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鷹獎的頒獎晚會上,有一個鬍子拉碴,不修邊幅的導演,成了華麗晚會上,最不協調的音符。
他拿到了最佳導演獎,卻被主持人戲稱"不務正業"。
他讓最男女演員銘記於心,獲得了演員們頒發的"最佳客串獎"。
他就是孔笙。
1:劇組裡"打雜的"
孔笙的人生是妥妥的陰錯陽差。
他不是娛樂圈科班出身,以前的工作也跟導演八竿子打不著,是一家小雜誌的編輯,過的是朝九晚五的生活。
有夢想和創造力的人,總是不安生。
如同死水一般的人生,讓孔笙覺得活著沒有一點激情,於是他將注意力全身投入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攝影中去。
後來他乾脆辭了工作,找了個影視劇攝影助理的工作,在劇組裡晃蕩。
編輯這個行業,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他對於文字的駕馭能力,和信息的敏感度很強。這間接影響了作為攝像的眼光,還有專注度。
所以孔笙只在劇組待了一年,就已經成了主攝像,慢慢的開始做執行導演。
1996年,孔笙獨立拍攝了電視劇《民警程廣全》,正式以導演的身份入行。
但做了導演,孔笙依然不忘記自己的本色,經常做著導演卻幹著攝像的活,以至於在金鷹獎被爆料,有一次差一點把攝像的年輕人嚇一跳。
真沒想到導演還有這樣的!簡直太接地氣了!
2:國產劇的"半邊天"
因為有編輯精準的眼光做底,宏大的文化格局作為背景,孔笙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經典。
第一次獨立拍片他就受到了飛天獎的關注。
孔笙的電視劇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將文學作品中的細節描寫,人物刻畫很好地融入了影視作品。可以說他是用一個文學家的眼光去打量自己的影視作品。
這讓他拍攝的影片有一種特別的文化質感。但是這樣的電視劇在一開始並不是特別受歡迎。大家表示,「蠻好看的,跟目前市場上的一些故事片感覺不太一樣」。
孔笙面臨著一個困局,沒人買,也沒人看,結果投資可能就收不回,自己就會虧損。所以他對於成本的控制非常的精準。
孔笙說:「一部30多集的電視劇,哪個民營公司都不可能讓你這樣去做。但我們咬咬牙,精打細算下來,也沒有花很多的錢。」
優良製作的東西,他總會有機會被看見,2008年孔笙和張新建聯合執導了電視劇《闖關東》,火了!
這讓孔笙看到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路數去走。
後來《琅琊榜》和《歡樂頌》證明了他這種想法,一樣可以走流量路線。
就這樣,孔笙的很多作品一經發布,就因為是市場上不一樣路數的電視劇,都奇蹟般地成為了爆款。
孔笙用自己的肩膀幾乎擔起了國產劇的大半壁江山。
只是導演是一個很隱形的行業。有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些戲都出自同一個人罷了!
3:影片裡的最佳"客串"
孔笙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客串。誰也沒想到,表演是孔笙另一個非常在行的東西。
據說,孔笙導演在多部電視劇之中客串角色,《父母愛情》中,客串了一個照相館的老闆。這個細節如果不是當時沒停披露出來,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
在《鬼吹燈之精絕古城》中,他又客串了一個茶攤大爺,大爺搭著毛巾,拿著茶壺,表演的真的是惟妙惟肖。
《琅琊榜》中,據說因為客串,還摔倒了……
有人說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相通之處。孔笙在做導演的時候,他曾經給自己的演員說過這樣一場戲。
表演的內容是一個挑糞的老農。
孔笙導演就現場給自己的演員示範,告訴他如何走出腳步,如何讓扁擔看顫起來,讓表演看起來更加真實和生動。
這個細節你可能就完全明白,孔笙為什麼客串會如此的成功。
在金鷹獎的舞臺上,曾經被孔笙看中的一些演員,為他送上了最佳客串獎。
這份榮耀獨一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4
孔笙一直被作「國劇門臉」的招牌,還稱呼為"孔萌萌"。
孔笙說:"我希望大家在做一件很苦的差事的時候,都能以一種玩的狀態來面對,在愉快的環境中享受整個創作過程。」
有人說:"影響一部電視劇成敗的因素有很多,大抵在於故事情節、演職人員的演繹再創作能力、社會熱點和項目宣傳發行。但前者更重要。"
孔笙就有這樣的能力。
孔笙能把一部很土的鄉土劇,拍成時代爽劇,能把一部很生澀的歷史劇,也拍得活靈活現現。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價值觀的輸出。
正是有這樣一種內在的力量支持,他才能和演員一起專注地入戲,死磕每一部作品。也才能不關注自己的身份,和演員打成一片,共同努力去創造一個個電視劇歷史上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