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譯王朝》中的戲說與真相

2020-10-13 抹茶微糖
最近剛追完《都譯王朝》這部7年前的老片。感慨良多,總覺得要寫些什麼才能釋放下心裡翻騰的情緒。

這部歷史劇上映於2007年至2010年間。正是我剛踏出大學校門走上社會的時候。那時的我急著投身於忙碌的工作,不怕加班也有扛得起通宵的體力,卯著一股勁以為自己能幹出些什麼。無心娛樂與八卦,唯一有追的一部漫畫叫《夫妻成長日記》。

如今整日坐在辦公室混日子的我,前段時間追了以血腥瑪麗為模型的歷史劇《風中的女王》,掀起了對歐洲歷史劇的狂熱。於是閒得慌的我從第一季開始下載,一集不落的看了講述瑪麗老爸的《都譯王朝》。

都譯王朝劇照
都譯王朝劇照


這部製作頗為華麗的電視劇,就是現在看起來也絲毫沒有過時。無論是演員的服裝、道具還是各種城堡的華麗背景,都淋漓盡致得呈現了大英王朝的萬般風情。

第一季是各種人物的逐一登場,紅衣主教沃爾西、有勇無謀第二集就被幹掉的白金漢公爵、還有他美麗的女兒驚鴻一瞥之後再也沒登場過。(一開始誤以為會在她身上發生點什麼,但是自她爸爸被砍頭之後就再也沒出現過。而且公爵口口聲聲宣稱自己擁有繼承王位的血統,這樣的身份走得略顯草率。)

剷除掉足以撼動自己王位隱患之後,便是安妮的父親託馬斯 博林與沃爾西的宮鬥戲。影片中並未講述博林一定要絆倒沃爾西的原因,從劇情上來看沃爾西與博林家未有直接衝突,只是沃爾西深得亨利的重用,權傾朝野惹人紅眼。

至於託馬斯 博林也是我非常看不懂的一個人物,作為父親先是把自己的大女兒獻給皇上,大女兒被玩膩後立馬又獻上自己的另一個女兒安妮,冷酷到不夾雜絲毫情緒,仿佛她們只是他的棋子,而不是父女。也或許是身在那個時代,不甘落寞貴族的一種生存之道。

百度百科中敘述的安博林聰明果斷、自信強勢,但是劇中娜塔莉·多默爾飾演安妮,更多的是乖乖聽命於父親的傀儡。還說她婚後變得多疑殘忍、刁鑽刻薄,以至於亨利認為她言辭尖銳、個性潑辣、野心勃勃,並不適合擔任一國之母。站在觀看者的角度,這些莫須有的性格缺陷不過是身為國王的丈夫沒有給她足夠的安全感,或者說她沒有適應從情婦到皇后的身份轉變,以及一段熾熱感情的急速冷卻。這也造就了安妮第二季中被送上斷頭臺的最終命運。

安妮博林
安妮博林


至於與亨利頭婚的凱薩琳,電視劇中的筆墨不多,從一登場即是皇后並孕有一女瑪麗。特地去查了一下這位西班牙公主嫁到英國的政治聯姻。阿拉貢的凱薩琳先是嫁給了亨利七世也就是亨利八世的哥哥亞瑟。婚後幾個月,亞瑟病逝,老國王強迫自己的二兒子取了嫂嫂凱薩琳,造就了這段並不幸福的婚姻。在誕下瑪麗之前,凱薩琳與亨利共有六個孩子,除了瑪麗之外的其餘五個孩子全部不幸夭折。補了這段之後逐漸理解亨利想要廢掉凱薩琳,為自己某得子嗣的急迫心裡。

最動情的一段是凱薩琳在教堂中為自己辯護時,下跪在亨利面前說的那段話。她道出了一位在婚姻中萬般隱忍,一心討好丈夫,以丈夫的喜而喜,以丈夫的厭而厭,一切以丈夫至上的可憐妻子的心聲,看的坐在沙發上的我頗為哽咽。

