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無疑是央視最具代表性的節目之一,自1978年開播以來,得到市場和觀眾的一致肯定,所以直到今日,陪伴幾代人成長的《新聞聯播》依然準時和觀眾見面。
只是不變的是節目內容的輸出,變化的是輸出內容的那些人,在潘濤正式登上央視完成《新聞聯播》主持工作後,這檔節目的話筒已經在幾任主持人手中傳遞。
作為《新聞聯播》的新人主持,潘濤在登上這檔節目的同時自然要接受觀眾的點評與議論,觀眾同樣好奇這個新面孔在主持《新聞聯播》之前擔任什麼工作呢?
正式成為《新聞聯播》主持人之前,潘濤是《晚間新聞》的節目主持人。
儘管同樣是主持新聞類節目,但兩檔節目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新聞聯播》在黃金檔播出,《晚間新聞》則是晚間10點鐘,不同的播出時間讓兩檔節目的收視率有著明顯區別,而這種區別給主持人帶來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在觀眾心目中的知名度。
這也是潘濤在進入央視4年之後,仍然被部分觀眾認為是新面孔的根本原因。
在潘濤首次亮相的《新聞聯播》主持臺上,出現在他旁邊的主持人是海霞。
海霞於2007年正式開始《新聞聯播》的主持工作,由她來搭檔新人完成節目的主持自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潘濤的緊張感,也能讓觀眾在收聽新聞的時候依然保留一些親切感。
如果《新聞聯播》主持臺上突然出現兩位新面孔,恐怕觀眾也會有些不適應。
了解過潘濤過往的主持經歷之後,相信觀眾更加關注這位新面孔在央視王牌節目《新聞聯播》上的表現如何,畢竟能夠登上該節目,已經證明央視對其的認可,而觀眾能否認可這位主持人,還需要結合他的主持表現進行判斷。
多年的主持經歷讓潘濤在整體表現上突出「專業」兩個字,這也是成熟主持人和年輕主持人的最大區別。
潘濤主持表現穩定,一字一句都是典型的「播音腔」,對於觀眾而言,儘管對聲音的感受是陌生,但並不會排斥這樣的聲音來為自己播報新聞。
對於觀眾而言,感受主持人能力的條件除了聲音還有「顏值」。
這裡的「顏值」自然不是指的如明星一般出眾的長相,指的是是否符合觀眾心目中的「播音臉」。
新聞節目不同於文藝類節目,節目性質的緣故要求主持人必須要從長相上就讓觀眾產生信任感,顯然「國字臉」長相更加適合新聞節目的主持工作。
1971年出生的潘濤在長相上符合觀眾對於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認知,所以當觀眾逐漸熟悉這張全新的「央視臉」之後,他在《新聞聯播》的主持工作也能夠穩定下去。
當然就首秀而言,潘濤的表現還是有些許不足:過於緊張的發音、抑揚頓挫的重音,都會讓觀眾感覺有些不自然,不過相信這位有經驗的主持人能夠很快適應《新聞聯播》的主持氛圍並且解決自身不足之處。
在潘濤之後,未來《新聞聯播》的主持臺上還將出現更多新鮮的面孔,而這檔節目所帶來觀眾的回憶也將會一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