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環境汙染治理的深入推進,京津冀地區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實現持續好轉。如今,隨著「汙染攻堅戰」的實施,環境治理進入了攻堅期,京津冀地區實施聯防聯控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馮志軍(左二)在保定開展工作
過去五年來,三地做了大量探索,建立「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便是其中一項重要措施。聯動機制建立以來,三地環境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積極開展聯合聯動執法,查處了一批環境違法案件,推動了環境治理水平的提升。記者了解到,今年三省市執法聯動機制還將進一步強化,不止省級層面,地市級層面也將建立健全執法對接機制,共同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進一步改善區域環境。
北京市環境監察總隊執法隊員對一家企業進行檢查
掣肘 各自執法減緩了時效,帶來了真空
對於三方建立環境執法聯動機制的好處,在執法一線工作多年的北京市環境監察總隊副總隊長李斌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北京、河北、天津三地相互交界,在過去的執法過程中,不時會發現交界區域的環境違法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執法隊員處置起來卻不容易,按照工作程序,基層執法隊伍需要逐級上報,一直到市局,然後通過公文形式溝通,再逐級往下落實,部署查處。「環境執法的時效性很強,這麼(多的)程序走下來,很可能就黃了。」李斌說。
也正因為如此,在三地交界區域,過去往往會存在一些「精明」的違法企業,瞅準了執法的「真空」,遇到這邊有執法,就搬遷到對面,甚至生產設施和排汙設施分兩地設置,按照「需要」分別開啟。「雖然我們三地有些執法隊員相互認識,但通過「個人」來協調執法行動,一次兩次可以,但長期肯定行不通。」李斌說,因此為了更好地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一套高效的聯動機制勢在必行。
2015年8月,京津冀三地環保廳局主要領導初步確定了統一標準、協同治汙、聯動執法、應急聯動等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率先突破的重點。當年11月12日,京津冀三地環保廳局聯合籤訂了《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建立了定期會商、聯動執法、聯合檢查、重點案件聯合後督察、信息共享等5項工作制度,明確了排查處置跨行政區環境汙染問題、環境違法案件或突發環境汙染事件,國家重大活動保障、空氣重汙染應急等時期開展聯動執法等4方面聯動執法內容。
舉措 重汙染共同執法、強化督查交叉執法
2015年12月7日至10日,京津冀地區遭遇一次嚴重的空氣汙染過程。北京市首次啟動了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12月6日,北京市環保局組織京津冀三地環境監察執法部門首次啟動了環境執法聯動機制。主要檢查了區域內電力、鋼鐵、冶金、焦化、水泥等行業高架源,冬季供暖燃煤鍋爐和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源,以及當地空氣重汙染應急預案規定的需實施停限產、停工等應急減排措施的排汙單位。三地共檢查5700餘家次,查處環境汙染問題240起。
隨著大氣治理「冬病夏治」越來越成為各地的共識,2017年夏季,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以大氣、水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實施夏季聯動執法。其中大氣方面以燃煤企業、工業企業、「散亂汙」企業、高排放機動車、「三燒三塵」等為重點。三地執法隊員集中力量對區域內高架源、重型柴油車、三省市交界流域周邊區域涉水汙染企業開展檢查,共同嚴厲打擊跨區域環境違法行為。
從2017年4月起,當時的環境保護部抽調全國環保系統5600名執法人員對京津冀及周邊傳輸通道"2+26"城市開展為期一年的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督查。環境保護部統一組織培訓,培訓後發放短期執法證開展跨界異地交叉執法。當年北京就派出14輪112名執法人員對河北廊坊、滄州、衡水,山東濟南、濟寧,河南開封、安陽等14座城市開展大氣汙染強化督查。
事件 聯動執法「端掉」京冀交界採石場
