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5日,上海軟科發布《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寧波大學位列全國第75位、省屬高校首位。
據悉,「十三五」時期,寧波大學在國內四大排行榜中的位次持續提升。截至目前,寧波大學在《中國大學評價》(武書連,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中,第80位;在《中國本科院校綜合競爭力總排行榜》(邱均平,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中,第76位;在《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中,第75位;在《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上海軟科)中,第75位。
各大學排行榜持有不同的評價價值取向、採用不同評價指標體系,寧波大學在四大排行榜中的位次均勻分布在第75-80名間,這表明學校近5年發展業績能夠經受住各類評價指標的考量,學校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可以被不同排行榜相互印證。
預測不久後 武書連榜單中,寧波大學亦將甩開浙工大。
目前各大榜單已經用事實瘋狂打臉浙工大,畢竟這個學校長期在省內洗腦,病毒式的營銷浙江老二的錯誤廣告,實際療效很差,跟腦白金的套路是一樣的。
爭議的並不是實力,而是無意義的扯皮。預計短期之內寧波大學可能還需要同發源於爛柯山腳下的某化工學校廝殺,但是以目前形勢預測,不出預料,近十年寧波大學甩開這所學校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針對排名的問題,我補充一下,這個東西沒有意義,當個樂子就行,唯一有參考價值的是教育部的學科評估排名,這是最公正和最權威的排名。
目前只有軟科最好大學和校友會等兩個排行榜寧波大學稍微超過工大了,但是剩下的武書連、金平果、包括esi和us news在內的四大國際排行榜等7個排行榜還是工大佔優。軟科的國內最好大學排名不是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國際上認可arwu,arwu的認可度會稍高一點。
只有軟科的國內最好大學排名有公布指標和評分細則,我大體看了下2020年的數據,除了人才培養一欄,工大得分基本都是高於寧波大學的。還有這個都是第三方商業統計(這些都是商業榜),會反應一部分的客觀性,不過他們是很難獲得最精確的數據的。你說河南省傾全力打造的鄭州大學排名會比工大和寧大低嗎?這顯然也是不現實的。
談談雙一流。寧波大學入選雙一流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契機,最明顯的是經費大漲。在省裡的總投入經費上,寧大略低於工大基本和工大持平了,但是科研經費工大目前還是大幅領先寧波大學。以後的發展伯仲之間吧。但是,無論工大能不能拿到雙一流,工大省屬綜合第一的位置,還是很穩,是很難撼動的。不過,我相信工大在以後也會進入雙一流的。經費是決定學校發展的最大因素。工大寧波大學沒有明顯的競爭性,想學理工科想去杭州填工大,想學文理類想去寧波去寧大。不過,工大在省內的就業口碑還是很硬的。剩下的省內高校,師範類文理類去浙師大,計算機電子類去杭電,財經金融類去浙江工商,術業有專攻,選擇很簡單。不過想在杭州就業,還是儘量選擇杭州高校比較好。
雙一流不同於前幾項工程,它具備極大改革創新性,引入動態管理,就是為了破除唯帽子論和唯出生論。現在填志願優先的只是42所和一流學科建設大學所在的一流學科。看看一些事業單位招聘就知道了(企業招聘還是只看985 211多),強調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需要對應的一流學科或是42所居多。也有一小部分是不要求所對應的一流學科的,但是前者才是今後的發展趨勢。
