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微博、知乎熱搜榜上的明星八卦開始多了起來。前天是某流量前男友的公司要散夥了,今兒又是誰誰誰寫小作文了、哪個姐姐又一字馬了……
一邊在心裡感嘆現在真的已經是娛樂至死的時代了,一邊還是誠實地戳開了熱搜——所以,明知道這些娛樂八卦&34;,但為什麼就是控制不住地要去關注呢?
下面是進化社會心理學家麥克安德魯(Frank T. McAndrew)教授給出的回答。
在一周七天每天24小時的八卦星聞包圍中,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34;的怪圈正在快速膨脹,從雞毛蒜皮到婚變出軌,每天的頭條裡除了那幾個好像包月VIP一樣的熟人常客之外,還總會出現一兩個新面孔。不少小夥伴都是一邊發著&34;的表情包,一邊悄悄追蹤後續報導。
對明星私生活的報導之所以甚囂塵上,大概還是因為大眾有日常八卦的需求吧。
雖然許多社會評論家都捶胸頓足地悲嘆這是世風日下、集體無意識的衰落,但實際上這樣的現象只是21世紀的信息媒體與石器時代的殘留習性碰撞的必然結果。
當你剝去層層表皮,會發現我們對流行文化如此著迷的背後藏著對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情的強烈興趣;這種對他人生活的關注心理是史前時代我們的祖先在努力求生的過程中,為了能更好地與他人友好合作而進化形成的八卦傾向。
因此,也就是說,八卦的基因存在於每一個人類個體身上。
但對明星的獵奇與執著和人類的進化歷程又有什麼關係呢?你也許會有此疑問。
事實上,如果我們退回去想想在史前社會要怎麼做才能在人際交往上獲得成功,那麼這個問題也許就不難回答了。就科學家們目前所知道的而言,我們那生活在石器時代的祖先們通常以小族群的形式聚居,長期緊密地生活在一起,很少會遇見不認識的陌生人,即便有,也可能只是暫時停留的路人。
為了能成功抵禦異族的進犯,我們的祖先必須和族群內的成員團結合作,但與此同時,當涉及到有限的資源分配時,他們也必須要能識別出族群內可能成為自己主要競爭對手的成員。在這樣生存條件下,我們的祖先長期面臨著各種適應性問題,比如說需要記住誰是可靠、值得信任的,而誰又是騙子滑頭;需要知道誰是可以共度一生、繁育後代的良人;還需要弄明白如何成功地經營各種人際關係,如何與朋友、盟友,以及家人友好相處。
要在那樣的環境中取得生存優勢,個體必須具備一定的社交智慧,包括預測他人行為以及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因此,對其他人的私生活的密切關注無疑將是大有幫助的;這種強烈的好奇心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之一。簡單來說,那些熱切關心他人生活的人總體上比對他人毫不關注的人獲得的生存機會更大,也正是這些愛管閒事的人得以將自己的基因代代相傳,直到今天。
好吧,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會如此關注那些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佔有一定分量的人,例如同事、同學、朋友,和親戚。但顯而易見的,一般情況下,選秀節目裡的選手、網紅、影視明星,又或者是各種公眾人物是不會和我們的社會生活有任何交集的,而我們卻依然對於他們的生活八卦喜聞樂見——這又該如何理解呢?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社會名人是最近千年來才出現的文化現象,而在祖先們的世界裡,無論是誰,只要我們知道關於他或她的個人生活的私密細節,從定義上來說,這個人對我們來說就是社會網絡中的重要一員。
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的人類學家傑羅姆・巴爾科指出,進化機制並沒有考慮到有一天我們將處於娛樂產業的狂轟亂炸中——即使我們在理智上知道名人、流量們並不會對自己的現實生活產生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影響,浸泡在現代媒體批量生產的關於明星們的各種圖文影像裡,我們那無差別的八卦基因依然會被這些小道消息激活。
換句話說,我們會像關注族群內成員的生活動態一樣關注屏幕上密集出現的明星們的私生活。畢竟,這是一個如此頻繁出現在眼前、而且我們還巨細無靡地知道其工作、生活動態的人——TA應該是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人吧——潛意識會如此暗示我們。尤其那些頻繁在屏幕裡露臉的演員、明星、主持、主播,我們對他們可能比對自己的鄰居還要熟悉。
進入現代世界,這些家喻戶曉的名人們可能還具有另一種重要的社會功能。
在一個高速流動的工業社會,他們可能是我們和新同事、新鄰居唯一的&34;。在不知道與對方說些什麼時,他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雙方可以共同參與的一個話題。而且他們能夠通過促進這種日常互動來幫助人們更快地適應新環境。
因此,及時了解名人、明星們的生活動向可以讓我們在與陌生人的社交互動中更加遊刃有餘。切換到網絡中的虛擬世界時,這些八卦消息甚至還能讓我們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一項發表於2007年的研究報告表明,就像遠古時候的新生代從自己部落的模範人物身上學習生存策略一樣,年輕人會從對偶像與流行文化的追逐中學習他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青少年,會更傾向於模仿明星流量們如何穿衣打扮、交友拍拖,以及如何通過融入流行文化來取得人際成功。
八卦現象比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更複雜,甚至可以說是一項相當必要的社交禮儀。當把八卦這一問題放在檯面上來討論時,人們更多地是想設法壓制它的發生頻率,以避免八卦在工作生活和其他社會網絡中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然而,這種打壓傾向忽視了八卦其實是刻在我們基因裡的一部分,也是促進各方社群正常運轉的潤滑劑。
也許,八卦更像是一項社交技巧而非某種道德缺陷,因為畢竟只有當我們的八卦方式越過底線時,才會產生真正意義上的麻煩。
簡而言之,我相信我們將繼續對泛濫於媒體平臺上的娛樂花邊不屑一顧,理智地忽略這些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毫無相干的無聊消遣。但是,萬一要是哪天你發現自己對關於某個名人的花邊故事產生了一點點興趣,也別一味地鄙視自己:畢竟,八卦是寫進了基因裡的人類天性。
參考文獻:
1. 麥克凱,範寧,裡維,斯基恩.(2016). 人際關係心理學:學會相處之道 (陳幼堂,陳書瑤譯).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 McAndrew, F, T.(2015, Mar 16). Why Caring About Celebrities Can Be Good for You. Psychology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