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到來,使影視業受到了無比重創——
橫店劇組被叫停拍攝後,雖然現在已逐步復工,但又涉及隔離觀察期、演員拍戲時無法戴口罩等問題,每一天都是巨大損失;
電影紛紛撤檔,什麼時候觀眾們能再走進電影院?還是一個未知數;
綜藝要麼停止錄製,要麼就是播出檔期悉數打亂;
......
但也刺激了影視業在面對特殊時期,想出了特殊手段:
一方面是,諸如雲選拔、雲音樂節、雲綜藝等「雲」形式的探索;另一方面則是趕不上「雲」潮流的電視劇,原來抻著脖子等排期、等上星的庫存劇,終於有了見天日的可能。
2月1日,中國影視製片公眾號發布了《關於新冠疫情期間停止影視劇拍攝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影視製片公司、影視劇組及影視演員暫停拍攝。
根據CSM全國網的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衛視的總收視率同比去年增長了18.1%,人均日收視時間增長了30分鐘,7天累計觀眾規模達到了10.32億。
這個數據,意味著這期間看電視劇的觀眾,佔到了全國總電視人口的80.6%,觀影需求的上升,偏偏撞上了劇組停擺。
很多人擔心是不是要鬧劇荒?從目前來看,基本不可能。為了保證有劇可上,各個衛視或平臺都開始了調整:
一方面近20家省級衛視、行業協會,以及近30家國有、民營製作機構已捐贈3批次、近1000小時的優秀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少兒節目播出版權。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向湖北、武漢電視臺捐獻了《大江大河》《急診科醫生》《破冰行動》等多部熱劇。
優酷、愛奇藝、騰訊等視頻平臺也開始限時免費播放電影、電視劇,諸如愛奇藝的《芳華》《龍貓》,騰訊視頻《都挺好》《小歡喜》等。
另一方面,各大衛視、平臺也紛紛開始清庫存,將積壓許久的庫存劇陸續放出。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秘書長李剛就在採訪時表示,「即便接下來影視劇的產量減少,但好在還有很多庫存劇,這次會給它們帶來新一輪的播出機會。」
比如2月15日,由張庭、景崗山主演,吳磊出演的《說好不流淚》在黑龍江衛視開播了,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
現在的三石弟弟已經是玉樹臨風的少年,但是拍這部劇時的他,卻還是活脫脫一隻小奶包↓
《說好不流淚》在2012年已經出品,但2013年首播後反饋並不好,所以積壓近8年,如今借著在家抗疫的勢頭才得以再見天日。
以及,最近在山東衛視播放的《雲飛絲路天》,也是2011年就殺青了。
除外,目前許多我們在追的熱播劇,其實都是積壓了一段時間。
比如集合黃子韜和易烊千璽的《熱血同行》,早在2018年就已經殺青。
同樣,二字弟弟王源和歐陽娜娜主演的《大主宰》,也是殺青於2018年。
接下來,還會有拍攝於2011年的《景德鎮》、拍攝於2014年的抗戰劇《勢頭的追蹤》將在網絡平臺上線。其他關於各大衛視或平臺在播或待播的庫存劇,小妹做了不完全統計:
▴據8號風曝不完全統計。
除外,還有許多尚未傳出定檔消息的影視劇,仍然堆積在影業公司。
▴據8號風曝不完全統計。
有許多劇熱度頗高,自開拍至今一直都廣受關注。
其中,神仙姐姐劉亦菲和井柏然出演的《南煙齋筆錄》,韓國歐巴吳世勳主演的《親愛的阿基米德》,集結了肖戰、李沁等男神女神的《狼殿下》,以及陸大人穿上現代裝出演的《秋蟬》……往往都出現在最為期待的清單中。
然而這些電視劇,短的或積壓一兩年,長的甚至有八九年。 就曾有吃瓜群眾哀嚎:「我都從高中等到現在,大學快畢業了。」
但是庫存劇之所以被積壓,也並非無故:既有大環境的影響,也有作品固有的短板。
資本的湧入。2012年左右,以煤老闆為代表的各路資本湧入影視行業,從而導致了影視行業影視劇產量井噴。
隨後以逐利為目標的專業金融資本紛紛入局,並推動了大量影視公司、明星公司掛牌上市,在泡沫的掩蓋下快速吸金。