房山區大石窩鎮緊鄰河北省涿州市。去年5月,這裡的一片砂石場讓周邊的村民苦不堪言。成堆砂石料幾乎有三層樓那麼高,各種拉石料的大車來來回回,整個區域塵土飛揚。李斌說,「交界」正是企業主「鑽空子」的地方。砂石場的西邊和北邊是隸屬北京的楊莊子村、半壁店村,東邊和南邊是隸屬涿州的西秧坊村和毛家屯村,為了逃避兩地環保部門的執法,廠方還專門使用了車載式可移動生產設備,可謂費勁了心機。
然而,這回企業主「算錯了」,群眾舉報的這一線索引起了北京、河北兩地的高度重視,聯動機制第一時間啟動,「我們和涿州的執法隊員幾個小時內就趕到了現場,河北省廳執法部門的工作人員當天也趕到了事發地。」李斌說,隨即房山區和涿州市兩地執法隊員對這家砂石場採取了聯合執法。
「這家砂石場太狡猾了,我們為了確定它的位置還動用了原始測繪地圖。」一位執法隊員說,檢查中發現這家砂石廠並無相關的經營許可資質,完全是無證非法經營。當天檢查組就對該廠的生產設備進行了拆除。
後來,記者再度來到這處砂石場所在位置,堆積如山的砂石料已經被移除,整個廠區已經被填平並覆蓋上了防塵網。涿州市環保局副局長陳金寶告訴記者,啟動聯動執法後,他們配合公安部門對砂石場的違法人員進行了抓捕,這片砂石場所在的地方還要進行再培土,恢復耕種條件。
人物 北京環保人紮根「南大門」
記者了解到,除了在執法方面開展聯動外,京冀兩地還開展了人員交流,互相把工作經驗最豐富的人派往對方城市,出謀劃策,促進當地環境質量改善、經濟發展、百姓收入提升。來自市環境監察總隊的馮志軍便是其中一位。從去年1月起,馮志軍掛職擔任河北保定市政府副秘書長,協助兩位副市長分管環保和扶貧兩項工作。
馮志軍對記者說,上任第一天他就帶上了全部行李,打算紮根當地,第二天就去了保定市環保局調研,了解當地的環境狀況和治理規劃。之後,從西邊的太行山麓到東邊的華北平原,他在最短的時間內走遍了20多個縣市區、村鎮和相關部門,為保定市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工作年度和三年作戰計劃出謀劃策。特別是在冬季取暖時期,馮志軍逐村逐戶進行走訪,推動16.67萬戶百姓改成清潔能源取暖,同時督導整治了1443家「散亂汙」企業,協調建設了263個鄉鎮空氣品質監測站和7處國控水質自動監測站。
2018年,保定的PM2.5年均濃度為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2%,降幅在河北全省各地級市排名第1。
一年多過去,馮志軍已經把保定當成了自己的家鄉。除了環保外,他還盯著鄉親們的「錢袋子」,幫助他們早日富起來。今年,馮志軍和同事們一起努力,正在靠近北京的淶水縣建設一個扶貧協作的產業園區,承接北京的一些企業,「雖然是對接北京,但我們明確了要環保綠色發展,引進企業的環保標準和北京當地是一樣的。」馮志軍說。
展望 今年三地聯動執法將細化至區縣級
據了解,自2015年京津冀三地環保部門籤訂《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以來,三地先後召開聯席會議5次,啟動環境執法聯動機制10餘次,完成了空氣重汙染應急、聯合處置跨行政區環境汙染問題等工作。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實踐表明,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機制實現了建立之初確定的務實、高效、可持續的目標,發揮了其在維護區域環境安全、推動區域環境質量共同改善、服務和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環保一體化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李斌告訴記者,今年京津冀三地執法聯動機制還將進一步加強,合作還將進一步細化。他說,之前省級環境執法部門的合作機制已經十分順暢,但是在區縣一級,執法聯動合作還有待加強,今年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套機制。此外,三地還將進一步加大聯動檢查力度,比如在揮發性有機物領域、水環境治理方面也將加強合作,共同排查、處置跨區域、流域的環境汙染問題,共同打擊區域環境違法行為,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強有力的執法支撐和保障。
數說
2015年以來,三地先後召開聯席會議5次,啟動環境執法聯動機制10餘次。
2013至2018年,北京市空氣品質達標天數顯著增加, 2018年達標天數為227天,佔比62.2%,較2013年增加了51天。其中,一級優天數為72天,較2013年增加了31天。
2013至2018年,北京市空氣重汙染天數逐年減少,從2013年的58天,減少到2018年的15天,六年間減少43天;2018年連續195天沒有發生PM2.5重汙染,遠超2013年的87天。重汙染發生率明顯降低。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張航
流程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