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十而已》超前點播的釋出,很多人已經提早知道大結局。
而鍾曉芹復婚,王漫妮出國留學,顧佳賣房還債的大致結局,也讓大家直呼:「如果是這樣的結局就不看了!」
三言兩語的概括,其實不足以將這部劇的價值完全否定,如果要說哪裡不對,可能是本身電視劇的劇名不對,不應該《三十而已》,應該叫《三十了還得過下去》。
戲劇需要製造衝突,鍾曉芹離婚,滬飄王漫妮回家,顧佳老公出軌,這樣的衝突似乎切中了大多數女性的焦慮,但在劇情上,它確實做了不一樣的演繹。
觀眾應該學會摒棄絕對正確,《三十而已》這部劇,顧佳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出彩,就是她本身的「強者」光環,這種強,是家與事業的淡定從容,是追逐名利與束身自愛的張弛有度,這樣的角色理應吸引眼球,「慕強」心態所致。
假若將《三十而已》與《歡樂頌》做一比較,鍾曉芹與可可愛愛,沒有腦袋的邱瑩瑩是一種類型,而鍾曉芹的三十之難在於,兩口之家的三年之癢。
電視劇從細節上表現了陳嶼對鍾曉芹的關心與照顧,但這個細節卻沒有被觀眾捕捉到,或者說沒有被社交媒體抓住展開討論,造成了大家對於陳嶼印象的整體負面,不管是後來鍾曉芹被冤枉,陳嶼默默做事為其復出等。
而這種不被看到,其實並非觀眾的鍋,從角色上,陳嶼本身就是割裂的,這種割裂看似是劇情的矛盾點設置問題,其實還是角色本身站不住腳的原因。
兩個人通過相親之後結婚,鍾曉芹看中的是陳嶼的「才」和「老實」,陳嶼看中的是鍾曉芹的上海戶口,這是一個市場比較之後的買賣結果,即使最後做了很多鋪陳,想要將他們往為愛復婚上引導,但大家都有了觀感不適。
相親,結婚,這樣的人生道路在當下年輕人群體中,越來越多見,這種多見卻是一種「逆流」,「我們那個時候,如果說要相親,感覺都是一件丟人的事」,這是生於X世代的社會學家項飈和許知遠對當下相親的評價。
近幾年,相親一詞已經擺脫以往的婚姻市場的刻板印象,變得更為中性和正面,一方面是大基數的事實引導,另一方面,也展現了當下年輕人的真實狀態,很多人是被推著走的。
從這個方面講,《三十而已》也是有生產金句的意圖在裡面的,王漫妮與理髮店的老人的對話,既是對這種「隨大流」現象的揭露。
而王漫妮這個角色,在所有的角色分析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王漫妮那樣貧窮而貌美的女孩,終究做不了人間富貴花》中的定語:「野心與平庸,欲望與清高,在她身上不斷糾纏,沒有出路」。
這句確是王漫妮的「人物畫像」,作者當時看到的劇情,是王漫妮離職,而之後,王漫妮又隨著回家,相親等等推進,又重新回到上海,和前男友分坐兩端,王漫妮說:「從前我太虛偽了,想要的那麼多,還不敢承認」,與上文的人物分析不謀而合。到此這部劇的寫實意味更重了。
編劇是有野心的,想要將一個寫實內核套上焦慮的包裝外核,也確實得到了不錯的效果,但他們沒想到的是,電視劇和熱搜之間的差距,電視劇的連續性,在熱搜上變成一個個片段,這些片段充斥著焦慮,卻幾乎沒有展現出寫實。
人一旦出了社會,芸芸眾生,就是掙扎,事業,或者只能稱為工作、戀愛、婚姻,這些議題一個個砸向你的時候,毫無抵抗和應對之力,這是最大的寫實。
而在電視劇裡,顧佳、鍾曉芹和王漫妮到此落幕的三十歲,其實也只是人生中一段不大不小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