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學會閉嘴,少生是非!

2020-12-24 飛魚心語

文/飛魚

人生的好多事非,皆出於口。也許是無心,也許是好心,出口之前把把關,該說則說,不該說就保持沉默,沉默是金,禍從口出。

事情多,難免出亂,沉著冷靜,保持良好心態。須知,抱怨只會帶更來更多心煩,喋喋不休,既有失風度,給心緒添亂於事無益,還會增加煩感。沉著冷靜,循序漸進。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要華麗的外表,不要自以為傲的虛榮心。腹有詩書氣自華。真才在胸,不誇耀,不逞口舌之強,謙虛永遠是美德。看天邊雲捲雲舒,過平淡安然的日子。生活才能細水長流。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有。見人應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若是遇知己,定會應珍惜!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學會閉嘴,少生是非!

在吃飯的時候,聽大嫂說,四叔家的小兒子還沒離婚,現在又在外面跟別人的女人生了一個女兒,還沒一個月大,現在領回家裡了。

這件事因為沒有幾個人知道,因為四叔是一個好面子的人,把這件事遮得嚴嚴實實的。我們剛開始還以為是大嫂看錯了或者聽錯了,應該沒有這回事,但是說得又好像是真的。

所以由於好奇心,我和先生吃完飯之後,借著散步,經過四叔家,偷偷看了一下二樓的房間燈,平時二樓都沒人住的,現在二樓天天都開著等,肯定是有人住進去了,但是一樓的大門都是關著了,沒有見到人。

經過幾天探索之後,終於有一天看到了有一個女人出現在四叔家裡,而是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小姑娘,二十出頭的樣子,長相很清純。

要不是親眼看見,簡直不敢相信四叔的那個兒子做出這種事情。

四叔那個兒子的原配妻子是我的同學,他們從去年就開始鬧離婚,然後分居了,離婚手續一直沒有辦。

而那個孩子是在九月份出生的,他們鬧離婚的時間都還沒到一年,所以想一想,四叔那個兒子是無縫連接,又或者在鬧離婚之前已經是婚內出軌了。

然後,我先生對我說,「你先不要急著把這件事告訴小玲(化名),這是他們兩夫妻的事情,我們作為外人還是不要多嘴,事情的真相總有一天會暴露出來的,而我們不能當這個人,要讓小玲自己去發現,不然你跟她說了,四叔跟我們家就會產出尷尬,弄到裡外不是人。」

我覺得先生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儘管我很同情我的同學小玲,但是還是不能告訴她,因為這不僅僅關係到她,更關係到三家人的關係。所以,我還是要學會閉嘴,好奇心已經滿足了,事情也知道了,四叔家那個兒子的事情,始終有一天是瞞不住的,因為那個孩子始終會長大,長大就要上戶口,還沒有離婚,是上不了戶口的,到時候,小玲應該就會知道了。

小玲跟四叔家那個兒子離婚的事情,不管小玲做什麼決定,作為朋友的我,不會多說什麼,而是支持她的選擇。

從這件事情看來,小玲當初選擇分局,自己住在學校中,也是對的,因為四叔家那個兒子,真的不是一個值得依靠終生的人。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些話,只適合藏著,不適合說;有些事,只適合看破,不可以說。

