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素錦的悲劇命運分析
摘要:時下的熱播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已經迎來大結局,白淺和夜華的虐戀愛情作為吸引觀眾眼球的故事主線自不必說。但劇中有一個人,大家深惡痛疾以至於被白淺手撕時無不拍手稱快。這個人就是素錦。但筆者今天要討論的,是作為一個文學中的女性人物,她悲劇命運產生的原因、必然性以及啟示。
關鍵字:素錦,悲劇,女性主義
一、素錦的悲劇
很多人可能認為素錦的命運是罪有應得,因此當她被挖眼,被貶到弱水河守東皇鍾,被除去仙籍,甚至在凡間也悲慘一生時,都覺得有一種「過街老鼠人人該打」的快感。誠然,她的所做所為理應得到這個業果,可是,如果當所有人都樂於扮演審判者,狂熱於正義終得彰顯時,我們是否有人願意去從深層次探究一下這個悲劇的成因呢?
一個壞人,送去審判,容易得很。
但滋生壞人出現的土壤,如果依舊如此,又有多少審判需要一復一日地繼續?
我以為素錦的命運,是一個悲劇。為何?且聽我慢慢道來。
根據定義,悲劇是指描寫主角與佔優勢的力量(如命運、環境,社會)之間衝突的發展,最後達到悲慘的或災禍性的結局。
按照這個悲劇的定義,說素錦是主角,是一個正面人物,當然言過其實了。但就素錦這個人物來說,她的確是以一己之力在同佔絕對優勢的力量們發生衝突,而這個悲劇就體現在她與這一群佔絕對優勢的力量們發生衝突的成因上。
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是因為我們明知道這個結果要發生,卻改變不了這個結果。
素錦的悲劇,在於其有意識也好無意識也好、主動也好被動也好做出了選擇,然後必須要接受的這個結果。
二、悲劇的成因
2.1 獨特的童年經歷
素錦自幼父母雙亡。根據劇情表述,素錦一族本是天族。雖然屬於庶出貴族,但畢竟也還是貴族。我們無法得知素錦在父母雙亡之前的生活狀態,但僅憑青丘白淺與白鳳九作為各自輩分裡的唯一女性的任性與霸道來看,素錦大概也是如此。
倘若素錦的爹娘沒有戰死,那麼她本應該是一個古靈精怪的小女孩,很有可能也像白鳳九一樣可愛,或者像白淺一樣有一點霸氣。總之,她不會變成一個如此瘋狂的女人。
當然,我們這些都是設想。素錦父母戰死後,便失去了親人。
我們周圍也許會有這樣的朋友,他們從小家庭富足,衣食無憂,甚至生活條件優於同齡人許多。然後突然遭遇某種變故之後,生活質量急劇下降。可能你尚且能接受粗茶淡飯,但從小形成的多少會存在的驕橫刁蠻病一定會時不時地就發作起來。這種落差產生的心裡失衡,是難以控制的。這種心裡與現實的矛盾會迅速在成長中投射到孩子的內心,像一股激流不斷碰撞她的自我認知。
所以,素錦骨子裡還是嚮往以前那種錦衣玉食、自我就是中心的存在感。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嚮往而已。
2.2 獨特的成長環境
素錦自父母死後,便被接到了九重天,過上了天族的生活。不知道讀者您可曾想起另一個人?那一個人,也是一個女孩,這個女孩也是從小喪母,很小的時候便要寄生在舅舅家。是的,這個人就是林黛玉。林黛玉天生多疑,天生一副可憐樣,天生一副什麼都害怕的樣子。於是你儘管喜歡林黛玉,覺得她跟賈寶玉才應該是一對,但你還是能真真實實地感受到她生活地十分小心翼翼。畢竟,她是寄人籬下。
我們的素錦又何嘗不是如此。自小的時候,便在樂胥娘娘身邊成長。從輩分上來說,應該也像是舅媽了。雖然素錦父母戰死有功,可是誰又會記得那麼長久?即便記得十分長久,但生活的細節上,又怎會因為這漸行漸遠的戰功而一直對你百般呵護,仿佛天生就虧欠你什麼似的?是啊,樂胥什麼也不欠素錦的,沒人欠素錦的。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同樣寄人籬下的素錦,從小到大是在什麼生存環境下長大的。
生病了,跟誰去撒嬌耍賴?
