業家,所以企業家的核心問題是創新。
4. 企業家精神需要從民族文化的血脈中傳承
創新不僅僅是一個觀念,而是代表了一個系統,一個體系化的東西。
我們中國今天相當多的中青年企業家,他們接受商業精神的訓練、文化的訓練,相當一部分是從西方來的,就是西方這一套MBA。但是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是有一條血脈的,只是很多人都忽略掉了。
我們中國比較完整地守護了一個超級文明,約翰·霍布森(英國政治思想家、經濟學家)在《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裡面也提到:
「我們需要恢復東方經濟活力,以及東方在西方崛起過程中所發揮重要作用的歷史。」
他指出,公元500年之後,東方就有重大的經濟發展,而且東方向西方也傳播了很多資源,對西方的崛起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我覺得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如何更加全面地去回溯東方經濟的活力,以及我們本土這樣一些東西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我們在中國經濟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的今天,我們的心態會比較平衡、健康、開放,我寫過一篇文章,「用40年代的路尋5000年的根」,就是用今天這種現實體驗,去重新梳理我們的歷史,我們就有可能去打破一個簡單的對儒家文明的否定。
過去中國處於自卑的時候,使得你把很多不滿都發洩在歷史的長河裡面去了,但是我覺得今天我們可以用一種非常強健、開放、謙卑的觀點,重新把我們歷史中很多優秀的東西傳承和發揮。
我們可以從內源性的文明的回溯中得到很多東西,當然,我們也從國際視野中看到了對於企業家新的要求。
5. 中國商業文明之路還很漫長
中國很多大的企業都有一個毛病——極度壓榨供應商,或者依靠自己的強勢地位去獲利。但是在國外有很多企業是真正在關注這種弱勢群體,而且實質性地幫他們找到一個可以循環的商業模式。
我覺得新的商業文明、企業的社會責任要跟環境、社會、治理關聯,要跟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關聯,要跟社會影響力投資相關聯,這其實不僅僅是一種商業文明的要求,更是全球範圍內對於一個公司合規性的要求。
我們中國人做生意、做企業,絕對是厲害的,但是我們在合規這方面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我們到哪裡都是「超低空飛行」,把人家本地的生態都破壞掉了。
我在巴塞隆納的時候,跟中國商會的一個負責人交流,發現中國太厲害了,不管你是做義大利餐、日餐,還是各種各樣的餐,只要旁邊開一個中國人的餐,肯定是有更好的成本優勢,把別人的店擠垮。
我在埃及也看到,有的中國商人為了節省成本,廠房都沒有屋頂。因為埃及的氣候特別乾旱,他們認為下雨的概率非常低,所以這個成本也省。
我們現在感覺到了國際社會對我們有很多壓力,但我覺得最大的壓力可能是中國GDP真正變成世界第一後,你要把整個商業的文明帶到哪裡去。
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國際社會過去幾十年所形成大量的商業的規範、要求是故意為難我們的,事實上,如果沿著這樣一個無所不用其極的商業擴張的路線,最後沒有人敢跟你玩兒了。
我們現在的投機主義、機會主義的東西還是非常多的。就像環境,如果沒有強勢的中央領導人的要求,可能這些年環境的情況會更加糟糕。
我不久前和佛山南海區的領導交流,他告訴我,今年是第一次沒有被上面領導批評,他4年前來的時候,這個地方所有的水體幾乎都是黑的、臭的,當地那麼多企業家賺了那麼多的錢都覺得無所謂,這就是社會成本。
所以,純粹自然主義的市場經濟,到底會對環境產生什麼影響,確實是需要我們去反思的。
我自己在研究商業文明過程中,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我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印度Infosys創始人穆爾蒂,他說,即使我們沒有錢,剛創業(1981年)時也要遵守公司治理原則。