從今天起,時刻提醒自己,努力做到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相關焦點

  •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慢慢地吃,就少生病;慢慢地說,就少惹禍。不要忘記,你口裡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與神的榮耀、別人的利害、你自己的德行,有大關係。魔鬼要藉著你的言語誘惑你,惡人要藉著你的言語陷害你,有見識的人要藉著你的言語斷定你是怎樣的人,在你四圍的人要藉著你的言語得益處或是受損害。
  •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沉默,是一種智慧
    海明威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學會閉嘴。」說話這個事情與其說是「學」來的,不如說是依靠模仿,幾乎每個孩子的說話技能都來源於其父母,正因為此,傳統上才有家風之說。那些學會說話的人,不一定真的會說話,就像貪玩之人並不一定真的會玩一樣,任何事情想要精通都不能隨心所欲,任意發揮。前不久看了Papi醬做的一個視頻:如果遊戲計入高考成績。整個視頻的內容相當諷刺。
  •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四個「口業,最損自己的福報」
    佛家講「身口意」三業,人們造「口業」最容易,隨口一說,就有可能造了「口業」。造了「口業」,為別人帶來了痛苦,也消耗了自己的福報。
  • 《菜根譚》: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洩盡真機;意乃心之不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蹊。口是心的大門,守口不嚴,心中機密就會全部洩露;意念是心的腿腳,如果防範不嚴,就會搖擺不定走上邪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不是開玩笑的。因為,心理學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場合環境中,人們對他人的話語有不同的感受、理解,並表現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因為受特定場合心理的制約,有些話在某些特定環境中說比較好,但在另外的場合中說未必佳;同樣的一句話,在這裡說和在那裡說效果就不一樣,說什麼,怎麼說,一定要顧及說話環境,才能取得良好的說話效果。
  • 管住自己的嘴巴,更好地防止「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他們說取熊膽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那些養殖在籠子裡,專門為取膽而活著的黑熊生不如死,經常發出痛苦的嗚咽。在林場生活的幾年,我對動物產生了很深的感情。老鷂鷹成了我的假想敵,藍大膽兒是我的競爭對手,甚至那些被稱為土球子的小蛇,都能成為我們的玩伴。那時候,年近八旬的姥姥已經步履蹣跚,我和姐姐就成了她名正言順的「小指使」。
  •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52歲伊能靜被推上風口浪尖,這是鬧哪出
    俗話說得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伊能靜已經五十二歲的年紀了,如今參加舞團加上社交風波,重新陷入風口浪尖的境遇,翻車多次,如今有人又被扒到她的新「黑料」。說說她最近怎麼把自己送到輿論浪口的。接著便是網絡平臺上「下一集會比寧靜還『搶鏡」一出評論,讓許多網友紛紛震驚,這麼明顯的「搶鏡」之說都出來了,實在是太
  • 佛教:「禍從口出」,這4種話,不要亂講,因果不饒人!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人的嘴是諸多禍事之源,守不住自己的嘴,也就守不住人生的福。口業造的多了,福報漏的更快。老一輩人常說:寧吃過頭飯,不說過頭話。說話肆無忌憚、毫無避諱,就會招來諸多禍患。為人處世,做到:不說、不聽、不看,遠離是非,嘴上積德,人生才會六時吉祥。「禍從口出」,這4種話不要亂講,因果不饒人!一、說惡語、髒話「口是傷人斧,言是割心刀;出言要有尺,戲謔要有度」,惡語出口,不足以喪身,卻足以喪德。
  • 人在社會上,要學會「閉嘴」
    若是人間匆匆一趟便也罷了,但生而為人,總是要在此繁華一夢的。我們每個人都在社會的棋盤之上,小心翼翼的走著每一步。因為我們都明白人生就如同一盤棋局,一步錯則步步錯。若是馬虎大意,換來的只能是萬劫不復,永墜深淵。所以我們更應該做一個聰明的人,不能妄自菲薄,但是也不可以驕傲自滿。
  • 佛教: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四種口業造不得
    佛家講身口意三業,而其中造口業最容易,隨口一說,有時候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也會給自己種下了惡因,所以說話一定要慎重,有口德,才是為自己積福。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個人的口就是自己福禍的門戶,一句話可以為自己帶來好處,一句話也能夠為自己帶來災禍;一句話可以救人,一句話也能夠殺人;佛家講這四種口業造不得,因果報應很嚴重。一、惡口,髒言惡語。
  • 做人最高級的修養,是學會「閉嘴」
    海明威有句名言:「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 可有很多人都認為會說話才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為人處世還有另一種境界——學會閉嘴。 古人也常說,言多必失,禍從口出。
  • 兩歲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來學會閉嘴
    我們的飲食、呼吸、言語都離不開口古人認為口是言語之門,飲食之具,萬物造化所關又為心之外戶
  • 少說話是品行,會說話是品德
    分寸: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中國有句古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的分寸感,相當重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經常口吐蓮花,不見得處處受到歡迎;少言淡語,處處低調,關鍵時候說的得體得當,也未必不受人待見。曾國藩晚年給弟弟曾國荃的書信中,把如何說話濃縮為了三個字:「戒多言」。年輕的時候,曾國藩說話不講究。一次父親的生日宴,他得意忘形,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誇誇其談,結果讓好友反感,拂袖而去。
  • 學會了安靜,懂得了閉嘴,你就贏了
    當你看透了人心,才會發現,多說不如少說,多做不如少說,世態炎涼,沉默是金。 物慾橫流的人間,當你看透了生活,才會懂得,生是前提,活是本質,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一個豁達的心,才能走的更好更遠。 人生不如意時,學會閉上嘴,學會安靜,才是自渡,才能走出困境。
  • 人活著,心要靜,欲要寡,言要少
    人活著,心要靜,欲要寡,言要少。 心靜,一切自安;欲寡,知足常樂;言少,沉默是金。 心是我們的一切,如果心亂了,那麼,一切都亂了,唯有靜下心,我們才能從容面對一切。
  • 「福薄的人,往往嘴不好」:人到60,這三種話儘量少說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是福禍之門,生活中會說話的人,往往被認為是高情商的表現。在為人處世上,善於運用語言藝術的人,通常人脈都比較廣,而情商低的人,往往因為說話而得罪人,給自己招惹是非。因此,懂得一些語言方面的忌諱,是生活中一項非常有必要的技能。
  • 做人,要學會閉嘴!
    人這一輩子,不要信口開河,要知道說話是門藝術,不要摻和是非,讓嘴賤毀了自己。不該說的話不要說,不該問的事不要問,這才是做人最大的智慧!很多時候,沉默就是金,很多事自己心裡明白就好,沒必要說出來,要學會思考反省。
  • 佛說:口業乃是禍累之始,平時少說這三種話,多積陰德惠濟子孫
    口業,是患苦之門,禍累之始,如果你能去清淨自己的口業,不說妄語、兩舌、惡口這些造惡業的話,多說善語、利益他人的話,福報就會越積越多。因此,要想積陰德留給子孫後代,平時就一定要修口業,不要亂說話,儘量少說話多做事,能不說話就不要說話,亦如佛說:清淨口業莫造惡業,少說這三種話,利人利己,福氣越積越多。
  • 再好的關係,也好學會「閉嘴」
    01「人學會了說話,但常常忘記好好說話」這是我大學老師曾經告訴我的。她的命運是靠自己博來的,但還是夾雜點不幸。大學是專科,本來按照她的正常發展路線,最多去個小學教書,也不可能跑到大學裡頭來。無奈,婆婆不夠好,說話口無遮攔,經常抓住她的一些小毛病不放手,而且只負責兒子和孫子的飲食起居,關於她的,全然不管。因為她的兒子是巴黎留學回來的,總認為一般的女人配不上他。從婆婆口中吐出來的話,那可謂稱得上讓人想要逃離。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好教養,但有好教養的人都懂得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