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日《中國夢想秀》收官節目中,一位素人追夢人的故事引發社會各屆廣泛關注,不但獲得人民網高度點讚,微博熱搜也長時間霸榜,佔據第四位置。身高僅158cm的北大女籃隊長朱政敏曾帶領球隊獲得過CUBA冠軍,但她腿部遭受兩次韌帶斷裂。她說:「籃球是我一輩子的夢。受傷打倒我一次,我站起來了,它打倒我第二次,我依舊能站起來,因為我的夢還在!為衝擊職業籃球做出一些努力。」終於在歷經近半年的特訓後,她重返賽場圓夢成功!網友稱:這就不就是現實版的宮城良田嗎?
勵志追夢的故事比比皆是。北京時間5月14日10:41,69歲的「無腿勇士」夏伯渝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世界登頂珠峰中年齡最大的殘障人士。「我終於站在了我夢想了43年的頂峰」,4次挑戰,4次失敗,這位老人在世界之巔成功圓夢。
5月14日,這條新聞成為眾多網友爭相點讚的熱點。一部分網友甚至記得,早在2015年第九季《中國夢想秀》,夏伯渝就曾以「追夢人」身份亮相舞臺。當時,一句「有生之年再一次挑戰珠峰」的誓言,收穫了無數的掌聲和敬意,也一度引來爭議和擔憂:太難了!不可能!算了吧!
聽聞夏伯渝夢想成真的時候,許多看客內心的震撼應該是成倍的——這樣一位身殘志堅的老人,不止是在鏡頭面前亮出不可思議的誓言,更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不懈攀登著自己的人生,「我知道,只有你克服困難,你才能有新的作為,所以我一直都沒有放棄過。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如果不去克服它,人就永遠沒有進步。」
有一句非常經典的發問:明明知道努力就可以進步,為什麼還是不努力?換一個角度來說:看過那麼多「夢想秀」,為何還是過不好自己這一生?「雞湯」很美味,「雞血」也帶勁,可是它們留給絕大多數人的刺激都是三分鐘熱度。自身「造血」功能缺失,才是追夢路上最大的敵人。
在「助夢」了九季之後,浙江衛視品牌綜藝《中國夢想秀》以全新思路切入「圓夢」主題:用180天的時間,真實記錄每一位逐夢人從宣誓到實踐、從願景到結果的全過程。節目將「助夢」化為「逐夢」,通過見證不可能化為可能的奇蹟之旅,鼓勵更多人成為腳踏實地的夢想實踐家。
收官之際,當我們回首這一整季的驚喜、感動與淚水,更能體悟節目的良苦用心。大多數人,都沉迷於立等可取的「即刻滿足」,可夢想的實現,往往是一場需要忍耐、自控和持久的艱苦跋涉。《中國夢想秀》第十季用大量豐富而鮮活的平凡範本,令觀眾無數次震撼於180天的「時光魔法」,於是清晰可見——但凡稍稍學會享受「延遲滿足」,身心沉浸於時間的淬鍊之中,你的人生該有多大的改變。
一場極具創新的「一萬小時定律」濃縮實驗
很多人大概聽說過一部跨度為50年的經典紀錄片《七歲》。英國導演Michael Apted追拍14個七歲孩子的成長,每隔七年就重訪跟拍一次。無論何種出身,那些少男少女都曾意氣風發,相信未來是聖誕老人的禮物,充滿了美麗和驚喜,但伴隨時光的流逝,他們的人生分層加劇,「看到他們小,看著他們老,看他們努力奮鬥,看他們徒勞掙扎。他們是他們,但他們也可能是你、是我。」
這部片子,最令人震撼的不是階層固化的現實衝擊,而是命運的洪流之中,還是有「漏網之魚」,依舊有人憑藉努力打破了天花板,掌控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十季《中國夢想秀》會讓筆者每每想起《七歲》這部作品。同樣是用鏡頭去做一場具有時間跨度的社會研究,同樣讓觀眾得以用「上帝之眼」來重新審視人生,同比之下,《中國夢想秀》採用了更濃縮的形態、更高燃的手法、更直觀的切口。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一萬小時,意味著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五年的堅持,對很多人來說太難實現了——為了舒緩這份煎熬感,《中國夢想秀》第十季將挑戰周期設定為180天。六個月,半年,不過是漫漫人生中一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歷程,但舞臺上這些樸素的生命,卻讓我們親眼見證了短短180天,會讓時光釋放出何等驚豔的「魔法」。
120分貝飛機起飛的聲音都聽不到,「小海豚聽障兒童合唱團」的孩子們在180天後,卻用一首阿卡貝拉,驚豔了無數觀眾的耳朵!他們天真又自信,「只要喜歡,就不難!」
口吃如何演講?起早貪黑的練習,去專業機構訓練,到公共場合說話……最終,潘正愛用一場完美的演講說服了觀眾也戰勝了自己:「I can make a difference in this world!」
為了讓媽媽相信她也可以和常人一樣一個人很好的生活。180天裡,無臂女孩楊莉學習一個人開水瓶喝水,一個人洗頭,一個人穿上褲子……她堅信,她也可以很好的生活,讓媽媽不再擔心。
生完一對雙胞胎寶貝的李菲娜,快速改變臃腫體態恢復「腹肌女神」的神採,因為剖腹產前三個月不能劇烈運動,留給她的時間遠不足半年,她卻說:「夢想如果沒有難度,就沒意思了!」
生活,就是他們的一場大秀。無關年齡、不懼難度,這些追夢人用汗水和毅力雕琢自我,向著更美好的生活、更豐富的可能、更遼闊的人生不斷發起衝刺!《中國夢想秀》第十季用鏡頭真實記錄著每個普通人生的以夢為馬。他們平凡卻不甘於平庸、渺小而無半點弱小,他們享受著與困難搏擊的快感,用浸透著汗水甚至是淚水的夢想成全,詮釋生命存在的意義。
他們來了,他們付出了,他們成功了。節目就像是「一萬小時定律」的縮影,讓觀眾一次又一次被「宣誓」和「檢驗」的時空比照所震撼和鼓舞——更讓我們不禁想像,如果這樣的耕耘是一年呢?十年呢?一生呢?
