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插畫「祭祖」
很多地方都有出閣女兒除夕不能回娘家的風俗。據說是女孩出嫁算夫家人,除夕祭祖,祖先回來降福送吉,看見外人不高興扭頭走了怎麼辦?除夕上墳燒紙、祭宗祠、拜天地祖宗、送玉皇上界、接新灶君到家。
讀書人還要祭拜書仙(書鬼)長恩,只要呼喚「長恩」祭拜,書籍不會生蟲,也不會被鼠咬。感覺應該是文人間很流行的習俗,但記載並不多。太學的學生,用棗子、荔枝、蓼花(早離了)祭拜,估計是在乞求學業順利不掛科、早點畢業。
《癸辛雜識》中記載:太學除夕祀神,用棗子、荔子、蓼花三果,蓋取「早離了」之讖。至西湖不過三賢堂,蓋以樂天、東坡、和靖為「落穌林」故也。想不到我蘇蘇也有被嫌棄的時候。
放爆竹
寫到這裡正聽到央視主持氣宇軒昂紅光滿面打雞血一樣呼喚的「迎年進門」。我滴天吶,是中國人嗎?從小我們都知道,年是什麼?年是怪獸,小名叫「夕」,每逢歲尾下界作亂!過年、除夕,就是要放爆竹貼春聯把它嚇跑!天吶,央視男要迎年進門[困]年寶寶啊你認準央視那男主持啊你去他家吃人搗亂吧。
爆竹🧨跟我們現在的幾乎一模一樣
《封域志》中:除夕除舊物,易桃符;鑿黃紙為錢;用紅紙書春聯,貼大門、堂室。蒸米為歲飯,盛饌薦先祀灶,謂之「辭年」。放爆竹以避寒迎燠。老幼圍爐守歲。房廚燈燭,徹夜不斷,謂之「上燈」。
《東京夢華錄》除日……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小說中記載片段更多《三言二拍》之「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一回「也有光陰似箭,不覺殘年將盡,家家戶戶鬧轟轟的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歡耍子。
繼續放爆竹
詩詞中也少不了這樣重要的民俗風情錄。
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宋·陳與義《除夜二首》)
爆竹一聲鄉夢破,殘燈永夜客愁新。(宋·黃公度《乙亥歲除漁梁村》)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王安石《元日》)
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爆竹驚殘夢,寒鐙照獨眠。風霜催臘盡,梅柳得春先。撫景情無限,那能不悵然。(明·于謙《除夕》)
家家爆竹送年殘,我獨柴門早掩關。(清·丁元照《除夕》)
流光代謝歲應除,天亦無心判菀枯。裂碎肝腸憐爆竹,借棲門戶笑桃符。新幡彩勝如爭奮,晚節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膽日,誰能高枕醉屠蘇!(清·林則徐《伊江除夕書懷四首其三》)
全家齊「踩碎(祟)」
端午的當家吉祥物是艾草,菖蒲,除夕的是芝麻秸子、松柏枝。
我爸媽在鎮上工廠上班,老家的地沒有時間打理,很多年只種芝麻。這種作物好養活,播種後基本不管也有收穫。秋收後也先不管它,擱得院裡滿滿晾曬乾,地上鋪了塑料布,把芝麻杆兒放上用木棍打它。芝麻粒就從果實中蹦出啦。小孩喜歡上去踩跳,聽那簌簌地細碎聲。哎,從前真沒啥玩的。奶奶說,「別急,等三十黑介讓你把這」(我們唐山話,就是等除夕在踩。後來我看到《紅旗譜》裡)嚴志和)又抱了一捆芝麻秸來,撒在地上。江濤問:「爹,這是什麼意思?』」嚴志和 說:「這個嘛,讓腳把它們踩碎,取個踩碎的吉利兒。」
買芝麻秸子。還挺照顧城裡人的
諧音梗雖然低級,但諧音在中國舊俗中佔據的比例非常大。比如,貼鍾馗、掛鍾馗能理解,但因為「妹」與「魅」諧音,年節貼鍾馗嫁妹,意為「驅魅嫁魅」就有點微妙,鍾小妹感覺好無辜。「踩歲」應該是「踩祟」,妖魔邪祟踩死它。不過芝麻除了被踩在腳下還要插門戶上「芝麻開花節節高」嘛,這是好意頭。門插芝麻秸「門戶清吉」、「節節高」,插松柏枝「長青」《嘉定縣誌》說;正月元旦,插冬青柏枝芝麻萁於簷頭,謂之節節高。《帝京景物略》表示有異議「三十日……插芝麻秸於門簷窗臺,曰藏鬼秸中,不令出也。」哈哈,怕怕的我還是信節節高好了。
鍾馗嫁妹「嫁魅」可憐的鐘小妹
團年飯我們北方一定要有餃子,南方還是湯圓天下。在看到一張舊時江南報紙「年夜飯之最普通者,用八盆一暖鍋,兩耳朵。兩耳朵者何,即大菜兩盌也。八盆之中,須用青菜黃豆芽各一盆,稱青菜曰安樂菜,稱黃豆芽曰如意菜,取其一年安樂,而百事如意也。又必用蛤蜊蚶子等,以其形像元寶也,又必用肉圓蝦圓魚圓,取其大小團圓之意。飯中必和以大豆,取其像金豆也。又飯中必置地慄(荸薺)像金銀寶藏,藏而不露也。」今天我們恰恰吃了黃豆芽,荸薺,如意安樂金銀滿藏哦。您家吃什麼?
恭祝諸君平平安安、事事如意。我媽媽一定準備好蘋果、柿子啦,這是除夕夜北方家庭必備。特別是那凍柿子啊,泡冷水裡讓它慢慢脫出一個晶瑩剔透的冰殼兒,咬破小口兒就那麼一吸…冰涼涼甜蜜蜜,再碰到它的「小舌頭」,額滴神啊,比熱戀的吻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