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員、救生員,這些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但是,你聽過海上救援嗎?
12月18日,首部海上救援題材的電影《緊急救援》要上映了,被疫情耽擱了快一年,終於等到它了!
《緊急救援》裡,隊長彭于晏、機長辛芷蕾和絞車手王彥霖組成了交通海上應急反應特勤隊,海上救援就是他們的日常工作。
這聽起來好像還挺簡單的,不就是救助落水人員嘛,只不過就是把背景從小河、小湖換到了大海,平平無奇呀。
錯!他們的工作可不是這麼簡單,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概括。
雖然救人還是他們的工作宗旨,但是他們這份工作的危險指數可是直線上升。
鑽井平臺快要沉沒了,這個大傢伙一旦全沉下去,在上邊的人可咋辦?這時就需要特勤隊出動,來解救人員。
海上的運油車頭順著水流衝過來,這上邊可是有著易燃易爆物品啊,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在隨時爆炸的危險面前,特勤隊要深入車內,給予救援。
滿載的客機要墜海了,這裡面可是許多條人命啊。特勤隊出動,海空聯動,讓乘客重獲安全。
諸如這些,都是海上救援隊每天需要面對的。隨時發生的意外,是他們每天需要「赴約」的日常。
《緊急救援》不僅用大場面、大製作來展現救援隊「驚心動魄」的日常,能「上天入地」的救援隊員也是魅力值max。
上得了高空、下得了深海,救援隊員的行動一點兒都不拖泥帶水,為了打造真實感,演員們實打實訓練了8個月。
演員們的訓練首先就是體能訓練。
水性不好的辛芷蕾,這次和「水」較上了勁兒。
每天高強度訓練9個小時,遊泳、水下憋氣,這些都不在話下,姐姐全都get了;
就連跳水,她都從「砸臉式180度拍水」練到了入水聲越來越小的「魚躍式入水」,不愧是「颯」氣十足的機長!
7度的天氣裡,冷水池裡還要倒入冰磚,這池水可真「凍人」。
為了還原救撈隊的真實,王彥霖他們就在這樣的冰水裡開始了浸泡訓練。
他們不僅得泡在冰水裡,還要在水裡解題,答案對了才能上岸,這是哪位小天才想到的訓練方式,真是練身體、練腦力二合一了。
「一點都不冷」,王彥霖上岸後這麼說。哥,您聲音別抖了。不過,您下水時還真是蠻「颯」的!
健身達人彭于晏,跑步、舉鐵,運動起來可是很厲害的。
不過,這部戲讓他對遊泳有點兒ptsd了。
每天都要下水,在水裡待個十幾個小時都是嘗試,這個訓練強度趕得上運動員了。
不僅如此,他還要學會水中救援。自由潛、深潛水閉氣控制訓練、深潛水救援障礙排除訓練、深水極限本能訓練。
不僅得自己遊得好,還得在水裡救援,這個訓練還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演員們的訓練第二步就是要進行理論的學習。
在8個月的訓練中,體能訓練和理論訓練穿插著進行。
演員們跟隨專業救援隊,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還會進行一系列的實際操作,從地面到實際的高空,在實操的中檢驗到底有沒有學到位。
不僅如此,彭于晏甚至還跟隨專業救援隊,去到真實的救援現場,零距離學習到救援!
正是這樣「豁出去」的訓練,這樣刻苦訓練的演員,才能呈現出電影裡專業的救援動作,呈現一部好電影。
電影裡,演員用8個月的訓練,打造出電影裡救援動作的「行雲流水」,電影外,真實的救援人員做到的訓練遠不止如此。
為了能夠成功救撈,救援人員的日常更多地是訓練,模擬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無數次進行訓練模擬備戰。
辛芷蕾這次在《緊急救援》中飾演的女機長,原型是我國第一代搜救直升機長宋寅。
宋寅的救撈工作,除了出動營救,就是不斷的訓練。水下逃生訓練、救生筏扶正訓練……這些訓練,雖然枯燥,但是每步都要熟練掌握,這樣才能在營救中抓準時機,在事故現場不出錯。
「著艦」也是他們訓練的一個重要內容。
直升機在甲板上起降雖然看起來很平常,但是因為船舶的情況不同,就導致「著艦」變成了一件危險的事。
但更因為危險,所以他們的日常訓練中,「著艦」不必可少,也正是這一次次訓練,他們才能及時升降,提高救援效率。
救撈隊員的日常訓練中,「急救」也是一個重點。
心肺復甦、地面捆綁救生擔架、護送擔架入機艙,這些急救訓練,他們日復一日在進行著,正是這樣的訓練,他們才能在救援第一時間提供有效急救。
救撈隊員們,在意外面前,及時、專業地進行救撈工作,這背後,是他們不斷的訓練,是用耐心打磨的專業技能。
「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救撈精神代代相傳,正是這樣的救撈精神,才守護著海上的安全。
《緊急救援》下足了功夫展現海上救援,值得一看!
這絕對是2020最值得期待的硬核電影,也是全方位展示平凡英雄的驚情實錄!
讚美英雄,致敬英雄!這,就是我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