阿拉貢的凱薩琳
阿拉貢的凱薩琳

阿拉貢的凱薩琳
阿拉貢的凱薩琳


亨利的第三段婚姻與安妮博林被送上斷頭臺的部分情節是相互交錯的,這與歷史上安妮被斬首後的第二天亨利即與珍·西摩訂婚也不盡吻合。這位新皇后在影片中的筆墨較少,像是一個沒有個性的存在,但是歷史上亨利八世最終是選擇珍作為入土後唯一的陪伴。也因為這點當珍逝世後,編劇肆意描寫亨利不思朝政,混沌度日。似乎深情的同時回想一下他對安妮博林以及凱薩琳的冷酷,又有些不可思議。太多矛盾的情節交織在一起讓人物的個性反而有些模糊。

與嚴謹的安妮公主的政治聯姻是亨利的第四段婚姻,其實我有些不解,身為國王他並沒有吸取自己第一段失敗政治聯姻的教訓反而重蹈覆轍,取了一位並不喜歡的小國公主——安妮。而且他的第四任妻子與第二任妻子同名,叫起來不會聯想到一塊嗎?不過,站在全劇的角度,安妮不失為亨利妻子中結局不錯的一個。歷史上也是,這段婚姻僅維持了6個月,安妮就拿了一大筆錢和「國王的姐妹」的頭銜隱居英國。有錢有房還有頭銜,同樣是政治聯姻,她的結局卻與凱薩琳迥然不同,這算是命運的造化還是個性的使然,又或許是中國人說的「命」。

凱薩琳·霍華德
凱薩琳·霍華德


凱薩琳霍華德,亨利的第五人妻子也是我最看不懂的一任。劇中的她是作為大臣獻給國王的玩物登場。這樣的角色又缺心眼居然轉眼坐上了皇后的位置,該說是皇恩浩蕩呢,還是顏值至上?歷史上的凱薩琳其實是安博林的表妹,據說她的第一個男人是其音樂老師。隨後才是公爵夫人的秘書弗蘭西斯·迪勒姆。凱薩琳真實的入宮方式和她表姐安博林一樣,是作為亨利第四任妻子宮女身份入宮的,因其美貌(及床上功夫)被亨利看上後,逐提拔為皇后。

她的那句「我雖以皇后的身份赴死,但我更希望能作為卡爾佩珀的妻子而死。」是歷史上凱薩琳的真實遺言。但是由於劇中的凱薩琳是塑造一個不懂世事、單純又貪圖享樂的角色,從這樣的人物嘴裡硬生生的吐出這句顯得有些矛盾。

在第五任妻子被處死的同一年裡,亨利取了他的第六任妻子凱薩琳·帕爾。寫到這裡真的想說這個男人就是個渣渣!凱薩琳是個寡婦,除了在宗教上的有些激進思想之外,她可以說是個賢妻良母。但是身在宗教信仰大於一切的歐洲,一絲絲信仰上的分歧都是要惹殺身之禍的。這點作為中國人也有點不懂,至少我們從來沒有因為我信儒家,你信道家,我就要幹掉你的意圖。總之,年邁的亨利也有些折騰不動了,所以幸運的凱薩琳幾次從殺身之禍的險境逃脫。

