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拉脫維亞門戶網站Delfi新聞網12月11日報導,韓國導演金基德因新冠肺炎併發症在當地醫院去世,終年60歲。
作為韓國著名導演和編劇,金基德的作品曾多次入圍威尼斯、坎城等國際電影節並獲獎。2012年,他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我用拍電影對抗這個世界,我希望自己的電影能讓那些同樣感到無力的內心得到撫慰,面對和接受自己。」
韓國導演金基德(圖|視覺中國)
金基德:20歲的時候我被同街區的小流氓騷擾,當時在工廠工作,我就自己做了一把槍,想要一了百了,那算是我年輕時開始與世界對抗的起點吧。事實上,我一直都在工廠工作,至今勞動者的意識很強,我喜歡親自動手做自己想要的東西,也相信勞動使我懂得的那些道理,比如電流電晶體和電容器裡的對抗,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相生相抗的。但當你承受的壓力過大,無法從體內排出同等的能量時,就會使人的機能喪失,喪失機能是非常可憐的,這使我感到無盡的痛苦。
《阿里郎》劇照
三聯生活周刊:你與整個世界對抗的目標是要這個世界接受你,還是改變這個世界?金基德:生存,既是對抗,也是對輕視自己不堪重負的無力內心的一種表達。遭人們輕蔑的某個殘疾男子不願意自己面對死亡而跳上擠滿乘客的地鐵點燃了手裡的炸藥瓶,可恨,可悲。但什麼製造了如此可怕的人?(大邱地鐵事件:2003年韓國東部城市大邱發生人為縱火事件,至少造成196人死亡)誰也不會去探究這事件背後種種有悖常理的社會原因,誰都不願意站到世界背後,但我是孤獨的人,從小到大唯一的朋友就是《收件人不明》裡的那個美國混血兒,所以我不在乎被接受與否。我用拍電影對抗這個世界,就不會想要拿著炸彈去乘地鐵,而且我希望自己的電影能讓那些同樣感到無力的內心得到撫慰,面對和接受自己。三聯生活周刊:《春夏秋冬又一春》是最受海外觀眾歡迎的韓國電影,更不用說《撒瑪利亞女孩》《空房間》等在西方電影節上大放異彩的作品,看上去你的電影有濃鬱的東方氣質,你覺得東西方語境下故事的講述方式究竟有怎樣的不同?金基德:我是韓國人,東方人,我的電影裡會不知不覺地有東方色彩,比如沉默,我的電影常常臺詞不多,很多人說是因此或許形成了一種隱忍,這迎合了西方關於東方的想像,但也可能就是我自己說不明白而已。而我想這種異質性,成為很多西方觀眾喜歡金基德電影的原因,但我想這也不自然地形成了這樣狀態,正如我平時也會看一些電影,極少情況下我去看一部好萊塢電影,日本電影卻有很多我發自內心地喜歡,最近我還迷上了敘利亞電影,我覺得它們更接近問題的根本。
《春夏秋冬又一春》劇照
三聯生活周刊:你始終在說探究人的本質,無論是《阿里郎》中你對自我的大動幹戈,還是《春夏秋冬又一春》結尾裡小和尚又長大到可以上山玩耍,迫不及待地往小魚、小蛇和青蛙的嘴裡塞石塊。看上去你對人的本質毫無憐惜甚至不抱希冀。金基德:但人不是醜陋的,也不是壞的,人本身就是那樣的,只不過更多的人們不希望再看到這些。很多導演在做電影時會把這些人們不喜歡的東西去掉,但偏偏我對這樣的真實很感興趣,所以我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我還記得自己小時候也常玩這樣的把戲,抓來青蛙,在背上塗上色彩放在書桌上,覺得是非常漂亮的作品。如果非要定義這種行為是惡的,是向弱者施暴,那我只能說作為動物的我們天性就是這樣。
金基德:我曾經說過,我對「父權話語」、「男性主義」這類詞的確切含義都沒有搞清楚,我的家裡,母親是一家之主,至今也一樣。對那些一直安逸生活的女孩子們,可能我的電影是過火的,正像她們總是喜歡有道德約束、最安全而基本的體系,最普遍的體位。
《漂流欲室》劇照
但事實上,我對性本身的興趣遠不如我對愛的興趣強烈,至少在自己的電影裡是這樣。如果說我喜歡在自己影片的情愛部分進行冒險,那目標肯定不是性本身,我想探究愛的本質,但歸根結底還是在努力弄清楚人是怎麼回事。愛,這種不可思議的情感,對我而言或許是動物本能的一種回歸,它的美妙在於它可以是消滅類似理性、道德性、社會地位和階級之後才開始的一種純粹情感。
三聯生活周刊:藝術家和他的背景與國家意識是緊密相連的,李滄東導演曾解釋過「光州事件」對他人生道路的衝擊。他說自己和國家的聯結以及電影的表達欲望都從那時開始,你與他同代,「光州事件」的時候,你在做什麼?金基德:我非常同意李滄東導演的說法,「光州事件」的確是將我們這一代人捲入歷史和現實的直接動力,而且對所有韓國人來說都是一個可怕的事件。當時我在工廠做工,是一家廢車場,不到20歲,還很年輕,在工廠裡的日子很忙,腦子裡往往是沒有什麼想法的,我是事後才知道整件事的始末,並感到深深的悲傷。我成長在那樣的時代,人家問你的理想,每個男孩都大聲回答「麥克阿瑟」,我們堅信「麥克阿瑟挽救了我們」。「光州事件」或者是個開始,確信的事情都有些動搖,似乎也有好些問題需要解決,李滄東說的那種和國家的關聯感一點也沒錯。
點擊圖片,聽範小青帶我們回憶金基德傳奇一生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封面圖,一鍵下單
「節儉一代退場: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周刊書店,購買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