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湖南盲人女孩獨自前往英國留學的視頻受到了網友的關注。
來自湖南懷化的盲人女孩亞楠,克服了學習上的諸多不便,在今年的3月拿到了QS世界排名第50位的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碩士錄取。
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是亞楠一直覺得自己和普通學生沒什麼不同,平時也是使用電腦、手機來學習,視覺障礙無法阻礙她前進的腳步。
這是一個很勵志的故事,一個盲人女孩克服重重困難考入世界名校,微博評論區也是一片讚嘆聲,有不少網友看過以後表示,「作為一個正常人,自己還有什麼藉口不努力!」
在亞楠的身上,仿佛蘊藏著一股強大的力量。一股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力量。這股力量讓她不自哀自憐,也使得她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原來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選擇權都在你自己手上。
人生選擇很多,不需要為自己設限
《人生不設限》的作者尼克·胡哲,1982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然而不幸的是他天生沒有四肢,是別人眼中的「怪物」。
尼克也曾三次嘗試自殺,直到10歲那年,才第一次意識到「人要為自己的快樂負責」,他開始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
騎馬、打鼓、遊泳、遊泳、玩電腦,他學會了普通人都會的技能,而他比普通人更牛掰的是,他還在全球各地演講,鼓勵身有殘缺的人們要振作起來。
試想一下,如果尼克因為自己沒有四肢,就把自己框在殘疾人需要照顧的思維中,以那麼就不會有現在這樣陽光開朗而又全能的尼克了。
美國著名畫家、作家瓊尼在16歲那年,因為遊泳跳水不慎摔傷頸椎,造成高位截癱,她無可奈何地跌入了苦難的深淵。
在外在和內在的煎熬中,她重新振作起來,用唯一能支配的嘴,叼筆習書作畫,並以此為切入點,投身到各種社會公益中。
1976年,她又全力以赴將自己的人生故事,寫成了自傳體《上帝在哪裡》,問世後,一版再版,暢銷世界各地。
曾經看過TED演講《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中提到,大多數人認為自己不會畫畫,是被自己的想法束縛住,從而去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天賦。
演講中提到了兩點:當開始要畫畫的時候,第一是放開你的思維,第二是準備好放手去做。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會畫畫,只是各有千秋而已。當我們試著突破內心,不過早地設定上標籤,選擇去做,就會發現另一種可能。
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藏著無限的可能,是座待挖掘的寶藏,恰恰缺少的只是一個開始。
正如餘秋雨所說:人生,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還有無限可能。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工作三年還能出國留學麼?
在這個話題下,很多人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有人30歲的時候出發逐夢,挑戰自我;有人在工作一段時間後才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學什麼......
這讓我想起一個朋友的故事,他本科畢業後在一家券商工作,收入穩定,但一直晉升不上去。身邊的同事不是985本碩,就是海歸碩士,無論是人脈資源還是學歷文憑,他都沒有優勢,這讓他很痛苦。
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裸辭留學,花了三個月時間拼命惡補英語,為了能去一所名校,他研究了幾十所學校的專業和錄取案例,最終如願申請到了QS世界排名第十三位的南洋理工大學。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不要輕易為自己設限,只要敢想就敢做,尤其是年輕人。
現實中的年輕人,過早的待在了自己的舒適區,每天日復一日地重複著,辜負了對生活的厚愛。只有不斷跳出舒適區,多去試錯,保持持續進步,前面才會有未知的驚喜。
打破禁錮,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現實中的大多數人雖然有心改變現狀,但卻很容易被各種牽絆捆綁住手腳,想要活出不一樣的人生,卻又害怕世俗的非議,其實只要你做到這兩點,人生就沒有什麼不可能。
有明確的目標
尼克說,「人生最可悲的並不是失去四肢,而是沒有生存希望及目標。「
想要年薪百萬還是事業上臺階都是目標,只要能明確目標,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動力,不至於讓自己陷在現有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有堅定的信心
堅持夢想的背後,往往是無數人難以想像的日復一日的枯燥積累,勤奮刻苦和強大的內心世界。
有些人因為堅持不下去,選擇了逃避,所以他永遠沒辦法成功,成功不會青睞懶惰者,夢想也不會辜負永不言棄的人。
寫在最後:
最後用我很喜歡的一部日劇《東京白日夢少女》的臺詞做個結尾:
「人生是個漫長的故事,主角就是自己,就算在這故事中不斷失敗,找不到答案,前途渺茫,我們也只能繼續這段人生,所以站在擊球區吧,不先站在那裡怎麼能開始呢?」
我們不能永遠被動的坐在觀眾席上,去找到自己所熱愛的事物,並堅持做下去,幸福的人生也許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