他們可以,你為什麼做不到
都說行百裡者半九十,許多人其實早早倒在了起跑線上。害怕絕望會代替希望,所以不敢做夢;擔心失敗會擊垮成功,所以不敢出發。人的極限究竟在哪裡,只有挑戰過的人才知道。
《中國夢想秀》的舞臺上,從來不缺勇敢的追夢人。那些怒放的生命,似夏花般燦爛綻放,哪怕遭遇了命運的不公,他們也依然用勇氣和熱血,以及持續的努力、強大的意志,牢牢掌握自己人生的航向。
一場車禍帶來高位截肢,沈達成憑藉兩隻手、一個滑板撐起了獨特的街舞。別人用腿能做到的事,他用手也能舞出自信的「步伐」,讓全世界為他歡呼!
108公裡戈壁穿越、黃山越野挑戰賽……「獨腳潘」規用單腳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並在這次向林海雪原發起進擊:「失去肢體確實是件挺可惜的事情,但現在的我比截肢之前更健康、更強壯!」
72歲的「輪滑奶奶」吳秀英、飛上天參加滑翔傘趣味比賽捧得獎盃的李佳昕奶奶、成功挑戰13個人在一條杆展現「孔雀開屏」的老頑童體操隊、平均年齡超過85歲橫掃世界田徑賽場的「爺爺跑男團」……都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但是這群不服老、不服輸的老人卻用行動告訴我們——縱然青春不再,也無法剝奪他們追求的權利。他們的夢想,也可以是星辰和大海。
這些倔強不屈的身影,是《中國夢想秀》帶給我們的驚嘆號。節目沒有悲情的訴說和苦情的淚水,而是用樂觀、積極和向上的整體風貌,展示一個個撞擊心靈的夢想,一次次給予我們勇敢的力量。
這一季繼續前來公益「助夢」的黃奕,主動分享起在2014年參與第八季節目後的深刻觸動。那次,黃奕以首批「公益使者」的身份,在甘肅會寧見到了失去雙腿的留守兒童樂樂。她之前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慘的那個人,沒有一個女演員有她那樣慘痛的遭遇,「那段日子很灰暗,對未來沒有任何希望,遇到樂樂之後才知道人生才有更慘的事情。他沒有雙腿,媽媽離開了,爸爸有精神疾病,我就很想幫助他。問題是他一直在對我笑,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我就想他是怎麼做到的,我為什麼這麼脆弱?」樂樂的出現,讓黃奕最終從喘不過氣的生活裡振作了起來,並且決定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更多的人。
前行的路上,我們往往不是被別人擊垮的,而是被自己拖垮的。埋怨命運、抱怨環境、指責他人,也輕看自己,沒有力量作為「內核驅動」的夢想,不過是美麗的肥皂泡。看似美好,卻一碰就破
節目片頭的吶喊,一次次響徹耳膜:「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如果再不改變,可能這輩子都沒有機會了!」
生活是無法超越的劇本,學會「延遲滿足」的能力
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棉花糖」實驗。實驗表明:願意多等待一會兒拿到兩塊棉花糖的孩子,比不願等待希望立即拿到一塊棉花糖擁有更好的自控力,他們的學習成績和未來表現整體更為出色。所謂「延遲滿足」,指的正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這一季的《中國夢想秀》中,觀眾看到的不只是屬於180天的全力以赴,更是他們持之以恆的堅毅和不屈:因為小時候發高燒而失去了聽力,蕾歐娜用了整整八年的時間才學會人生的第一句話;四年如一日,「擦地哥」孟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到了「籃球館競賽部FOP清潔員」中最好的那一位;劉小平這位平凡的保安,在過去12年裡連續衝擊研究生考試,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
優秀是一種慣性,會要求自己隨時隨地必須做到做好;懈怠也是一種習慣,會習慣永遠在放任中低位徘徊。始終開啟自己的「小馬達」,才能撲騰出最美妙的浪花。
並不是每一個夢想都能開花結果,有些夢想也許終其一生都難以圓滿——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就算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空想永遠不會成真。始終如一的堅守和奮進,才是《中國夢想秀》這一季告訴我們的核心要義。
節目終會收官,但是生活還要繼續。在我們漫長的追逐夢想的路上,就算咬緊牙關180天,距離「一萬小時」也相去甚遠。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無腿勇士」夏伯渝,為了這次夢想成真,他為之堅持了43年,每天早上5點開始力量訓練、1500個負重10公斤的沙袋下蹲、100個引體向上、360個伏地挺身、240個仰臥起坐……哪怕在換上淋巴癌後,他也沒有中止訓練。
與其仰望別人的輝煌,不如點亮自己的心燈。夢想應該是一束光,照亮你整段人生旅途,支撐著你度過每一段煎熬和枯燥的時光。千萬不要苛求於眼前的滿足和可期的獎勵,一定要相信:延遲的滿足,會來得更猛烈、更驚喜、更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