有了資本的加持後,電視劇便開始蓬勃的生產起來。
但是當時的視頻平臺並不像今天這樣發達,電視劇的主要流向一般是衛視和地方臺,於是就造成了供大於求的積壓現象。
「限古令」等播出政策。2019年3月廣電總局對各大電視臺下達了新規定:所有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每月以及年度播出古裝劇總集數,不得超過當月和當年黃金時段所有播出劇目總集數的15%——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限古令」。
因此,原定同年3月27日播出的古裝神話劇《新白娘子傳奇》也宣布撤檔,《東宮》等也被從視頻網站首頁推薦列表上移除。
像積壓兩年後,今年年初終於放出來的《錦衣之下》,也是刪減許多片段後方能過審,而《大主宰》《上古密約》等多少也受到了波及。
質量問題亟待解決。劇情注水、套路,情感誇張等現象層出不窮,比如《說好不流淚》,儘管拍攝當年有《蝸居》這款現象級電視劇打樣,但仍延續了苦情劇的製作:
陳舊狗血的劇本、廉價的情感調度、略顯尷尬的衝突、融合了出軌/報仇/監獄等匪夷所思的情節……放到今天,過於浮誇,「被剩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汙點藝人的影響。還記得當初吳秀波、翟天臨、趙立新等人的醜聞曝出時,可真算得上是「連累同行」,至少十幾部大劇被壓下,以吳秀波為例——
與張豐毅、張嘉譯主演的《深淵行者》;
搭檔王鷗主演的《總有蝴蝶過滄海》;
搭檔Angelababy、任重等主演的《渴望生活》;
與唐嫣、任達華等主演的《無名偵探》。
......
由於疫情的特殊性,這樣的播出格局大概依舊會持續,宅不出戶蹲在電視機前的經歷,仿佛讓人想到2003年非典時期——
3月,非典爆發;
5月,廣電總局就下發了「慎重建組,推遲開機」的八字建議。
雖然沒像現在面臨新冠疫情一樣,對影視劇拍攝「一刀切」叫停,但當時很多劇組只能輾轉更換拍攝場地,一半以上的新劇拍攝也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
但讓人意外的是,2003年非典時期卻意外是電視劇的黃金時代,不但製作的劇集量多且質量上乘,題材方面也是相當豐富。
《射鵰英雄傳》《玉觀音》《神醫喜來樂》《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還珠格格3》《金粉世家》《孝莊秘史》《倚天屠龍記》《粉紅女郎》《走向共和》等螢屏上的經典佳作,都是2003年的熱播劇。
其中周迅、李亞鵬主演的《射鵰英雄傳》更是創下了收視新高,天津衛視的一條貼片廣告在當年爆出54萬的天價。
當時因為在家收看電視劇的人數急速,好幾個電視臺抓住時機改版,提高電視劇的播放比重,CCTV1開設了四大劇場,晚間黃金時間的電視劇場由原來的每天一集增加到了兩集;更有城市地面頻道每天推出9檔影視劇場,開設影視劇專欄的電視臺也是急劇增加。
非典最嚴重時,街路上空空蕩蕩,大家都躲在家裡看《金粉世家》,走到哪兒都能聽到主題曲《暗香》,以至於後來陳坤在接受採訪時說過,《金粉世家》是因為「非典」才火的,他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借「非典」開啟了演藝事業的春天。
眼下,新劇的產量減少,現有觀眾的需求量大,但因為庫存劇豐富,影視劇市場倒也不會出現「供求不平衡」的局面。
雖說如此,但這並不意味著,很多粗製濫造的「髒亂差」作品,就能趁機渾水摸魚,來一次「華麗轉身」。
畢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比如《重耳傳奇》,雖然有張含韻、張一山、蒲巴甲等熟悉面孔,但在積壓兩年後,一經播出就撲街了,豆瓣評分低至2.5分。
整整72集,卻不像《甄嬛傳》《羋月傳》等具有歷史的厚度和人物的豐富度,整個劇情就像老太太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
這都不說了,這部劇的服化道也是粗糙到令人流淚無語。小妹只想問,這是從拼夕夕上買來的古裝嗎?