最後的結局我是比較喜歡的,亨利分別遇到了第一任、第二任、第三任妻子的魂靈,並且互相對話。不知在他的心裡是否感受過一絲悔恨。如果我是他死去的妻子,這時候出現一定把他咒個半死,最少最少也要讓他的精神不得安寧。但是她們的出現更像是活著時候對國王未說完的遺言,不帶任何詛咒。亨利把自己關在宮內,不讓任何家眷看到他面對死亡衰老無助的神情。這也是身為國王最後的驕傲吧。枯黃的落葉掃過他年邁的臉孔,象徵死神骷髏前來取走了他的魂魄。一個既意料之中,又頗感落寞的句號。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10大不符合史實之處,經典好看,也有戲說
    提到清宮劇就繞不開唐國強、焦晃、王繪春、杜志國等主演的《雍正王朝》。該劇憑藉出色的劇本和演員精湛的演技,絕對稱得上經典。而劇中涉及到的歷史故事,比如九子奪嫡、雍正繼位、推行新政等,都可以發現劇組對於歷史真相的探究。
  • 都譯王朝的最後一名統治者,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為何一生未嫁?
    她是偉大的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任君主,她駕馭了英國45個動蕩的春秋,其輝煌成就延續了四個世紀。BBC在2002年時,統計民眾選舉英國最偉大的人,其中伊莉莎白一世是第七位。而如此偉大的英格蘭及愛爾蘭女王,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卻一生未嫁。
  • 《雍正王朝》的大獲成功,只因這個點鐵成金的神奇編劇
    《大明王朝1566》《李衛當官》《北平無戰事》都是他的傑作。《雍正王朝》整個電視劇對原著去蕪存精,節奏緊張,精悍幹練,簡直是去一分則少,添一分則多。 先看電視劇,再看原著,就會有很多違和。發覺真相的雍正帝,就在吃完丹藥渾身躁熱,又不能面對逆倫慘劇的悲傷中,揮刀自盡身亡,點題為【恨水東逝】。實在不知作者究竟是要怎樣腦洞,才會想出這樣沒天理的情節呀。作者寫此書的本意,也是要替被罵了快兩百年的雍正帝正名的,可是以上種種天雷情節,簡直懷疑他這是在高級黑。
  • 想當年丨《李衛當官》:不只是戲說
    當時的古裝劇主要是兩個路數,一個是《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天下糧倉》這類歷史正劇,另外一類是歷史戲說劇,《還珠格格》《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等蔚為壯觀。當然,戲說並不等於胡說,誠如劉和平所言,「觀眾喜歡戲說,但我們也有個原則:人物強調戲說,但歷史背景是真實的,觀眾會在虛構的喜劇情節下,感覺到真實的歷史感,也就是說要戲好看,又要有嚼頭。」
  • 想當年丨《李衛當官》:不只是戲說
    當時的古裝劇主要是兩個路數,一個是《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天下糧倉》這類歷史正劇,另外一類是歷史戲說劇,《還珠格格》《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等蔚為壯觀。當然,戲說並不等於胡說,誠如劉和平所言,「觀眾喜歡戲說,但我們也有個原則:人物強調戲說,但歷史背景是真實的,觀眾會在虛構的喜劇情節下,感覺到真實的歷史感,也就是說要戲好看,又要有嚼頭。」
  • 摒棄意淫和戲說,電影《思悼》講述了朝鮮歷史上最血腥的政治鬥爭
