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女孩,擁有著:
符合大眾審美的五官,
完美的皮膚與身材,
溫柔體貼的性格,
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的本事;
你是否會認為她是一個別人眼中的完美女孩呢?
在趙薇發起的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中,楊冪飾演的「小愛」便是一個滿足上述標準的「完美女孩」。
故事發生在3021年,小愛是一款人形AI機器人,又名「完美女孩2020」。
工程師和藝術家們將小愛的各個方面都打造至完美,以便迎合大眾的期待。
只要客戶下載相應的功能包,小愛便能滿足客戶提出的各類需求。
小愛的用戶評價一直很好,然而服務養老院時的一次意外,使她的評價一落千丈,從此無人問津。
為了彌補損失,公司對小愛重新進行了運營和包裝,將她列為了價格昂貴、需要用戶一次性買斷所有權的「特別產品」。
小愛被帶回了特級用戶家中,然而等待她的,卻是冷漠的臉色,以及繩子和鞭子......
在小愛的系統認知中,沒有痛苦,沒有情感,沒有羞恥。她一次次地被特級用戶折磨得七零八落,又一次次地被送回公司維修。
特別產品有指定的工程師,可以終身維修。
負責維修小愛的女工程師,在又一次修復小愛時,望著她留下了淚水。工程師想幫助小愛,還她自由,讓她逃。
可是小愛卻不解地望著工程師:
「逃...那是什麼意思?
我...從來沒有掌握過逃亡這項技能...」
小愛,是每個活在他人標準中的女孩的放大版。
從不拒絕的討好型人格,
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的容貌焦慮,
急於尋求他人認可的自我價值感缺失...
這些,不正是現實生活中的「小愛」表現嗎?
當女孩們陷入不斷迎合他人評價的怪圈中,那些曾經讓她們與眾不同的個人特質便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無趣的、空心的「完美女孩」。
為什么女孩們往往傾向於變得完美呢?
其實仔細回想女孩的成長經歷,這個問題便不難回答。
從小到大,女孩們接受的表揚,似乎不外乎「漂亮」、「乖巧」、「文靜」、「聽話」。其實深究每個詞,不都是在迎合他人的標準,讓他人滿意嗎?
反觀男孩,「調皮」、「臭小子」,這些看似貶義的詞,往往會從師長們口中略帶寵溺的說出來。其實潛臺詞是「男孩子不用太聽話,調皮點以後才有出息。」
同樣面對他人的標準,男孩似乎從小就被鼓勵打破標準,甚至重建標準。
於是長大後,女孩們會覺得,只有讓他人喜歡、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自己才有價值,才能獲得快樂;
而男孩們,往往沒那麼在意他人。所以即使沒那麼優秀,也可以做到那麼普通,卻那麼自信。
在意他人的看法,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當然沒有錯。
但是,所有的努力與改變,首先得是為了取悅自己,獲得自我認可。
如果為了迎合他人的看法,忽略內心的那個小人兒,那麼將很難獲得持久的快樂和自信。
不然,知乎上也不會有那麼多糾結的人了:
他人的標準也總是變化的。疲於奔命地追趕,並不能保證我們在每次評價中都成為優等生。
相反,我們會在追趕中,錯過很多屬於自己的風景。
比起成為優等生,真正值得你在意的他人,一定更希望你找到那些獨一無二的美景。
更可怕的是,一但習慣了忽略自己的感受,我們會越來越依賴他人的標準,甚至失去自己建立標準的能力。
如果某天他人的標準消失了,我們的感受,反而是迷惘大於解脫。一如沒有學過「逃」的小愛。
其實,不完美,才是真的美。
「朋友們總說錐子臉好看,可我覺得我的方形臉也美得超有御姐範」;
「父母說女孩子應該文靜點,可喜歡戶外、冒險的我也別有一種酷颯美」;
「親戚們說體制內穩定,同學們說體制外更有發展,可不管是體質內還是體制外,只有讓我過得開心的才是最好的選擇」。
小到提出一個不同的觀點,大到做一次影響人生的選擇。只有這樣的聲音、嘗試越來越多,女孩們心中的小人兒才能順利長大。
她的長大,意味著形成自己的價值評價體系,意味著真正地做自己。
希望,你我都能成為,不完美、卻那麼自信的女孩。
《聽見她說-完美女孩》觀看方式:
①騰訊視頻上搜索「聽見她說」,點擊觀看第八期
②B站上搜索「聽見她說,大冪冪」,點擊第一個視頻(23分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