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標丨上劇場
從《暗戀桃花源》到《如夢之夢》,這座落戶上海4年的劇場,著實在話劇圈掀起一場不小的「腥風血雨」,它就是位於徐家匯美羅城、臺灣著名戲劇導演賴聲川的專屬劇場——上劇場。兩部全明星陣容的經典話劇,把很多普通觀眾的視線拉到了「話劇圈」,或許你會說它不如老牌劇場有沉澱,會認為賴聲川的作品「孤芳自賞」,但這座劇場和這座劇場的主人,的確是在場內場外布滿了巧思,布滿了對劇場的敬畏之心。
上劇場位於徐家匯美羅城五樓,坐擁地鐵1號、9號、11號線,上劇場這個「上」字可謂是大有文章。
上-上海,顧名思義位於上海的劇場。賴聲川的上海情結在很多作品中都可見一斑,《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都有著臺灣和上海的故事與牽絆,而上海本身也是一座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城市,「特別是徐匯區,想想胡蝶、張愛玲、周璇等等很多那個時代的文化名人,他們可能都在這裡的街道盤踞過,留下過他們的身影。」賴老師顯然對於這個選址很滿意,而美羅城原址原本就是徐匯劇場的舊址,在這裡曾上演過越劇《盤妻索妻》、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等戲曲。1964年8月作為華東京劇現代戲會演劇場之一,演出《智取威虎山》。上劇場的誕生,其實是還給徐匯一座劇場。
上-上面,位於商場五樓的劇場。上劇場的英文名字是Theatre Above,它的確與很多依街而建的劇場不同,它位於商場五樓,進入劇場,它的內部挑高空間也非常大。699座的上劇場只有一層,超過15米的挑高給了充分設計觀眾席的空間。每一排座位的坡度、座位排列都不盡相同,並且經過精密的視線測試,保證所有觀眾有著不受前排遮擋最棒的視角。據傳這個空間原本曾作為一個保齡球館,會選擇這裡,恐怕也要歸結於這個足夠的向「上」空間吧。
這座在商場上的劇場,也給人一種矛盾又和諧的氛圍,頗有一分大隱隱於市的感覺。筆者猶記得,《如夢之夢》上劇場首演的時候,五層大廳人聲鼎沸,看戲的、求票的,讓人感覺到了演唱會的門口,而下一層樓,商場一如原來的樣子,人們該逛街逛街,該吃飯吃飯,樓上的劇場在上演著怎樣的盛事他們好像並不關心。這或許就奠定了上劇場的風格,不是神聖不可親近的,而是像吃飯逛街一樣平常的。
上-動詞,我們一起上劇場去。這是我最喜歡的上劇場的名稱演繹,上作為一個動詞,呼朋喚友,一起上劇場去!就像是約一場球、約一頓飯那麼簡單,那麼快樂。話劇無法像電影一樣吸引很多普通受眾,也是因為很多人沒有真正上劇場看看。如果你願意,我們都不介意,帶著你一起上劇場,去體會密閉空間中的儀式感。
如果說上劇場和其他劇場最大的不同,可能還是在於「專屬」二字,雖也有一些租場劇團入場演出,但上劇場主打的還是賴聲川導演的作品。
賴聲川,這個籍貫江西、生於美國、長於臺灣的客家人,1984年10月,參與創立了「表演工作坊」(下稱表坊)。不管在你的心裡是否認同他是「臺北劇場最閃亮的一顆星」「亞洲導演之翹楚」,他策劃與導演的作品確實拉進了不少人與話劇的距離,成為不得不看的當代話劇品牌。
內地的觀眾熟悉表坊,熟悉賴聲川還要從2006年講起,2006年,《暗戀桃花源》首次開始在中國大陸地區巡演,袁泉、黃磊、謝娜、何炅、喻恩泰等明星演員都曾參演其中。該劇被《紐約時報》譽為「當代中國最受歡迎的一部舞臺劇」,併入選「中國話劇百年」十大話劇,演出足跡遍布22個省市、自治區,累計突破300場次。
從《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到《寶島一村》、《如夢之夢》……上劇場的開幕,對賴聲川和表坊意味著一個家,對所有觀眾來說,更意味著「戲劇融入生活」的一個最佳開始。「有了上劇場,那些賴老師的好劇都有了盼頭。」 除了經典作品的演出,賴老師也一直在上劇場做著創新,培養專屬於上劇場的新演員,《暗戀桃花源》專屬版就是在這裡孕育而生的,專屬於上海的版本。
正因為「專屬」,上劇場也做到了一些別的劇場做不到的事。之前上演《隱藏的寶藏》時,一個美金牆的創意,請到了百老匯舞美設計Daniel Ostling操刀,而Daniel坦言,這樣的舞美只有在百老匯才能做到,他們會給你1個月的時間去磨,而國內的劇場裝臺時間普遍就是3天……上劇場給到Daniel的時間是10天,既然有了這份創意,就該用最大的誠意去實現這份創意。
這份專屬,有時候讓上劇場看上去有些任性,《如夢之夢》全新圓形蓮花池搭建完成後,原本應該由工作人員完成的旋轉測試,變成了公開招募戲迷進行。第一個圓形蓮花池,第一個自轉的蓮花池,正因為這座劇場是自己的,才會有一份專屬的「體驗之旅」。說實話,對於沒有買到票的觀眾,這著實是一種新奇的體驗,進出蓮花池的時候,我在主舞臺上多逗留了一下,在臺上看這座劇場,是不一樣的味道。
除了作品本身,在這個講究「用戶體驗」的年代,上劇場也在戲內戲外,把功課做足了。看過《圓環物語》和《寶島一村》的朋友,對散場後發放的「福利」一定不陌生,《寶島一村》中,做包子是劇中一個重要情節,有趣的是,離開劇場的時候,每位觀眾也都會得到一個劇組派發的包子,從首演堅持到現在。還記得那天上海下著雨很陰冷,拿到熱騰騰的包子,久久地回味著,那份眷村文化的溫度。
小張是一個忠實的上劇場粉絲,曾採訪過他為什麼如何鍾情於上劇場,他這樣回答:「雖然一到熱門劇開票,上劇場的網站就崩潰了,但是我還是生生買成了白金卡會員,88折的折扣,又讓我一次又一次下單新的劇目,所有位置都可以選座,一目了然,直接窗口取票不用擔心快遞不給力。」
話雖直接,但上劇場在票務運營上的確是用會員的概念抓住了很多回頭客,逐級提升的折扣力度,根據等級進階開放退票、定製化票面等功能吧並不定期開展大師講座、會員活動等。
在上劇場的微信公眾號裡,我們不只能看到劇目官宣,更能夠看到臺前幕後的小花絮,聽說過年胖三斤的許晴旗袍扣子撐開了?聽說老胡的粉絲準備了很多好吃的給劇組?這些小八卦你有興趣嗎?
巧心也好,技巧也罷,在上劇場話劇被請下了神壇,在上劇場的入口,有賴老師手寫的一段話:「劇場的絕對魅力在於它的現場性,它的魅力在於它是生命短暫與無常的縮影。」我想說,劇場的魅力,還在於一群劇場人的認真對待。
他們說,希望看話劇像吃飯逛街一樣平常,咱們一起上劇場吧!不過最後腹黑一下,上劇場的劇目普遍票價高昂,如果一場話劇要上千元,還能像吃飯逛街一樣平常嗎?也可以,或許偶爾也需要吃頓好的,置辦身好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