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在大連市中山區老虎灘漁人碼頭海域,出現了成群的梭魚。成百上千的梭魚在水中遊動,蔚為壯觀。不少人拿著網兜、釣竿等工具,在現場捕魚。目擊者稱,「魚身有胳膊那麼粗。」記者探訪發現,事發海域臨近一處水渠。漁業專家表示,梭魚有在淡水河口棲息的習性,此種情況為正常的自然現象。
報料 老虎灘漁人碼頭出現成群梭魚
3月10日上午9點,市民徐先生帶著孩子到老虎灘漁人碼頭餵海鷗。當他走到虎灘港時,發現海邊有不下十個人在拿著工具撈魚。徐先生湊前一看,發現近岸處的水中有成群的梭魚,「密密麻麻的,恐怕得以千為單位計數。」如此多的梭魚聚集在水中,看起來蔚為壯觀。
徐先生說,「就是那種海鮮市場裡的大筐,足有胳膊粗細的梭魚就碼放在筐裡。」徐先生覺得奇怪,「這麼多的魚是從哪冒出來的?」
探訪 梭魚群出現已持續兩日
10日中午,記者接到報料後,當即趕到現場。事發海域位於虎灘港內,臨近一處水渠,渠中排出的水可能是淡水。發現魚群的位置,位於水渠入海口處。此時,魚群密密麻麻的場景已經不見了,水中只能見到零星的魚群出沒,且多為長度約十幾釐米的小梭魚。
一名拿著網兜捕魚的男子稱,往年也出現過這種情況,就是在當下的季節,「早晨七八點鐘的時候來,能看到不少魚。」他分析了魚群出沒的原因,「可能是海水漲潮,把魚群給頂過來了。」他說,「今天的魚算比較少了,9日的時候更多!」
專家 此為正常自然現象
就此事,記者採訪了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資源研究室主任董婧。她告訴記者,梭魚是大連人經常食用的魚類,梭魚主要棲息於河口及港灣內,有沿江河進入淡水覓食的習性。以大連地區為例,在海灣的淡水河口處,總能發現梭魚的身影。
因此,老虎灘漁人碼頭出現梭魚群,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不過,她不建議對幼魚進行捕撈,一是食用價值相對較差,二是會影響梭魚的繁衍。
連結 梭魚
「開了凌的梭,鮮得沒法說。」這是大連人的一句老話,指的是早春季節,河水解凍,河口的梭魚鮮美無比。
梭魚在海水、鹹淡水及內河淡水中均能生存。梭魚性活潑,喜歡跳躍,在逆流中常常成群溯遊。梭魚身體細長,最大的梭魚可以長到1.8米長。中國產於南海與東海及黃海、渤海,且具有明顯的趨光性及趨流性。
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已對梭魚有了較多的認識。屠本峻在《海味索隱》中說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魚常常用下頜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類和有機碎屑。梭魚的鰓耙密集,牙齒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狀。梭魚幽門胃的肌肉很發達,像一個沙囊,非常適合研磨和壓碎泥沙中的食物。
來源:半島晨報
編輯 :崔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