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滿猶言
文、圖 | 國勝連
人過中年,往事常浮現眼前。小時候的事兒,記得清的多是吃過喝過的。往往當時的小事兒,經過歲月發酵,會在記憶中根深蒂固,甚至變得刻骨銘心,這就是每個人特有的人生體驗。你知道四五十年前,孩子們最想吃的是什麼?三分或五分錢一根的冰棍。那是一個物質匱乏年代,但社會精神樂觀向上,崇尚節儉,助人為樂。記得那時社會上流行過一首歌:《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小孩子們人人會唱,家長大人也樂意聽:「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叔叔拿著錢,對我把頭點。我高興地說了聲:叔叔再見」。一分錢,當時連一根冰棍都買不上,孩子撿到後都要立刻交公,而代表公家的警察叔叔不僅認真地收下了,還對孩子的行為給予首肯。
這是一個多麼純真本分的年代。其實,撿到一分錢的孩子完全可以把錢投到自己的儲錢罐裡,以攢下日後買冰棍的零錢,但拾金不昧的道德約束讓每個孩子都會自覺把住儲錢罐的進口,讓積攢下的每一分錢都乾乾淨淨。那時孩子們的儲錢罐都很簡陋,錢也很少裝滿過,裡面的積蓄往往在家長一聲令下,換成了上學用的書本或貼補了家用。昔時的苦澀難言現已漸變成了記憶中的美好簡樸,儲錢罐的記憶記錄著時代變化,令人回味。
前兩天,上大學的女兒從北京回家度假,女兒房間裡的一隻白色玩偶儲錢罐讓我重溫起三十年前的幸福時光。女兒不知道,當初她的父母戀愛時,就是用一對可愛的陶瓷小囡和小丑玩偶作為定情信物。那是兩隻精製的儲錢罐,印象中從未儲放過硬幣。我想那裡面既然已充滿了愛情,再放其他的東西,便是多餘的了。後來成家立業有了女兒,這兩隻儲錢罐還做過孩子小時候的玩具。女兒懂事上學後,開始學著節儉,自己也依著大人的樣子用起儲錢罐來,記憶中她好像共用過兩三隻吧。這隻白色塑料玩偶儲錢罐,造型時尚,身量不高,容積不大,但塞滿硬幣後變得沉甸甸的,很有份量。女兒很喜歡它,從初二起,便一直用著。她說,用來存一元硬幣正好,很有成就感。女兒上大學後,我問女兒:何不帶到學校去?她會心笑答:留在家裡更好。
自在書屋藏有一隻古陶儲錢罐,雖然型拙,但經得起品味。這是一隻漢代灰陶的撲滿,圓球狀,高8.5釐米,底足直徑3釐米;周身玄紋,上部有一直徑8毫米的圓孔,有一長約3釐米的扁橫長口,中間空心。細看罐身,隱約散布著花紋,不知是工匠有意所為,還是制陶時的自然留痕。物主徐先生是一位直爽的西北漢子,認真地解釋:開門的漢撲滿大者多見,這種小如童拳的袖珍品卻最為稀罕,真值得把玩。漢唐陶撲滿者經眼不少,大者如瓜,小者如拳;精者帶吉語,美者有雕飾,甚至還有出土時裝滿銅錢的,但大都為殘器,往往底部被掏剜出一個取錢的大窟窿,因此自古人們便常憐其體無完軀了。這隻撲滿很幸運,是上佳全品。徐兄很是幽默,給撲滿塞進了不知何種金屬片片,所以撲滿一晃起來,便發出一陣清脆的音響。我心裡有數,那絕不會是漢五銖的古老金聲。
古人存錢多用瓦器,因此,最早的存錢罐,秦時稱為:錢缿。《說文解字》釋曰:「缿,受錢器也。」撲滿是漢時對儲錢罐的一種俗稱。漢時撲滿常開有一至七個不等的小圓孔,民間傳說:此孔主要用於穿繩或便於窺視罐內存錢的多少。撲滿看似簡單,但製作工藝不簡單,還深藏著人生哲理。
漢代劉歆《西京雜記》記述一則史事:漢武帝時丞相公孫弘,家境貧寒,以賢良被推舉進京做官。赴任前,鄉裡友人鄒長倩贈送了三件東西,其中就有「撲滿一枚」,並贈詞:「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其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土,粗物也;錢,重貨也。入而不出,積而不散,故撲之。」深明大義的鄒長倩忠告道:「士有聚財而不能散者,將有撲滿之敗,可不誡歟?」公孫弘以此為戒,清廉為官,節儉律己,餘錢用來在相府設東閣客館,招納賢才,最後平安一生。
古之有道者悟得撲滿有二重深義:一是錢財雖貴用,但不可只聚不散。只進不出,必遭「撲滿之敗」;二是無論如何顯貴,金如山,珠如海,也要日積月累,積儲節儉,方可成大器,任大用。
多年前有一位高僧做得一首《撲滿子》,體悟透徹:「只愛滿我腹,爭知滿害身,到頭須撲破,卻散與他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撲滿尚在,警示在耳。
點擊下方藍字,可查看作者其他作品
光緒《申報》 回望蒼涼
唐宗宋祖 擊鞠走馬春風裡
彌勒歡喜
南坡義猴
【作者簡介】國勝連,史學碩士,資深報人,古物文化品鑑寫手,自署蓮韻堂主人。好古、玩古、品古、傳古,凡三十餘年不輟,熱衷此道。收藏以器物史料、文化價值為先,不以經濟價值顯貴;鑑賞以藝術、匠作、典章為重,非為虛浮表相而宣揚。近年來在各報刊上開設《蓮韻物語》、《蓮灣品物語小錄》等古物鑑賞專欄,發表品鑑文章近百篇,庖丁解牛,循章釋典,傳承文明,願樂欲聞。
【敬啟】浮生視界公眾平臺招募原創作者,時評、短小說、散文、隨筆、詩歌等題材不限。平臺讚賞功能開通後文章所有收益100%歸原創作者。投稿:413136663@qq.com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感受往期心動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