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說,如果有部影片會讓人萌生衝動去細數往事的,應該選哪部經典。特別適合在年末這一天,應景前塵如白駒過隙的情懷。
在浮華迷亂的最後一天裡,推薦《56 up》和《浮生一日》這兩部紀錄片。
一直痴迷紀錄片的原因在於鏡頭下旁觀者的態度。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我們生命中的大多數時間,都無法做到人面桃花又水波不興。無法做到控制自己不去參與,在所有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中,內心滋生的衝動。
《56 up》並不會讓我們百毒不侵,也不會阻擋我們當下的一意孤行。他是繁華無為的片刻間,高樓林立裡映出的身影,恰似我們,就是我們,剛剛好一個分身下可能會重複的人生。
這是一部由英國導演麥克-艾伯特拍攝的紀錄片,從1964-2012年,七年一拍去紀錄一群孩子的人生。2012年播出的《56 up 》是目前最後的一部。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被稱為「絕無僅有的曠世紀錄片」,完整又直白,殘忍又最美好的紀錄人生歷程。影片緣起一種英國人提出的「超階級理論」,導演試圖通過一部紀錄片呈現階級變動下的政治動機,聽起來有點嚴肅又拗口。
但是一切似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49年間,隨著片中大多數人帶著遺憾的老去,這場實驗性影片讓導演和觀眾最終都淪為了命運的沉思者。
我們先不說結論,也不要猜測結論。7歲的童言無忌裡,便依稀能看出思想和階級的烙印。之後的49年間,我們看他們小,看他們老,不要去分析每個人每個時間段的所言所行,只是靜靜旁觀。看著快樂和清夢是如何遠離一張張臉,「那些一開始稚氣,繼而不屑,然後迷茫,再後來麻木,最後是無所謂的臉。」我們不妨約定,用你最大的耐心,最大的冷漠,看完《7年》《7年又7年》《21年》《28年》《35年》《42年》《49年》《56年》這個系列再來細說這場曠日許久的人生直播。
我們無法預知,也無法用行動真實的表達悔恨。
我們無法真實的順從,也無法拼盡全力去抗拒。
我們殘忍的看他們一步步努力,一步步掙扎,一步步化為徒勞。
我們溫暖的回望自己每一步的前路,每一步步的風雲萬變,每一個也許之後疊加而成的,今天的樣子。
有人在28歲退出,在56歲回歸。有人在21歲時離開,再未出現。有人因為婚姻改變性格命運,有人因為打擊而一蹶不振。有人因為家庭中孩子的數量影響了生活品質,有人因為性格的原因將一手好牌漸漸打爛,無法翻盤。
階級固化會不會永遠是中外同軌的宿命並不是此刻最重要的議題。因為無論富人窮人,在夢和夢想面前,永遠是人人平等。
作為紀錄片的導演,這49年來恆定的觀察者,有著強人一等的自控力。那些不帶感情色彩的鏡頭,不做評判的剪輯節奏,平和、友好又疏離的紀錄這些人的一生。走過49個年頭,我們甚至無法承認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看完了這些人的大半人生,而在剛剛之前,他們還「只是個孩子」。56歲,許多事情在過去和將來都已成定局,許多「也許」可能永遠只停留在「也許」。
這一場堅如磐石的命運之旅,微小又渺小。如果不是跟夢想有關,那我一定不想用宿命這個詞來替代這種因果,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因果的話。生活大多數的哲學都來自於慣性,其實我們並非沒有在某一時刻隱隱的知道最終答案。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大概能猜到故事的答案。而驅使我們繼續看,繼續讀,繼續思考,繼續活著的動因,不過是即便有遺憾也願意為安然老去而努力的活著。活著。
七。在希伯來語中有完美的含義,而中國傳統釋義裡,有輪迴重生的含義。無論是七級浮屠還是七宗罪但願這個數字不是暗自嘲諷這段《56 up》裡的歷程。嘲笑光陰百代下的浮生若夢。
你有沒有遇到一些東西,太美了以至於無法分享?
我相信最美的一定無法分享。
怕說出來的那一刻幡然醒悟,不過如此。
怕念出來的那一瞬依然挫敗,已然逝去。
怕聽的人未必懂,說的人未必飽蘸深情。
本文大段講述《56 up》這是我希望你在看《浮生一日》(Life in a Day )前先預習的。後者是導演 Kevin Macdonald在youtube上邀請世界各地的人分享2011年7月24日發生的事情。這些萬般不同的故事,豪無聯繫,卻因為一個實驗片連在了一起。最讓人感動的是,毫無起承轉合的那些悲喜,無法預測每一秒下的風雲巨變。最特別的是片尾字幕:每個人是每個故事的主人翁。
2016這一年喜歡一段話「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殺鵪鶉的少女》
年華裡,日子久藏之後滋生的是什麼。誰又說的清。
我們錯過記錄2011年的7月24日這一平凡的一天。
那普通的再不普通的2016年12月31日,你在做什麼?
文章原創 圖片來自於網絡
新浪微博:那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