想媽媽了,喊誰一句娘親?
想家了了,可是哪裡才是家?
所有的這些都共同導致了一個心理問題:極其缺乏安全感。
2.3 獨特的心理需求
素錦極度缺乏安全感,所以你們猜怎麼著?是的,在從小玩到大的夜華身上,素錦找到了快樂。孩子就是孩子,對待彼此都是真心的。鬧彆扭了就是鬧彆扭了,轉天不生氣了那就不生氣了,還會一起繼續玩。
所以,在別人眼皮底下努力活著的素錦,怎能不對夜華有異乎尋常的依賴?
這種依賴,使素錦覺得有很大很大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是天君不曾給她的,是樂胥娘娘不曾給她的,也是自己表面的榮華富貴或身份地位所不能生成的。
於是,素錦產生了獨特的心理需求。這種需求就是:我想要個肩膀,冷了給我暖暖,累了給我靠靠,我煩了聽我嘮叨嘮叨,我想哭了你就陪著我。這些情感需求,哪個女人敢說自己不需要?小時的夜華恰恰滿足了素錦全部的期待。
但還有更深層次的。素錦其實十分想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久而久之,素錦便希望有一個屬於自己和夜華兩個人的家。甚至,夜華都可以娶別人做老婆。再甚至,自己都可以甘願做側妃,只要有一個自己的家就行。有了家,就像有了根的小草。只要夠努力,根扎地深一些,總會有變成大樹的可能的。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幻想。
2.4 獨特的自我救贖
素錦潛意識裡是有改變自身命運的想法的。
現在的女權主義人事可能會說,要想改變還不容易,你要依靠自己。拜託對於男人的依賴,你要有自己的事業,要有自己的經濟地位,要有自己的世界觀。女人,你要記著,你不是男人的附庸,你也不是一件商品,你就是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你是獨立的,你是自由的。
這些大道理,素錦怎麼會懂?
素錦生來錦衣玉食,所以她骨子裡缺乏勞動者的吃苦耐勞精神。
素錦生長在九重天,所以她還想起碼在生活上過的優越一些。而優越的生活,也許只有九重天有。
素錦活在男權社會,天君,帝君,夫君,叔伯,各路上神。請問哪一個不是男的?要想在男權社會裡混出自己的地位,需要多大的進步思想。看客們也許要說,你看那白淺,不是一個表率嗎?但請記住,那白淺跟素錦比,是一種耍流氓的行為。這四海八荒的神仙中,不也就一個白淺嗎?而要說白淺的地位是自己奮鬥來的?別騙人了,誰替白淺挨雷劈才成了上神的?是誰生來就有那麼大的名頭的?論真才學識,按今天的話說,白淺不過是韓國崔順實的姑娘罷了!不過是劉強東的所謂的極有投資天賦的女人章天澤罷了!不過是王健林親生的十分有才且能幹的王思聰罷了!
所以,素錦就想出了一條自我救贖的辦法—— 拼死也要嫁給夜華。
如果說平日裡的素錦每天都是混日子,沒有什麼值得人點評的舉動的話,那麼她在嫁給夜華這條道路上還是頗有很大動作的。
她時刻注意打扮自己一直美美的,面對夜華的冷漠也一直隱忍表現出一副好脾氣,用自己學藝不精的法術勉強實施著自己個小計劃,等等等等。
總之,嫁給夜華是她所知道的找回自我、確保安全、餘生安逸幸福的唯一出路。而在這條道路的實現上,她目標明確,從未動搖。
我其實倒不覺得素錦真的十分愛著夜華,如果有很可能也是童年玩伴的相知、熟悉與依賴。嫁給夜華,其實更像是素錦的唯一走出自身困境的辦法,這種口口聲聲地說著的喜歡與愛,仿佛夾雜了太多改變自身的希冀。如果真要說這種感情是愛,那麼也是一種錯愛。
事實證明,這種根植於錯誤自贖的辦法,終究行不通,因而才產生了不可避免的悲劇。
於是,我們才能看到素錦可惡嘴臉的一幕又一幕:誣陷元貞、陷害素素、下迷情藥。
素錦成年以後的日子,每時每秒都充斥了陰謀、誣陷與狡辯。
但我們自始至終都可以看到一個性格統一的素錦:想出各種手段,嫁給夜華!
