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盛淑蘭和華蘭都是盛家的女兒,兩人同樣是在夫家過得辛苦。
可是淑蘭全家都願意幫她和孫秀才和離,脫離苦海。
而對華蘭卻只是嘴上心疼,卻不會助她和離呢?
淑蘭和孫秀才淑蘭是盛家大伯一脈的,盛家在宥陽是數一數二的大戶,全家都是經商的。
所謂「士農工商」,在古代,商人地位是最低下的。
孫秀才12歲就中了秀才,在當時的盛家看來,孫秀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人家,以後也會有前途的。
盛家在宥陽之所以被官府看重,是因為盛弘的原因。
盛弘走的是科舉的路子,又有勇毅候獨女盛老太太撐著。
所以看在盛弘一脈的份上,宥陽官府也是要給盛家一家面子的。
大伯用自己的錢財幫盛弘在官路上越走越遠,盛弘用自己的仕途幫盛家保駕護航。
所以大伯一家才沒有嫌棄孫秀才家境貧寒,想要把淑蘭嫁給孫秀才。
也是想藉此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也是希望孫秀才將來可以像盛弘一樣,給他們帶來助力。
哪知道孫秀才品行太差,留戀煙花柳巷之地。
孫秀才和他娘,明明因為淑蘭的嫁妝才能過上好日子,卻又踩低淑蘭。
丈夫不疼,婆婆刁難。最後還要娶娼妓進門,盛家祖訓不得與娼妓同處一室。
孫秀才一家便惱羞成怒,更加欺負淑蘭,動輒打罵淑蘭。
後來在明蘭的勸說下,盛家合力幫助淑蘭和離。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女子嫁人後再回娘家是會給家族蒙羞的。
可是盛家大伯一家都不怕名聲受損,也要幫淑蘭脫離苦海。
淑蘭還是很幸運的,有這樣疼愛她的娘家做靠山。
2.華蘭和袁家二郎
華蘭與袁家定親時,盛弘還只是揚州通判。
那時候華蘭能嫁給袁家,也算是高攀了。
袁家其實也是看在王大娘子的娘家和盛老太太的份上才願意娶華蘭的。
盛弘大娘子是配享太廟的王老太師之女,老太太又是勇毅候獨女,在京城和宮裡都是說得上話的。
但是袁家到底還有有點瞧不起盛家的,從納徵那日只派了袁家大郎夫婦前來就可以看出。
而且袁家大郎還要顧二叔贏走華蘭的聘雁給盛家難堪。
後來華蘭嫁過去,袁家婆母也是對她多加刁難,三天兩頭地讓她添堵。
華蘭表面上是管家的,卻不停地拿自己的嫁妝填補袁家的窟窿。
生了兒子,卻被婆婆帶走。
華蘭在婆家的生活也是諸多委屈,多次回娘家哭訴。
王大娘子雖然也經常氣得要娶袁家理論,但終究還是忍讓得多。
但是盛家從來沒有過要勸華蘭和離的想法,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孫秀才家不如袁家
孫秀才不過是一個寒門子弟,雖然12歲就中了秀才,但是後來一直都沒有中舉人。
整日裡留戀煙花柳巷,荒廢了學業,以後也不可能在仕途上有什麼前途。
盛家在孫秀才一家身上只會損失更多的錢財,卻對盛家家族命運一點幫襯都沒有。
而袁家卻是伯爵人家,地位尊崇。
縱然華蘭在夫家受委屈,但是在古代,家族榮辱都是靠姻親關係的多。
有這樣顯赫的親家,對盛家是絕對有好處的。
而且高嫁豪門,本就是要受委屈的。
所以盛家是不可能放棄袁家這樣的姻親的。
其次,孫秀才不如袁文紹
孫秀才對淑蘭那是諸多不順眼,一直都瞧不起淑蘭。
整日裡在外喝花酒,寧願娶娼妓過門也不會憐惜淑蘭。
淑蘭在他眼中不過是搖錢樹,只需要多和淑蘭鬧幾次,盛家就會不斷地送去錢財。
他對淑蘭無半點情分而言。
但是華蘭不一樣,華蘭婆婆只是比較偏心大郎夫婦。
而且伯爵府畢竟是有頭有臉的大戶人家,也是很注重家族名聲的。
平日裡雖對華蘭不好,倒也不會打罵華蘭。
而且華蘭夫君對華蘭也還算是尊敬,袁文紹有時還是很體恤華蘭的。
袁文紹本身也是在顧二叔手下辦事,人也沒有什麼不良嗜好。
將來努力一點,也是有前途的。
大伯一家就算因為和孫秀才和離,丟了家族的面子,也不會影響到盛家的地位。
盛弘的嶽家是王太師家,女婿家是伯爵府,兒子是翰林學士,聖眷正濃。
盛家的前途無限,憑著盛家的地位,在宥陽也沒人會看不起大伯一家。
所以大伯一家有足夠的底氣,根本不用懼怕,還不如幫女兒脫離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