    能獲得中國觀眾的青睞,前提就是這部電影在對歷史還原的同時,摒棄了韓國古裝電影一貫的意淫和誇大式的戲說。電影中的故事很簡單,世子李楦作為英祖唯一活著的兒子深得寵愛,並被英祖指定為王朝的繼承人來培養,但是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李楦的心理和精神都開始無法承受,最終決定殺掉英祖。在事情敗露之後,英祖將李楦鎖進米櫃活活餓死。其實英祖沒有直接殺死李楦,而是採取鎖進米櫃的方式,已經算是一種比較溫和的方式。因為自己已經沒有其他繼承人可以選擇,因此世孫也就是世子李楦的兒子是唯一可以繼承王位的人選。
  • 《雍正王朝》的這三處細節,戳中清朝殘酷真相
    典型下面這幾段,《雍正王朝》劇中看似不起眼的情節,卻都是以簡短的劇情,精準戳中背後清王朝殘酷的興衰真相。其中的反思回味,確實勝過多少歷史論文。細節一:孫嘉誠撕八爺《雍正王朝》裡的權鬥,別管正角奸角,大多都走背後捅刀的套路。但戶部六品主事孫嘉誠,卻是不按套路出牌。
  • 戲說集合問答1
    致謝:因為新彥、治濤同學的認真審閱,行文中的多個問題得以顯露出來,亡羊補牢,也就有了這篇問答集錦,再次向兩位同學致以誠摯的謝意。形象的事物皆具有表面各異的各種特徵,抽象是在這些特徵中找出共同點來。麻雀有翅膀、眼睛,宇宙有星辰、大海,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呢?還是有很多的。其中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可以被看作是個整體,是由某些確定的事物構成的整體。
  • 《雍正王朝》裡的皇帝真是苦不堪言
    從九子奪嫡到推行新政,再到八王逼宮,一系列矛盾都圍繞變革而生,有人願意變,有人不願意變,有人想要這樣變,有人想要那樣變,電視劇展現的改革中的眾聲喧譁,不能不帶給觀眾深沉的感悟和思考。二十年前的「四爺」,還遠沒有日後影視劇中打情罵俏、鶯鶯燕燕的閒情逸緻,不變的是四十四集的雙眉緊鎖、憂國憂民。
  • 戲說聖誕節 另一種真相
    戲說聖誕節 另一種真相 聖誕節了,對於國內很多年輕人而言,又到了逛街、看電影、吃美食、訂旅館的時間 聖誕節並不是中國的法定節日,但很多中國人都喜歡過聖誕節,這倒不是什麼崇洋媚外,純粹的就是想要尋歡作樂。 在國內,聖誕節其   原標題:聖誕節真的是耶穌生日嗎?
  • 從《戲說乾隆》到《延禧攻略》:中國清宮劇蛻變30年
    通過乾隆的三次微服出巡,描述了在探訪民情、整治貪官的過程中,風流皇帝邂逅三位民間女子的愛情傳奇故事。1991年5月15日,該劇在臺灣中視首播。1993年,該劇獲得第1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合拍片獎。作為中國第一部戲說歷史的古裝劇,該劇被收入《中國電視劇發展歷程》教科書。它以其典型的「港式」煽情手法,贏得了大批當時對此還很新鮮的大陸觀眾,創造了當時的電視劇收視奇蹟。
  • 《戲說乾隆》此劇之後,戲說成風,但沒有一部戲說超越此劇
    《戲說乾隆》紅了戲說,紅了乾隆,也紅了鄭少秋。這部據說只有「乾隆」二字符合歷史的古裝劇紅遍大江南北,此「戲說」一開,萬「戲說」跟來;供奉太廟的乾隆爺也走下了他的神壇,成為手持紙扇、風度翩翩的四爺。《戲說乾隆》的劇情雖然與歷史無關,但臺詞卻很有水準,許多經典場景讓人難以忘懷。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懷秀,深芳,無箴都只能在乾隆的生命中成為過客,逐漸遠去……第一個故事《江南除霸》雖然乾隆和淮秀的愛情故事是主線,但化解漕鹽兩幫矛盾,除去貪官鹽漕總督索拉旺卻是乾隆的目的,那段愛情只是偶然。雖是戲說,編劇是嚴肅的,不是胡亂的編些肥皂劇哄騙觀眾。
  • 美劇《都鐸王朝》人物賞