寧波大學官網公布博士在校生數量僅為277,而浙工大的在校博士生數量為887,寧波大學的博士生數量僅為浙工大的1/3。按照博士教工和研究生總人數的比例都在3/4來看,寧波大學研究隊伍中的博士生數量,是明顯偏少的。這主要和寧波大學的之前辦學規模一直不大,走的是教學研究型大學有關係,現在向研究型大學轉型(本科生:研究生=1:1),應該適當提高博士研究生數量。
但是,考慮到高校除了頂尖的那一批科研人員,基本上還是科研搬磚工比較多。一般的情況就是,小老闆跟著大老闆,研究生跟著小老闆,做出規範的學術論文,主力還是研究生隊伍。所以,寧波大學雖然博士數量偏少,在長期不受重視的情況下,科研論文存量和平均水準,居然沒有明顯拖後腿,這一點其實我有點意外。(不過,博士生數量偏少會成為制約研究隊伍科研素質的一大因素,應該引起重視。)
因此,寧大就這個階段的科研積累(1980-2020)存量來說,還是不如浙工大的,主要的原因是規模劣勢,而且可預見的還會保持一段時間,但是沒有到檔次上的差距的地步。
但是,2020年開始,寧波大學研究生擴招44%。如果兩校中間,沒有一個的人均科研產出有跨越式提升的話,可以預見的,堆人數多的那個最後會勝出。而擴大研究隊伍,得到政府支持很關鍵,比如,會有平均每個學生每年經費的基本要求。
根據寧波大學2020年3月公示的十年規劃,研究生預計要不斷擴招(見下表)。但是,我想說的,即便是2030年的規劃數,博士生數量還是不太夠。在我看來,如果能在2030年達到1500-2000名在校博士生,才可以說是一個比較有規模研究隊伍的狀態。(提供另一個數據,浙大2020年的博士生數量是12074)當然,由於這一點,受制於學科建設、博士點數量、師資擴充、辦學資金等多方面的因素,現行的規劃可能是保守的,但是這個規劃裡能夠反映出的,是寧波市對於寧波大學的支持。
就頂尖人才而言,寧波大學現在是下面這樣的:
浙工大現在是下面這樣(浙工大的官網師資風採不對外網開放,所以我不知道具體是哪幾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寧波大學的幾個院士隊伍基本上全部是18年19年上了雙一流以後引進的。而產出科研成果相對於人才引進,有一個滯後性,所以可以預見寧波大學在未來幾年可能有一個小爆發的科研產出,不斷加碼的人才引進對於研究隊伍的先頭部隊,有很好的的充實作用,這種效果應該近年就會逐漸顯現。
然後來看一下經濟實力:
因為常理說,辦好大學就是燒錢,大學的經濟實力和科研實力以及地位(?)是正相關的。
這裡我比較的是省教育廳批下來的年度支出。為什麼不統計預算收入呢?因為寧波市和浙江省都會給寧波大學經費,以2019年為例寧波教育廳明確寫出了劃給寧波大學的經費:
而杭州教育局的預算裡不包括浙江工業大學:
再加上寧波額外給寧大的雙一流建設的基金獎勵,以及兩校的受社會捐贈收入,統計口徑比較複雜,容易重複,所以比較大學的「花錢「能力比較靠譜。
其實花錢能力對於大學更要緊,對於浙江這種省份,以2019年為例,浙工大最後結餘8億,寧波大學最後結餘4億。
隨著寧波大學的擴招,和人才引進的進一步開展,可以預見今後的趨勢就是經費和花費依舊要暴漲。另外,鑑於兩校目前的規模差距,人均支出的預算其實已經超過了。不過同樣的,由於兩校的規模差距,浙工大理所應當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仍舊保持省屬高校經費第一的位置。
總結一下,現階段兩所高校的科研產出水準相近,誰的規模大,優勢就會明顯一點。但是,人均科研產出沒有特別顯著的差別。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兩校未來一段時間的差距,就是得到政策支持的差距,從而造成的規模、各項投入上的差距,長期引起質變,導致人均科研產出效率的差距,最後大學整體拉開差距。
為什麼更看好寧波大學呢?根本原因在於,我自己眼中的公立大學的發展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測度要素:
一、得到上面明確支持,這樣全社會才會跟進你的地位。
二、地方思想上要重視,
三、地方要有能力投入,不僅有錢、還要有優質的產業研究配套項目和資源來支持。
四、區位要優秀,要不就是本身在發達城市群,要不就是國家重點支持的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