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世界荒野大會擬於2018/2019在中國召開,奇野中國系大會主要傳播合作夥伴。
全文刊登於《中國園林》2017年第6期 P5-9
作者:
(美)萬斯·馬丁(Vance G. Martin)/荒野基金會主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保護地委員會荒野專家組主席
譯者:
張倩/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荒野」這一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與人群中有著不同的意義,甚至是一個伴隨著歷史與文化爭議的詞彙。然而,在全球範圍內,隨著人們對自然與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作為高度生態完整性代表的荒野,逐漸被賦予正面的闡釋,要更加積極地保護這些原始自然區域的呼聲越來越高。
圖1 美國大特頓國家公園中的荒野(Jayme Dittmar攝)
「荒野」這一術語的應用可以分為3種類型:1)基於個人或者文化上的認知而被廣泛運用的術語;2)一類具有完整生態意義的區域;3)一種正式而獨立的自然保護地類型。本文主要探討了第三種類型,且主要聚焦陸地荒野。
1994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自然保護地管理分類指南」中正式採用荒野這一概念。至此,荒野保護地被列為「1b」類,成為六大自然保護地類型之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對荒野保護地作出的定義是:「通常指大面積的、保留原貌或被輕微改變的區域,保存著自然特徵和感化力,沒有永久的或明顯的人類聚居點。該類區域被保護和管理起來以保存其自然狀態」。截止目前,全球共有48個國家通過不同層面的立法設立了荒野保護地,來自這48個國家的2992個陸地和海洋區域被認定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1b保護地類別。將荒野作為一種特定自然保護地的趨勢也正在向更多的國家擴散。
為什麼要以「荒野」為名保護自然呢?與其他類型的保護地不同的是,荒野保護地的核心價值在於直接承認了人與原始自然之間的重要關係。它並不排斥人類,而是希望避免人們的一些使用和影響。同時,荒野保護地的管理也體現了對原住民和本地社區的充分尊重,倡導融入當地社區進行自主管理或共同管理。
圖2 荒野管理一般限制人以非機動的旅行方式進入(Vance G. Martin攝)
還有多少荒野存在?我們到底需要多少荒野?自1987年以來,共有5個主要針對全球陸地荒野的評估或調查成果。這些研究均指出還存在大量荒野地,同時也承認,留存的荒野地受到人類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過去的20年中,全球喪失了1/10的荒野區域,生物多樣性加速喪失,野性自然不斷萎縮。
圖3 非法黃金開採對荒野地造成嚴重威脅(Claus Garefa攝)
科學家們通過幾十年的工作已經意識到,在一定的生態區域內需要保證50%甚至更多的自然面積,且保護地之間彼此連接,才能確保生活在那裡的物種的長期存續以及生態系統面對環境變化的韌性。「保護地球一半面積」是維持人類生計的同時遏制滅絕危機的目標。
圖4 科學家們通過使用地球846個陸地生態區地圖,指出僅有12%的生態區的保護率超過50%(Dinersterin等繪)
中國的傳統思想均認為人類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這與荒野概念中所強調的「關係」是一致的。近期以來,「生態文明」成為中國自然保護活動所依託的重要政策,其核心之一是提倡「生態紅線」的概念,可以被視為是對類似荒野概念的呼應。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了解其他國家和文化是如何使用荒野概念並且進行管理運用的,將為在中國適用荒野保護概念提供重要參考。
編輯 / 劉欣雅
神奇、野性、美麗的中國
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自然保護影像傳播項目
展現中國珍稀特有的野生動植物及自然生態奇觀
展現值得我們共賞、共享、共同關愛的中國自然遺產
微信、微博、LOFTER搜索「奇野自然探索」
百度百家號搜索「奇野中國自然探索」
官方網站http://wildwondersofchina.com/en/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