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試管老司機,在自己的群裡、醫院患者群裡,我經常能看到很多對試管嬰兒不夠了解的姐妹在群裡發問。
不懂就問,非常正確,但我觀察總結髮現,似乎試管小白們普遍存在一些小誤區。
那麼作為2021年的第一篇,就讓我來談談吧。
誤區一:久備不孕,就該去做試管
很多姐妹在備孕一段時間沒懷上,或者知道別人是通過試管成功懷孕生娃後羨慕不已,也想為了順利懷孕,想趕進度、圖方便,也想馬上去做試管。
殊不知,試管嬰兒可不是想做就做的哦!
所謂的試管嬰兒,是通過技術手段,把精子和卵子取出來,在體外受精並進行早期的胚胎發育後,再移植到母體子宮內進一步發育。
據我了解,目前國內能只有某些病徵,如輸卵管堵塞、女方排卵異常、子宮內膜異位症等,才能直接選擇試管的情況。
對於不明原因的不孕,正規醫院一般都不會一開始就建議試管。通常要從排卵監測、激素檢查開始;然後在輸卵管通常的情況下,會先建議進行人授。
人授也是助孕手段之一,但與試管不同,沒有取卵環節,一般是吃藥或使用小劑量促排針,在排卵日把處理過的精子送達宮頸口 ,讓精子自己遊進去找卵子。人授的成功率只比自然略高一些。
對於不明原因不孕的夫妻(即男女雙方各項檢查都正常),在國內2-3次人授都不成功後,醫生才會建議轉入試管。
很多人把試管看成是不孕不育的最後稻草,但其實並不是想做就能做的,而且整個過程也會有不少痛苦(包括身體上、心理上),不是那麼輕鬆簡單的哦!
誤區二:只要做試管,就能一次懷孕
平時我在問答或者文章的評論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誤解。認為自己一次試管花了好幾萬,那肯定要一次成功啊!不然這醫院不是太好賺了嘛?!
雖然試管嬰兒技術已經成為治療不孕不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現在的成功率也不斷提高,但總體來說,還是沒有達到大家期望的那麼高,更不可能達到100%。
試管嬰兒的成功率統計也有好多不同的指標。比如有開獎成功率(移植約14天後,抽血血值指標)、臨床妊娠率(移植約30天後,B超看到孕囊胎心胎芽情況)、成功活產率(最後的抱嬰率)等。
不同統計方法下,指標的出入也很大,上面三個指標肯定是依次降低的。對於我們這些患者而言,只有成功活產率才是我們所追求的,不但要懷得上,更要生得下才行。
然而,即使是三者中最高的開獎成功率,目前也不可能做到100%,一般能達到60-70%就很不錯了。
在胚胎成功著床後,由於宮外孕、子宮問題、染色體異常、凝血問題等原因,可能導致胚胎生化胎停。最後的抱嬰率,也就是我們最關心的比例,更是要下降不少。
對於成功率抱有過高的、不切實際的預期,可能容易給自己和家人帶來過大的心理壓力,反而可能不利於最後的好孕。
誤區三:做試管,可以選男女
很多人以為既然都做試管了,就可以讓醫生選是要男娃女娃。很多拼二胎三胎的媽媽更是這樣想,想要男娃就移植男娃,想要女娃就移植女娃。
然而國內法律是有明文規定的,無醫學指徵的胚胎性別鑑定是違法行為,任何正規醫療機構都不可能去觸碰這條底線。
如果夫妻雙方存在某些遺傳性疾病,不得已選擇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PGD/PGS),會在胚胎結合後再做染色體檢測。
有些遺傳病與性別有關,隨著對伴性遺傳疾病機理研究的深入,一些原本需要通過胚胎性別鑑定避免遺傳給後代的疾病,現在可能只需要對致病基因進行檢測,而無需選擇胚胎性別。
再者,三代試管技術中胚胎遺傳學鑑定需要通過顯微操作的手段,從完整的胚胎中取出一個或幾個細胞用於檢測,這本身其實是對胚胎的傷害。
這種傷害會不會影響胚胎發育和胎兒健康,目前仍是一個爭議的問題。如果僅僅是因為對性別的偏愛,而承擔這樣的風險,實在得不償失。
有些姐妹會以為,實驗室在顯微鏡下一眼就能看出胚胎的性別,在移植時就能直接憑肉眼來選擇——這也是一個極大的誤區。
在生殖中心實驗室中的胚胎師觀察胚胎主要是為了獲得發育速度和胚胎質量的相關信息,挑選出發育速度合適、質量高的胚胎用於移植,以提高移植的成功率,憑肉眼是不可能鑑別出胚胎性別的哦!