此情此景,彼時剛拍完《餘罪》的張一山表示:我帶不動啊~
當然有人會說電視劇具有時效性,兩年前或更久以前的劇本,放到現在看來自然顯得狗血、庸俗。
畢竟觀眾的審美和價值觀都有所改變,愛情至上和一味賣慘的套路,放到今天已經無法起到共鳴,他們反而更關心劇情的跌宕設計,服化道的布置以及角色的人設和演員的演技。
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大熱的《情深深雨濛濛》,過了20年後,曾經的深情男主角何書桓卻被痛罵渣男的原因。
能在清庫存的過程中殺出一條血路的,歸根結底還得是精品佳作。任何局面下,都得靠「內容為王」。
豆瓣評分高達8.8分的諜戰片《風箏》,也是當年的庫存劇之一,2013年殺青後。一直到2017年才得以播出。
時間倒退回到2017年,大家都喜歡什麼劇呢?
《白鹿原》《大秦帝國之崛起》《人民的名義》…部部都是製作精良,場景磅礴的大片。
即便與這些熱門電視劇PK,積壓四年的《風箏》開播時,依然成為全網熱點,讓眾人為之一顫。
除外,2011年的《甄嬛傳》、2014年開播的《父母愛情》,再遠至《家有兒女》、《武林外傳》,至今都是小妹的下飯神劇。央視版的《西遊記》《紅樓夢》也經歷了一批批觀眾的審閱。
這其實都在告訴我們,時效性固然重要,但精品化的製作,才更貼合觀眾們的口味。
毋庸置疑的是,如今的新型肺炎疫情,影響影視劇的拍攝,的確會有一段時間內給製片方和電視臺提供了一個「清庫存」的極佳機會,但這並不代表著窩在手裡的「滯銷貨」都能順利清倉,要知道現在的觀眾眼叼嘴毒,即使是庫存貨,也得秉持著優勝劣汰的原則。
不管什麼「破爛貨」都往觀眾眼前放,最後收視率和口碑上見真章,觀眾的眼睛裡可不揉沙子。
所以妄想通過這次播庫存劇的機會回籠資金、回收成本、打翻身仗的,且先不要高興得太早。
鐵面無私的市場,還會繼續原來的遊戲規則,「你行你上」,「你不行靠邊站」。賽場邊坐板凳的候選隊員太多,有些註定一直坐的是冷板凳。該撈不著上場機會,依然撈不著。
很多時候,危機意味著轉機,疫情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能挽救一些因為各種原因被壓在倉庫的影視劇作品,但絕不會是那些俗套、注水、低級趣味、粗製濫造的劣等品。在這波影視行業清庫存的大浪中,劣質品也終將會成為淘汰品。畢竟,電視臺、網站、電影院和觀眾,都不是「收破爛」的。
這其實也正如《一寸相思》製片人、《黃金瞳》《大主宰》編審馮琛所說,「問題依然存在,可能平臺會井噴式需要這些劇集,但其實影視公司這些備播劇並不一定具備播出的條件。還是要經過國家的審查、篩選,各種流程才能播出來。」
庫存劇的春天或許是來了,但並不是每一部庫存劇,都有機會看到燦黃色的迎春花。
只有那些真正精緻、精細、精心的劇集,才能撐過寒冬,看到這片春色如許。
(文章配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