這個初衷自始至終都沒有變過。
但每一次可惡的背後,我仿佛都能看到一個黯然傷神的女子,這個女子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偏執,越來越瘋狂。
是的,你們是不是也仿佛看到一個遭遇婚姻不幸的女人常表現出來的模樣?
素錦是一個孤兒,她無非想要一個安穩的家。
素錦是一個女人,她無非是想要一個愛她的男人。
素錦要的這些,或者是現代的女人要的這些本身沒有錯。可素錦錯就錯在把自身的命運與嫁給夜華這個男人綁定在了一起,這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一個女性從骨子裡認為只有男性才能改變自身命運的意識局限所導致的。當然,素錦還錯在不能面對現實,無法擺脫童年富足幸福生活的印象,接受不了次一檔的生活標準。
於是,我們仿佛看到這樣一個現代的女性:她自身能力或修養不足,卻想過上優質生活,於是嫁入豪門就變成了最佳夢想實現手段。於是上大學、兼職、交際等等各種活動都是為了尋找這個獵物。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說素錦想要通過嫁給夜華作為唯一手段來改變自身是一個悲劇的選擇,那麼是誰讓一個流浪的小女孩一點一點堅定地做出這個悲劇的選擇呢?是周圍人的冷漠,還是素錦自身的小自私小貪婪?
這怎麼能說不是一個悲劇?
2.5 悲劇加速器
每一個十分能作的女人背後,一定都有一個心狠手辣的男人。
而夜華就是這個心狠手辣的男人。
當一個女人把所有都交給你的時候,你連看都不看一眼。甚至還多次反覆踐踏著這顆愛你的心。比如:夜華飛升上神時,滿身是傷。那時候的素錦難過心疼的要命。我覺得此時的素錦是真愛著夜華的。夜華無數次表明自己根本沒有側妃,一個娶了過門的妻子,竟這樣無名無分。
所以,夜華越冷漠,素錦才會越狠毒,才會作的越歡。
我想,倘若夜華能夠十分偶爾地給素錦點溫暖,或者一年之中有一天,有一次能抱抱素錦說點動情的話,素錦的性格也不至於變得如此惡毒。
所以,素錦的悲劇固然有自己的不爭氣,但又怎能與夜華、甚至與天君脫了干係?
三、悲劇的啟示
素錦如果有今天我們旁觀者的這些大智慧,那麼她完全可以擺脫自己的這個不幸遭遇。但她是素錦,這就是她的命,這就是悲劇。
我前文說過,悲劇之所以是悲劇,是因為我們明知道這個結果要發生,卻改變不了這個結果。
素錦擺脫不了,我們今天的現代女性處於素錦的位置,恐怕也會變成素錦。正因為如此,我才說素錦的故事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悲劇。
那麼,本章節要講的啟示指的是什麼呢?
那就是女權主義者奉若信條的「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把著這個紅線不能破,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愛男人、但不把自身命運交給男人、與男人作為兩個獨立的個體相互依靠相互支持,這才是現代女性應該有的愛情觀。
結語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這部哲學著作中說,人這個此在不是凝固化的,現成所與的存在者,而是一個未定型的,始終面向可能性且時刻謀劃自身的在者。
這句話說得很費解。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解釋就是說人無時無刻不期待改變自身,用夢想中的影子或夢想中的形象去指導自己的所作所為。人不是靜止的,而是永遠是處於運動中的,受到未來可能性引導的一種特殊存在。
再說的通俗點,就是你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都決定了你現在的所做所為。你有時覺得,算了,這樣挺好的。可過不了多久,你一定會自己否定自己,覺得如果這樣或那樣,才會更好。你時時刻刻擁有對自己各種美好的設想,於是這些設想有的成為了你的前進動力,有的成為了你的惡念來源。
這就是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是向前的,是開放的,是充滿變數的,是沒有對錯的,是本質上就這樣的。
但人的實現手段卻是可控的。
想好自己要什麼,怎麼要,你才能避免悲劇。
如果想不好這些,誰說下一個素錦不是你?
在剽竊橫行的年代,我致力於原創
原創書寫,跟你分享我的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