當年印度從國外進口軟體要交納150%的稅,很多印度軟體公司把軟體包拆成軟體光碟及操作手冊,因為操作手冊不用繳稅,他們還把手冊定價在整個軟體包售價的90%,這樣就只要繳交本來150%進口關稅的10%。而Infosys決定還是賣整套軟體包,因為要遵守公司治理。
再看看一個中國房地產商的自述,他說:「我們偷過紅線,改過容積率,在空地蓋停車場再改成商業,但最近碰到一個開發商才真算開了眼界。這哥們相信捂『地』才無敵,死活不開發,等著土地升值。這樣下去政府要收回土地的,而且最近幾年越管越嚴。
他就靈機一動,找了幾個朋友謀劃,用公司名義向他們借錢,故意違約不還,這幾個朋友到法院申請凍結他的公司財產,土地就給凍結了。一個官司打了N年,『地』捂住了。」
人家是價值觀導向,他本質上還是賺錢導向。
6. 以人為本的現代化
從宏觀上來講,只有準確地總結過去的經驗,才能把握好未來的方向。
我個人認為,中國進步背後的核心價值,應該跟以人為本的現代性結合起來。
我們可以在領導人在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50周年、60周年、70周年這三個座談會中,看到中國完全承認人類共同價值。
我們現在一提到普世價值,好像就是一個很不正確的概念,但是事實上你去看領導人的講話,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這個是人類共同價值,中國也完全秉持著一個原則,就是維護人的尊嚴和權利。
「以人為本的現代性」在我們的歷史傳統文化長河裡面,也有一句話可以解釋,即「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則其理之用不一」。
我在2012年寫過一篇文章《重新想像中國》,當時我就提出來:
中國現代性的塑造和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既是與世界現代化、現代性演進相聯繫的過程,也是從自身的精神資源中展開的「內源性生長」和「主體性建構」。
而無論現代性還是主體性,都以人的解放、發展、能力的全面提高為依歸。如果只講內源性、主體性,不講跟世界現代化、現代性的連接,很容易就是孤芳自賞;如果不講內源性的生長和主體性的建構,又很容易鸚鵡學舌。
我覺得我們的信心來自於現實的中國的成就,更來自明天是否朝著更符合人類共同價值的方向演進。
中國的成就不是國家主義的勝利,而是國家激發個體發展的勝利,未來也取決於如何進一步激發。
舉個例子,1980年前後,整個中國GDP的構成中,76%是國有經濟,24%是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只有10萬戶,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而現在,中國的市場經濟主體接近1.3萬億戶,今天中國的個體工商戶有8000多萬戶、3000多萬公司,還有幾百萬的農村集體合作組織。
中國經濟今天的成就不是國家管控經濟的勝利,是釋放萬千積極性,讓億萬人民去掌握自己命運的勝利。
在我看來,這就是底線的堅持。
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把很多觀念梳理出來,還是能夠看到非常光明的未來。
新一代企業家的事業,之所以能夠超越前人,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因為有非常獨特的、文化的支撐。
比如黃崢,他不僅在技術上是一個天才,也是一個有很哲學思考的人,之所以有拼多多這樣的一個產品,是因為他希望用集約化訂單的方式為收入較低的消費者從富人那裡爭取更多權益。
又比如張一鳴,很多人可能覺得他是一個技術狂人,是一個沒有什麼社會價值思考的人。但實際上,他不僅有很獨特、強大的驅動力,同時內部的組織文化也是高度扁平化,以人為本。
四、結語
最後用一句話來結束今天跟大家的分享:我們在人生中體驗的每一次轉變,都讓我們在生活中走得更遠,那麼,我們就真正體驗到了生活想讓我們體驗的東西。
雖然今年是一個非常複雜,也是讓我們經常六神無主,有時又心力交瘁的年代,但總是有很多的力量讓我們可以看到希望,看到穿越複雜性前進的勇氣、創新和動力。
謝謝大家!
end
原標題:《秦朔:撥開迷霧,看清深層的東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