    亨利八世一生換了六個王后,其中兩個離婚,兩個處決,一個死亡。為了離婚,迎娶安妮•博林,亨利不惜與羅馬教廷決裂,大力推行宗教改革,解散修道院,致使英國王室的權力達到巔峰。然而,這所有的豐功偉績都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託馬斯•克倫威爾。
  • 《雍正王朝》:二十年來最耐看的清宮劇,演出了人間萬苦
    從九子奪嫡到推行新政,再到八王逼宮,一系列矛盾都圍繞變革而生,有人願意變,有人不願意變,有人想要這樣變,有人想要那樣變,電視劇展現的改革中的眾聲喧譁,不能不帶給觀眾深沉的感悟和思考。 二十年前的「四爺」,還遠沒有日後影視劇中打情罵俏、鶯鶯燕燕的閒情逸緻,不變的是四十四集的雙眉緊鎖、憂國憂民。
  • 《宰相劉羅鍋》為什麼是戲說歷史之祖?喜劇外殼下還有什麼?
    知道這個哏兒出處的網友,估計至少都不惑了吧。最近兒子在聽劉寶瑞的單口相聲《君臣鬥》,也沒經過筆者指點,他自己居然就摸索著在電視上找到了《宰相劉羅鍋》,從第一集開始看起來,智能時代真不一樣。這麼說吧,有人說《宰相劉羅鍋》是我國電視劇領域中戲說歷史題材之祖,這個觀點也不是沒有道理,比起該劇來,《戲說乾隆》《戲說慈禧》都不行,被追捧甚高的《康熙微服私訪記》和《鐵齒銅牙紀曉嵐》也不夠看。甚至兩部著名的號稱「正史」但也有很多戲說成分的大劇,《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在很多地方也不如《宰相劉羅鍋》。
  • 經典再回首之《戲說乾隆》,開戲說劇先河
    本期為您帶來《戲說乾隆》,開戲說劇先河。這部劇首開戲說大戲之先河,影響極為深遠,當時在兩岸三地都紅極一時。後來的《戲說慈禧》、《康熙微服私訪記》、《嘉慶君遊臺灣》、《還珠格格》等均為跟風之作。鄭少秋、趙雅芝主演《戲說乾隆》在歷代的中國皇帝中,乾隆是民間傳說最多的一位,而《戲說乾隆》不僅演出了他的愛情,還包括他的政務,他的武功,他的得意與失落。
  • 為什麼我們的歷史古裝劇離不開「戲說」二字?
    大家一定記得當年在國際電影界掀起狂潮的《霸王別姬》,雖然電影類型不歸屬於「歷史」,但是電影中主人公扮演的卻是古人。整部影片中兩位男主人公生命中的悲喜,都纏繞在「項羽和虞姬」的那段歷史裡,影片讓古人和今人的生命融合到了一起。
  • 《雍正王朝》憑什麼被稱為歷史劇神作?
    那部劇我爸媽居然也喜歡看,重播都不落下。直到《雍正王朝》出現,《還珠格格》便退出了我家電視機的舞臺。當時以我那個年齡,對這種正劇興趣很缺,但因為家裡總在放,被迫的看了些碎片,直到被吸引,追得欲罷不能。當時影視市場充斥的多是談情說愛的題材,即便拍些清宮劇,也左右不過是「戲說」,言情為主、歷史為輔。
  • 康熙王朝:康熙匿名科考真的中了探花?紅樓夢卻表示否定!
    看過《康熙王朝》電視劇的朋友,一定會記得康熙曾經匿名參加科舉,並且一舉高中,中了探花。話說這一年科舉考試來臨,飽讀詩書的康熙心血來潮,想測試下自己的才能,看看在全國的考試中能考第幾名。當然這是小說在戲說,虛構的成分大,來自民間的傳聞比較大。翻開《紅樓夢》,我們卻意外在第一百十九回上面,也出現科舉考試。事後,大家也都知道賈寶玉高中了第七名,而李紈的兒子賈蘭中了第一百三十名。賈府由此蘭桂齊芳,家道從衰退敗落重新得以復興。不過賈寶玉雖然高中了,但他卻放棄了官仕之途,毅然選擇了出家。
  • 從「正劇」為王到「戲說」扛起大旗,歷史劇的邊界再拓|IP鮮選
    在九十年代中期前後,《武則天》《貞觀長歌》《三國演義》《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漢武大帝》《臥薪嘗膽》等高品質歷史劇層出不窮,幾乎都屬於全民爆款,憑藉著考究的史學知識,過硬的製作班底、演技精湛的演員,還有對歷史精準的還原,迅速火起來,俘獲了各個年齡階段的觀眾,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