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個宦官之後卻享受帝王之尊,因此千百年來,他背負著奸雄、奸賊的罵名?曹操何以成為三足鼎立中實力最強的一方,這跟他的祖上有什麼關係嗎?身在亂世, 他稱霸天下與他的家族又有什麼聯繫?
曹氏家族勢力強大地位顯赫
曹操的家世說來不簡單,相傳曹氏本為黃帝之後,但後人對曹操的出身也多有懷疑,這還要從他父親的養父——曹騰說起。曹騰是東漢末年的大宦官,很早就進宮,服侍過安帝、順帝、衝帝、質帝和桓帝5個帝王。
曹騰在漢安帝時只是為黃門從官,正好趕上鄧太后下詔挑選年紀幼小而又溫和順從、辦事謹慎的黃門宦官陪侍太子,也就是後來的順帝。曹騰被選上,因而得到順帝的信任與依賴,在順帝時遷中常侍。到漢質帝末期,關於王位繼承人的問題,朝廷官員分成兩派,一派是李固主張立清河王為帝;另一派是外戚梁冀,擁立劉志為皇帝。兩派開會爭議相持不下時,曹騰看準機會,親訪梁冀,表示支持劉志為帝,同時對梁冀指出,他總攝朝政,手下賓客眾多,人際關係複雜,有很多違反法度的地方。而清河王為人嚴明,如果他真的為帝,恐怕遭受災禍就為期不遠了;如果立劉志,則可以長保富貴。梁冀認同曹騰的觀點,用高壓手段強行使眾人同意,罷免李固,擁立劉志為桓帝。而論功行賞,梁冀和曹騰便獲升職,雄霸朝政。而曹騰以此功勞遷大長秋,被封為費亭侯,達到宦官官位的頂峰,並且被封為費亭侯,屬於列卿一級的高官。
那時候,宦官可以娶妻養子,封爵可以傳給養子。曹操的父親曹嵩就是曹騰的養子。曹嵩受曹騰的權力影響,仕途一帆風順,做到司隸校尉,靈帝時又成為大司農、大鴻臚,後來又買到了太尉的官職。曹騰死後,曹嵩襲費亭侯。這一時期,曹氏家族有很多人都是朝廷大官,因此曹氏家族在當時的勢力非常強大。
曹家遭遇滅頂之災避難琅琊
東漢時期,宦官當權,曹氏家族門庭顯貴。但是當宦官失勢之時,曹氏家族也面臨了滅頂之災。曹嵩為了躲避這場劫難,攜全家逃往山東的琅琊避難。這才有了曹操開創曹魏等風雲之事。
古時的琅琊郡在今濰坊、臨沂一帶,因琅琊臺而得名。琅琊臺位於現在的膠南夏河城東南,臺基三層,層高三丈,面臨碧波萬頃、水天連接的黃海,自有一種「龍飛虎臥」的氣象,是歷來天子駕幸之地,更增添了一種皇家風範和帝王之氣。琅琊一地有一座沂山,在古代就有「東泰山」的別稱。堪輿之說認為,山以氣凝,氣因山著。沂山綿延於琅琊胸之南,其山脈地勢覆壓數百平方公裡,大氣磅礴。
氣不可無,水也不能少。在堪輿術中,水與氣的關係最為緊密。沒有氣就沒有水,沒有水也就沒有了氣。氣因水而生,水因氣而化。山石為骨,土壤為肉,水為血脈,氣主運行。在沂山有一個著名的瀑布——百丈瀑布,山水結合,大氣婉約。琅琊郡山清水秀,蘊含著帝王之氣。曹氏家族避難於此,受此恩惠。雖然山川風水不能永葆萬世,但是卻把山中的靈氣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曹氏家族的血脈中,滋養曹操王者之風也是功不可沒。
曹家祖宅亳州成為帝王興起寶地
琅琊郡畢竟只是避難之地,災難過後,曹嵩又攜家人回到了祖宅之地——亳州。亳州也就成為曹操的興起之地。桓帝永壽元年(155年),曹操出生於沛國譙縣,即今位於安徽北部的亳州市。曹氏家族的祖宅基地就在沛國譙縣內,據說曹操榮登皇族與祖墳的風水也有一定的關係。
在堪輿術中,陰宅的選擇比陽宅要重要得多。堪輿術認為,家族先祖埋葬之地的吉兇會直接影響到後世子孫的旦夕禍福、富貴貧賤。若家族先祖的埋葬之地是一塊風水吉地,則後世子孫則會大富大貴,如果這塊吉地是一處「龍穴」,那這個家族後世肯定會有「真龍出世」。如果家族先祖的埋葬之地風水不好,那後世子孫也會受其影響而不好。傳說曹氏家族的祖墳之地是一塊「龍穴」之地,也正是此「龍穴」之地的蔭佑才使曹操位居臣相、曹丕當上了皇帝。
曹操蒙泰山風水滋養梟雄出世
靈帝熹平三年,曹操被舉為孝廉,不久,又被朝廷任命為郎。後來,在司馬懿之父尚書右丞司馬防的推薦下,曹操出任洛陽北部尉,開始走上仕途。就這樣,曹操走進了官場。而這只是一個開始,日後濟南的歷練和泰山風水的滋養,才終助其成為一世之雄。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席捲全國的黃巾大起義爆發,矛頭直指東漢的都城洛陽。漢靈帝大驚,急忙調兵遣將,派北中郎將盧植去冀州鎮壓張角,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俊去潁川鎮壓波才。曹操也在這個時候得到重用,升任騎都尉,同皇甫嵩、朱俊一起帶兵前往潁川鎮壓黃巾。
由於鎮壓黃巾起義有功,曹操被升為濟南國之相。濟南國緊鄰泰山,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它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泰山成為上古帝王、歷代皇帝檢驗自己是否是受命於天、是否是真龍天子的試金石,成為君王巡狩、柴望、封禪的首選之地,逐漸演化成為國家御用之山,國家重大事項的祭祀之地。身邊有座具有如此王者之氣的泰山,曹操也可放開手腳,大展一番宏圖。
濟南國轄區內一共有十個縣,幾乎大小官員都和朝廷貴戚、宦官或者地方豪強勾結,欺壓百姓。而歷任國相卻不敢加以幹涉。曹操到任後不久,就罷免了8個官員,朝廷上下無不為之震恐。曹操一方面不願意違背自己的志向去迎合權貴,一方面又考慮到已經多次觸犯權貴,再這樣也幹下去,擔心會使全家受到連累。為了避免發生不測之禍,曹操在當年辭去了濟南相的職務,請求回到宮中值宿,擔任警衛,實際是要求賦閒。中平二年,朝廷讓曹操去做東郡太守,曹操不僅沒有答應,相反,連議郎也不肯再做,推託有病,辭官回到家鄉譙縣去了。回到故鄉譙縣可以看做是曹操泰山歸來的一種蟄伏,而蟄伏後的再度崛起,將無人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