誤區四:做試管,能生雙胞胎,一次解決省事了
為了提高試管成功率,國內生殖醫生可能會移植兩個以上的胚胎,當胚胎都著床成功的話,懷上雙胞胎的可能性就比較大。當然移植兩個胚胎,並不是一定都會發育成功,可能只一枚著床,甚至都不著床;或者可能存在一個胚胎分裂成兩個的情況。
醫學角度上,雙胞胎屬於高危妊娠,比單胎的風險大得多。多胞胎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更容易發生糖尿病、高血壓等妊娠期症候群,而且產後出血的概率也要高,同時也更易發生早產。
早產兒一般體重低、身體體質較弱,患有先天性疾病增加,這些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發育成長。
如果產前診斷有多胎妊娠胎兒出現遺傳病,或者是高齡產婦,產婦子宮畸形,宮頸機能不全,合併其他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的疾病的孕婦是要考慮減胎的。
而在減胎過程中,風險也是比較大的,可能會導致剩餘胎兒流產和新生兒早產的情況發生。
在別人眼中美好的雙胞胎,自己經歷起來將是非常辛苦。懷孕與養育過程中,全家人的體力、精力、財力也要面臨更多的考驗,1+1遠大於2,挑戰往往常超過想像。
誤區五:一二三代試管,更高級更好
一二三代試管,是按照技術出現的時間命名的,不同的代數適合不同的人群,可不是像手機升級迭代那樣,一代比一代強。
一代試管(IVF-ET) 是指取完精子卵子後,在實驗室環境下,讓精卵自由結合, 可理解為「自由戀愛」 。 在精子數量質量不錯的情況下,一般以一代試管為主。這主要解決的是女方問題,如輸卵管不通暢、排卵障礙、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問題。大部分患者也都是選擇一代試管即可。
二代試管是單精子注射,針對嚴重少精弱精畸精或無精症,由實驗室人員挑選好的精子注射進卵子後使其受精,可理解為「包辦婚姻。如果一代精卵結合不成功的,也可要求醫生做二代,費用多幾千到一萬不等。
三代試管是男女雙方存在遺傳性疾病、或反覆流產胎停的情況下,胚胎結合以後再做染色體檢測,費用較高,可理解為:「核查家底,強強聯姻」。通過檢測,診斷胚胎是否有某些遺傳異常,從而選擇正常的胚胎進行移植。
三代對胚胎質量要求很高,質量不好養不成囊,就沒有三代的基礎。養成囊後仍有一定的淘汰率,風險率較高。
不同不孕問題的人群,應針對自己需求選擇對應的幾代試管,而不應盲目追求三代。
誤區六:
試管方案用藥要選最好的
試管中的方案哪個才是最好、最有效的?這個問題一樣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
不同的方案、用藥、劑量,都與自身的各項條件有關。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狀態下,可能適合的具體方案也不盡相同。
對於第一次做試管的患者,醫生會根據具體的激素、B超情況,憑自己的臨床經驗,選擇比較適合的方案。如果沒有成功,會根據失敗情況分析原因,做出相應的調整,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對於藥物而言,一般來說進口藥純度更高,但價格也比國產藥要高上不少。每個人對於不同藥物的敏感度不同,所適應的藥物也不同。且目前對國產藥和進口藥的妊娠率統計結果,並未發現明顯差異。如果經濟壓力大,可以先與醫生溝通,看是否可選擇國產藥。
誤區七:做試管,國外比國內強得多
很多姐妹在國內失敗後,聽說其他國家試管成功率更高,又花大價錢、大力氣跑到國外去。但其實國外的成功率並不一定比國內高。
對比了一些國內外生殖中心的數據,在成功率上,國內與國外並沒有明顯差別,都在同一水平線上。但對於40歲以上患者,由於國外多會選擇供卵試管+三代篩查,活產率會高於國內,這是政策限制,而不是技術造成的結果。
國內每年做的輔助生殖治療數量是美國的3-4倍,在全世界中也是最多的,因此國內醫生在臨床案例和經驗上會更豐富。
到國外做試管,路途、翻譯、住宿等各項費用,還有花費的時間精力,都要比國內試管多上許多,可能到國外做一次的錢,能在國內做2-3個周期。
萬一國外一次不成,再次重啟費用又要花上不少。即使國外技術比較強,但這樣算下來,也許並不一定划算。
國內比較大的生殖中心,多採取流水線的模式。雖然患者可能就醫體驗不太好,但不同步驟中的醫生專注於其中的某一環節,能建立更高的質控標準,為每個環節積累更多的案例和經驗。
而且流水線作業並不是完全隔離各個環節,而是會統一進行交流討論,疑難問題會有經驗豐富的主任把握,對於醫患比例過高的國情而言,這樣效率會更高得多。
這兩周,我通過查閱資料、總結經驗,大致列出了以上我自以為的七大誤區。
當然,我不是專業醫生,在此,還是特別要註明僅供參考哦!
你覺得我說的對不對,或者有什麼其他想法,歡迎留言告訴我,一起討論~